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法制教育渗透
2021-12-29杨艳
杨 艳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七小学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个性特点,适当性融入法制教育内容,创新法制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接受语文知识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基础法制知识,从而加深法治知识对学生的长久影响。教师应结合自身经验、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等,将其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并借助法律的保护自己。
一、当前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一)法制教育符合依法治国教育背景
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法制教育内容则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始终坚持依法治国背景下,人们的自我法治观念以及意识不断提升。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这就进一步体现了在当前各个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法治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二)法制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语文学科综合性比较强,也因此成为开展法治教育的载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三)法制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价值观等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开展法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合理构建法制知识体系,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识与深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学会合理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法律素养,让养成遵纪守法的优良品质。
二、小学语文法制教学现状
(一)语文教学缺乏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教学
当前法制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已经逐步深入与渗透,可以说属于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小学阶段法制教育决定了学生的法制水平。从具体情况来看,大部分语文教师在具体展开法制教育环节中,依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始终关注语文基础知识以及应试技巧教学,对法制教育内容则出现了缺失。
(二)语文教师本身法制意识薄弱
部分教师本身法制教育素养比较薄弱,在法制教育环节缺乏明确的目标,导致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无法与法制教育内容相契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法制教育的效果。
(三)语文法制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教师在法制教育环节所采取方式过于单一,更多地停留在传统式教学方式上,教学导入方式也比较生硬与死板,使学生对法治内容产生严重抵触心理。
上述问题导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学效果难以获得有效提升,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及综合素养。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法制教育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强化法制意识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以及思维都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学生认知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比较弱,因此教师在具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渗透法制知识内容,还应当结合学生自身认知特点以及思维特点,采取学生喜欢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以及了解基本法制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则可以注重创设具体教学情景,将法制知识合理性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从而培养学生法制意识[1]。
例如,《麻雀》一课中,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发出绝望的尖叫,本来没有任何生还的希望,却依然义无反顾从树上飞下来,如同石头落地一般在猎狗面前,准备与猎狗博一死战,从文本中体会到了伟大的母爱,学生们也回顾自己的父母为自己的付出,恰恰是在父母的精心陪伴下,健康成长。之后对于麻雀问题进行延伸,为学生们创设情景:一位小朋友在自己的屋顶上发现了一窝鸟蛋,正在准备掏走,突然另外一位小朋友阻止了掏鸟蛋的小朋友,询问同学们,那位小朋友是如何阻止另外一位小朋友掏鸟蛋行为的呢?一位学生说麻雀已经是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了,因为过去人类没有节制的捕杀麻雀,导致麻雀大面积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短短几十里,曾经与人类相伴了数万年的鸟儿出现了大范围绝迹。因此作为人类应当懂得保护麻雀,文本中作者将自己的猎狗叫走了,则是一种保护麻雀的行为。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给予表扬,并呼吁学生们将保护麻雀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保护麻雀,保护环境,并在具体活动中树立强烈的环保法律意识。
(二)践行读写结合,融入法制观念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根据阅读文本中的法制素材深入展开语文写作练习,从无形中强化学生的法制意识。因此,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创新语文阅读与写作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识法制知识,在写作中强化法治认识,引领学生在具体阅读与写作环节中进行深入具体感悟,体会文本中所传达的道理。
例如,在《出塞》中,作者将秦汉以来一直到唐代千百年来修筑边关所进行的战争都概括了起来,并反映出了对于驻守边疆将士们一直征战迟迟没有归来的无比哀叹之情,表达了希望朝廷任用良将,注重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从而促使国家获得安宁,以及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古人将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入到诗句中,当学生们阅读完成诗句任务之后,教师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围绕刚刚过去的东京奥运会书写自己的爱国情怀,当中国国歌在奥运会会场上响起的时候,都会让人感觉到无比畅快,国旗缓缓升起,那一瞬间,自豪感油然而生,促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国旗背后的含义,深化学生爱国情怀,同时树立保护国旗观念,将国旗保护法记忆在脑海中,增强自身国家观念,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三)组织实践活动,规范法制行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对于教育事业而言,实践也是有效巩固以及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真正落实学以致用教学目标。在具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合理性渗透法制知识,尝试有效展开语文教学实践活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学生自身法制观念,并注重落实到自身实际行动中,有效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行为[2]。
例如,在《梅兰芳蓄须》的教学过程中,如今的学生对梅兰芳可能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如图片、故事或者音乐等,让梅兰芳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体会梅兰芳高尚民族气节与强烈爱国情怀。之后带领学生共同走进革命基地,组织展开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井然有序参加了红色记忆馆和抗日战争胜利纪念馆,在纪念馆中为学生讲述革命战士的奋斗史,激发学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并鼓舞与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并牢固树立“中国梦”伟大志向。学生的民族情感以及爱国情怀获得升华,同时对于那些用自己生命与鲜血换来和平的革命烈士给予最高敬意,并在国旗下庄严宣誓,好好学习、好好锻炼,为共产主义事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同时学生在红色文化主题活动中注重树立保护意识,强化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行动,并遵循法律法规践行到自己实际行动中,遵循红色文化保护法律行动规范,有助于红色文化资源在弘扬优秀革命文化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结合法制案例,培养法制素养
在法制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渗透教学,进一步引入真实法制教育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更为直观与具体性感受法制知识,并在无形中提升学生自我法制素养。同时教师在具体展开法制案例教学环节中,注重深入具体分析学生个性特点,选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实际性案例,确保法制教育教学效果,否则将会起到反作用[3]。
例如,《观潮》整篇文本围绕钱塘江大潮展开教学,抒发了作者对于大自然以及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之后教师继续为学生呈现近期关于钱塘江的相关实例:2013年在钱塘江沿岸出现多个癌症村,与周围工厂排放污水有很大关系,新二村的村民早已废弃河道两边的农田不再耕种,但两名四川女工不以为然。她们说,“化工厂与印染厂相比,很难说哪个毒性更大,为了生活,没那么多能力去讲条件。”女工的工资每月不足两千元,工厂每个月给她们发防毒口罩,但戴不戴就靠个人自觉,至于体检,“目前还没享受过”。从上述事例中感受到钱塘江附近村民所生活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后来,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5年间,全省共建成1600套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5700公里配套管网、2.8万余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200个垃圾处理和转运设施。“昔日臭水塘,今日莲花香”的沿岸村庄比比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用“沧海变桑田”来形容。之后恰当性融入法制教育内容,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人人不乱扔垃圾,生活污水不任意排放,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洗菜的水浇花、冲厕所,使用节水龙头,严格将环保观念落实到自我实际行动中,确保法制教育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健全及完善我国法律制度,则应当注重落实到实践活动中,尤其是关注当前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最为重要,学生处于思想启蒙阶段,将法制观念的培养与学科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势必会取得理想教育效果。因此将法制教育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可以在无形中促进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注重选取经典案例普及法制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制素养,并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学生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