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文课堂以琅琅书声
2021-12-29刘小燕
刘小燕
(南京市金陵中学岱山分校 江苏南京 210039)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中说:“文本阅读占据语文课堂的绝大部分课时,然而阅读的低效和无效,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即使是很多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也被语文课堂低效的问题困扰着,年轻教师就更彷徨了。《课标》说“不能多讲”,于是语文课上视频、表演、讨论大行其道,热闹异常,甚至出现了讨论《背影》中交通违法现象的文本异化解读,使文本探究远离了正道;《课标》又说“应该多读”,于是课堂上便开始书声琅琅,一遍又一遍的读书取代了老师的讲析。然而细读《课标》,应能发现,我们需要改变的是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做法,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有没有一种方法,既遵循《课标》精神又能有效、灵活适用于各类文本呢?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开展有深度的对话,即使新入职教师也能轻松掌控呢?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指导学生从生活走进文本又能从文本走进生活从而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呢?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文本的再创造呢?有没有一种教学方法能够进行面向学生全体进行训练、更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呢?答案是有的,“教学千法读为本”,阅读教学活动里最常用教学方法的恰恰应该是朗读。
可笔者发现在校、区级职初教师、青年教师赛课中,普遍存在不重视朗读教学的问题,很少能见到语文课教学中有非常扎实又很灵动的朗读活动。有很多老师常常抱怨,学生进入初中后往往不愿读、不敢读、不会读,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改变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因素是语文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要高标准、严要求,先从班级朗读的精神风貌开始抓起,读书的时候要坐姿端正,课本竖拿,眼睛看准字,耳朵听自己的朗读,心里想着所读的内容,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再教给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运用丹田之气发声,咬字清晰、有力,发音饱满、响亮;最后再教授朗读中的技巧方法。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学生首先要进入朗读学习的状态,为深入品味文本语言和情感做好准备。
下面,笔者结合《登勃朗峰》一课的教学实践,从朗读教学的角度探讨促进学生理解、感悟文本的方法和途径。
《登勃朗峰》是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选文均为“游记”,分别选取中外游记名篇。《登勃朗峰》作为唯一入选的外国作品,记述了作者马克·吐温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前半部分写上山经历,重在写景,作者以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后半部分写作者下山经历,重在写人,作者以小说笔法,重点刻画了“车夫之王”这一形象。从文中可以看出,整个旅途,作者心情愉快。徒步上山,没有那些乘车骑骡人的酷晒之苦,沿途的奇山美景纷至沓来,嶙峋怪石,变幻光影,引发作者对绚烂美丽存在之短暂的感慨;下山旅途,因为“车夫之王”技术娴熟,幽默风趣,旅途虽惊险刺激,却能如愿到达,旅途快乐圆满。本篇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写游览之景,还写所遇奇人,写景绘人相映成趣。文章有写景的精彩,写人的妙笔,有生发的感慨,有幽默的语言,文质兼美。在本文的教学中,可多处穿插朗读。
一、朗读以积累语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课文中有丰富多彩的词语,这些词语只有烂熟于心,才能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中运用自如,如何使这些词语贮存到自己的语言仓库里去,那就要多朗读,当然不是简单重复地朗读,而是运用巧妙的方法朗读,加深记忆。如《登勃朗峰》的第五节,作者仰面遥望山峰,用了数十个成语,描写了云彩满目华彩、变幻无穷的美: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游丝蛛网、五光十色、妩媚动人、交相辉映、飘忽不定、瞬息万变、无穷变幻、纷至沓来、霓裳羽衣……此处应指导学生对成语进行分类,有的描写静态景物,有的展现变化之美。分类之后要指导学生如何在读的时候通过声音体现云霞的美,如“色彩斑斓”的“斓”就要读得响亮、绵长;“白云缭绕”的“缭绕”就要读得轻柔、缓慢,体现出云气环绕升腾的美;再如“游丝蛛网”的“丝”要发弱延音,读得又轻柔又清晰,这样的朗读指导,训练学生在声音的高低、轻重、缓急的变化中感受天上云霞色彩的绚丽、姿态的轻柔、变化的多端,使声音与意境统一,再用声音描绘的美丽意境中积累词语。
二、朗读以品析语言
为了深入地感悟,发现文本语言优点,朗读时需细致地感受、发掘,体悟独特的语言内涵及语言表现技巧。朗读是培养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进行体会和品味。如《登勃朗峰》第一小节,写在前往勃朗峰途中很多游客乘坐马车、骑骡的窘境,与自己徒步中的自由形成了对比,作者用了许多意味丰富的词语,例如:描写其他游客的词有“阵阵尘埃”“缓慢爬行”“可怜可悯”“(既然……就)一定要”……,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是因为他们是花了钱坐车的,要让钱花得值,如果他们下车徒步,钱就白花了,所以即使他们在“灼热难当的天气”下、在“阵阵尘埃”中“缓慢爬行”,也不会像作者那样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此句含蓄地讽刺了他们被金钱束缚迷失自然天性。
此处的朗读指导可以着重抓住一个词语训练。如“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一句中的“既然……就”后面紧跟着“一定要”,在朗读时可以轻读“既然……就”,重读“一定要”,在轻重的对比中强化幽默的讽刺效果,同时学生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对简单、自由、富有活力的生活态度的追求,为理解后文其以欣赏、调侃的笔触描写颠簸之苦与飞驰的惊吓打下了铺垫。
再如《登勃朗峰》第九小节,写旅途中的奇人奇事,一些副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幽默效果。如描写路况之险:“近来的几场暴雨冲毁了几处路面”中的“几处”;描写车况之险:“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中的“大多数”;描写驾况之险:“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中的“每当”、“总是”,这些副词加强了夸张效果,塑造了“车夫之王”技术娴熟,幽默风趣的形象,读来令人莞尔。在这些地方设置精致的朗读教学,可以先隐去这些副词读一读,再读一读原句,比较前后表达效果的差别从而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这样的朗读教学能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体会文章的旨趣。使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才能使阅读教学有效、高效。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因此,着眼于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细读,回归到体现语文自身特征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责任。语文教学只有守住了“言语形式”这个关键点,语文课才能上成语文课。
另外,这篇文章幽默的语言风格也得益于标点符号的妙用,文中大量使用了破折号,其中有对叙述内容的强调:“路为上坡——一路上坡——而且也较陡峻。”连用两个破折号,朗读的时候要使用“高升调”前低后高,体现赴勃朗峰路途的艰难;有对描述内容的解释说明、补充:“环顾邻近诸峰——一例光秃陡峭,色作浅棕——奇形怪态,不可名状。”朗读时可使用“曲折调”,先高而低后又由高到低,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有对声音延长的体现:“‘但是’,他神气十足地说,‘不必为此烦恼——安心静坐吧——不用不安——他们已经扬尘远去了……一切都包在我的身上——我乃是车夫之王啊,看吧!’”此处破折号的朗读要将尾音拉长,每句话中要两头低、中间高,这样处理可将“车夫之王”的自信、自得、热情、善谈,尤其是醉酒后口齿不清、说话大舌头的醉态表现出来。
三、朗读以体验情感
朗读强调到位,强调细节,对重要词句的重音、节奏、升降等细节的表现要到位。当然,这只是朗读的一种方法,课堂教学中还可以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例如,《登勃朗峰》第三小节,写作者在去往阿冉提村路上,第一次看见勃朗峰的感受:“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当作者埋头前行时,猛一抬头竟然发现面前矗立着一座巨大的山峰,在日光照射下熠熠夺目,而山峰在两边V字形的山口的映衬下更凸显其高峻挺拔,此时作者的内心充满着震惊与惊喜。此处应如何指导朗读呢?可使用表演朗读,在读的时候加上动作:两手臂在身前摆做出V字形,模仿V字形的山口的形状,此时学生的上半身就是矗立在V字形的山口中的巨大白雪穹顶。当学生做着这个动作朗读时,他们个个都会不自觉地向上挺直身姿,使自己显得更挺拔,当读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居苍穹”时,要求学生重读“高”“耸”“独”三字,此时学生都似乎已经坐不住,要站起来读才能体现勃朗峰的摄人气势了。这个很小的朗读教学设计非常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他们没有去过阿尔卑斯山,没有亲眼见过登勃朗峰,但勃朗峰的雄姿已经在他们心中变得非常形象具体,作者初见勃朗峰时的情感也变得亲切可感了。马卡连科曾说:“只有在学会用十五种到二十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拿出二十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才真正变成了一个有技巧的人了。”这句话中风格韵调的变化就是情感体验的变化。散文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游记散文尤其如此,但究竟应该如何从景语中读出情语,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的变化就是很好的示范。
朗读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不仅能够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课堂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希望朗读教学能够被老师重视,使语文课浸润琅琅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