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核心素养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设置

2021-12-29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跨文化应用型

曹 霞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一、引言

2016年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关于课程设置的描述,建议各高校开设三大类课程,即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与研究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相比,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其鲜明的特点,其英语课程的设置亦应区别于其他院校。乔小六等[1]97-98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以需求为导向,强技能、重应用,突出个性化。以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提出了相关要求,突出技能类和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那么,上述三大类课程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应占据什么样的地位?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2017年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中关于英语学科素养的描述,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启示。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构成

作为目前的通用语言之一,英语不仅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和文化传播的工具。2017年出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3]将其定义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英语课程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升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四大素养,由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组成”。

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培养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发展学习能力的依托。通过学习英语,学生应具备在社会情境中用听、说、读、看、写等系列方式来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以及情感与态度的能力。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学生不仅要了解不同的文化现象、体会相异的情感态度,培养价值观,还要通过比较与归纳,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文化态度、文化认同和文化鉴别能力。思维品质是语言促进思维发展的外延。“借助英语形成新的概念,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4]85、形成自己“独有或擅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4]85。学习能力或学力,指的是学生对英语和英语学习的认识与态度,以及能积极运用和调整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宽学习渠道、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的确立,与深化英语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5]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应对全球性问题和挑战,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实现人类共同美好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离不开英语这个重要的文化载体,核心素养中的四要素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共同服务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及跨文化沟通能力为一体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以及可靠的接班人这个总目标,为英语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导原则。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设置中的缺失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输送高级技术人才,满足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其特点为重应用、轻理论,以个性化为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目前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反映了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不足。

首先,单纯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但在涉及文化领域、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会相对欠缺。如delicious在英语中只有一个用法,即食物美味。而法语delicieux既可以表示食物美味,也可以用来形容女性优雅妩媚。因此,在法国可以说“Thank you and your delicious wife…”,但在英语国家,这样的句子则令人瞠目结舌。可见,同一个单词,在不同语种文化中有不同的用法。不了解其文化背景,只会贻笑大方。在英语教学中强调核心素养中的“人文价值”和“文化意识”刻不容缓。

其次,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扩大,学科专业综合化的趋势也日益明显。没有一个单一的学科或工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走多学科协同发展之路,是社会需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英语教育的新使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顺应这股潮流,在英语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突出ESP课程特色,将英语和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联系起来,减少英语教育的盲目性。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应用知识、信息在不同领域互动,进行可持续学习的保证。

另外,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电脑与机器逐渐取代了部分劳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除了着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技术,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创新精神,即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品质。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应借助英语这一工具,对各种语言和文化现象进行分类、概括、分析、推断,构建新的理念,理性表达观点,形成英语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多元思维能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

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出发,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语言应用能力时,除了强调语言知识、技能和应用语域,更应充分重视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性、英语学科的文化内涵及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性。

(一)英语课程设置应始终坚持人文教育的价值取向

蒋洪新[6]873认为,人文教育是不针对任何功利性或实用性目的的教育。英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文教育,藉由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的信仰、情感、道德和美感,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现代大学英语教育的使命就是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促进沟通与合作,开展交流与对话,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国与国的交往中,要坚持以对话和协商化解分歧与争端。这里的对话、协商,不是简单的谈判技巧的呈现,而是在对文化多样性的正确理解、对人类文明尊重的基础之上所采取的态度和策略,其目的是实现文明交流、文明互鉴和文明共存。

如果在大学英语教育中一味追求语言的工具性和语言知识技能,忽视人文性和人文教育,势必造成不均衡的人格,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无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应兼顾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人文性的发展,培养全面均衡的人才。

(二)英语课程设置应重新审视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文化内涵

有调查发现,学生把“跨文化交际”理解为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外国文化方面,对中国文化则重视不足,以为学习了英语,就一定能把中国文化翻译好。纵观历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国文化在翻译这一题型中占据了重要比例,这也体现了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5]。可考生的答案却让人啼笑皆非。这些翻译错误折射出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即中国文化意识淡薄,翻译能力严重欠缺。作为十九大精神的践行者,学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有义务有责任向世界传输中国文化精髓,促进中西方的合作与交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有意渗透中国文化,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相应的训练。跨文化交际类课程,不仅包括西方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

然而,仅仅是文化知识的输入还是不够的。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其内核就是文化。英语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文化自觉,即对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文化、加深文化认知的同时,培养世界意识。张珊[7]8认为,文化自觉并不是推动文化的全盘西化,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归,而是在以中国文化为本根的基础上释放中西方文化的本体价值,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与民族文化的繁荣,进而推动西方文化的位移与中国文化的转型。在我国“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教育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观察、分析、比较文化异同,认同、欣赏优秀文化,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锻造兼具中国文化情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用之才。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的复合人格,有效地融合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以适应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三)英语课程设置应注重学科融合,在创新中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随着社会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高度分化必将走向交叉融合。当今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都需要依赖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渗透与合作,才能成功解决。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通过语言表征的文化与文明的交融创新。蒋洪新[8]51认为,新时代大背景下的英语人才培养,要在夯实英语语言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上,强化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实现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内在勾连和深度融合,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现代化建设的多元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适应这种多元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自己的校本特色,提升质量,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通用英语课程是基础,有助于学生增加社会文化与科学知识,拓宽其国际视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结合有特色的学科内容及语言教学目标,着重培养专业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课程则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科融合,不是为融合而融合,也不是形式主义的融合,更不能削弱学科的专业性。学科融合,是借多学科之合力解决单一学科不能解决的问题。值得借鉴的做法是,明确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确定融合点,以教学主题统领相关学科知识,多层次、多维度地为教学服务。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创新的需要。通用英语中包涵了专业英语,专业英语亦建立在通用英语基础之上,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英语课程时,应建立较完善的通用英语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适当增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的多样性,突出学校人才培养特色,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合理安排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重,形成一个反映校本特色、动态开放、科学合理的多维度课程体系。

五、结语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无论是能力还是品质,都是英语教育的DNA,有助于实现个体的成功,形成健全的社会。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英语教学的有效传承和大胆尝试。它改进了语用知识传授与整合式学习之间的关系,为中外文化认知与沟通构建桥梁,促进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够运用恰当的方法开展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或共同探究,实现有效学习。这正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跨文化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科学素养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针对岗位需求的高职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论高校大学学术英语课程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