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提升路径探析

2021-12-29豆学兰高志辉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亲和力理论课教学方式

豆学兰,高志辉

(甘肃省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推动思政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主要体现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影响力,是教师的言行对学生心灵的触动,学生对思政课老师从内心油然而生的亲近感,源于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尊重,这种亲和力的产生是思政课教师对学生满怀善良、博爱情怀的体现,反映着思政课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新时代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把提升亲和力作为增强思政理论课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一、新时代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目的是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解决学生在思想和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就要分析影响亲和力的三个要素,既要研究主体即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又要研究客体即大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还要研究中介即思政课教学所运用的工具、方式方法,同时还要研究随着这些因素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变化出现的新问题,在这些研究中总结的成果将会不断地丰富和促进思政教育理论不断发展。

(二)有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思政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做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做人”的主要课程,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能增强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有利于高校切实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成效

衡量思政理论课效果的首要标准就是大学生是否在思政理论课学习中有获得感。而决定大学生学习思政理论课有获得感的最主要因素是通过亲和力实现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虽然,近年来在思政理论课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思政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将使各积极要素形成合力作用于思政课,从而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所以教师要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教学内容改革要充满人文关怀,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学校制度要不断完善,努力把思政理论课由“有意义”变成“有意思”,如果通过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能自觉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那么思政理论课教学效果也就增强了。

(四)有助于转变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教育者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始终处于一种居高临下的地位和姿态。当前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仍然坚持这种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使得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依旧侧重于理论说教和灌输,甚至部分教师把学生当作承载知识的工具,强制学生记忆教材中的知识点,而没有启发学生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忽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能结合学生实际,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存在思政理论课的“高大上”与学生实际距离较远,不接地气的问题。近年来通过提高教师自身的亲和力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这将会促进思政理论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断得到改变。

二、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在亲和力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新时代的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心理需求和期待明显提升

新时代的大学生受到网络信息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他们对平等、自由的追求愿望强烈,渴望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受到尊重,大学生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新时代的大学生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网络信息的影响,对外界信息的了解具有广泛性和及时性,对社会现象有自己的认识,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心理需求和期待明显提升,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再认同于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师尊生卑的观念,而是渴望师生平等交流。他们对思政理论课的需求和期待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够重视自身亲和力的提升

据调查显示,有46%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不够注重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仍然存在一批“佛系”思政课教师。一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存在情感投入不深、教学方法陈旧、话语表达方式缺乏时代感的现象,导致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论知识学习兴趣不浓;二是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唯我独尊,不允许学生挑战自身的权威,抹杀学生的质疑精神;三是一些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善于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只是用概念去解释理论,用理论去阐释理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讲解晦涩的理论知识,不善于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理论知识,不善于用富有时代感的话语方式去表达理论知识,导致学生参与思政课的热情不高;四是部分思政理论课教师存在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的思想,不顾及学生的听课感受和听课效果,缺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不去研究学生的需求与期待,忽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没有展现自身的亲和风范,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课堂上“低头族”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教师自身亲和力不强也是导致大学生对思政理论课的认同感、愉悦感、获得感不强的很重要的因素。

(三)高校缺乏思政理论课亲和力评价和激励机制

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促进和保障。然而当前高校缺乏思政理论课亲和力提升的相关评价和激励制度,导致许多思政课教师在亲和力提升方面缺乏动力,在思想认识方面存在亲和力强与不强并不影响自身职称晋升和收入的心理,再者,学校的教学科研任务很重,也没有心思去研究亲和力提升方面的问题,消极思想较为严重。尽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亲和力之后,部分教师对思政课亲和力也较为重视,但亲和力提升的效果并不显著,这与相应制度没有跟进有很大关系。

三、新时代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路径

“新时代提升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要求,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举措,是一项战略工程、铸魂工程。”[2]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直接影响到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关系到大学生对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的认同度。因此,如何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师在亲和力方面不足与大学生需求期待之间的矛盾是思政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思政理论课教学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是通过思想和行为来满足人的需要的,所以人在各方面的需要是思政教育亲和力产生和提升的人性基础。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及时了解并根据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回应大学生在思想、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帮助他们成长成才,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实现思政课的价值亲和力。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是提升亲和力的关键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思政理论课的亲和力强弱取决于思政理论课教师综合素养的高低。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的亲和力。

1.要有爱的情怀。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首先,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思政理论课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无限的热爱之情,才能产生自豪感、优越感,崇高感,进而才能产生事业之心、敬业精神,才能用心去上好思政课,才能在思政课教学中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其次,对学生要有仁爱之心。教师对学生有一颗真挚的爱心,才能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服务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亲和力,反之对学生缺乏爱心,在教学中就会漠视学生,只把学生作为工作的对象,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距离。再次,要有爱国情怀、报国之志。思政课教师只有成为坚定的爱国者,才能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要有高尚的人格。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应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终生的追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党性修为和德性修炼,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其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3.要有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思政理论课的内容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亮色。思政理论课所倡导的历史观、社会观、价值观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思政理论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的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潭水”。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对社会问题关注度较高,当现实和理论有差距时就会产生困惑,存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容易走向极端的现象,如何解决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疑难困惑就是思政理论课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理论来阐释清楚现实问题,这样不仅能解决学生的疑难困惑,而且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就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三)高校建立和完善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保障

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需要内外因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实现,提升思政理论课亲和力的内因是思政理论课教师,外因是学校的相关制度。在外因上,一是高校要建立对思政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思政理论课,比如线上与线下、显性与隐性、过程与结果等,不能搞单一的评价方式,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激励方面,高校应提供教师自我发展的平台,营造宽松的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包容教师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败,不能一棍子打死人,对于成功案例要进行奖励和推广。二是高校要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视野,提供思政理论课教师与外界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外出交流学习考察,思政理论课教师能够吸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血液,开阔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视野。

(四)思政理论课教师创新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是提升亲和力的最有效途径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离不开思政理论课方式方法的改变。新时代思政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学生乐于接受、便于交流、参与实践,能够激发学生活力,增强思政理论课吸引力的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是要充分运用新媒体技术。当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已经离不开新媒体,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如何引导大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学习已经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问题,也是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比如运用微博、微信、QQ论坛等工具与学生互动交流,创建思政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实现传统与现代、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二是构建立体式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方式。思政理论课教师把思政课的教学与学校开展的各种社会实践、主题演讲、红色文化教育等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立体育人方式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三是重视非智力的情感因素。通过积极的情感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又民主平等的氛围、体验中对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道德认识引起共鸣,内化于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总之,影响思政课亲和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因素离不开思政理论课教师、高校制度、学生情况三方面,这就需要不断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教学业务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制度激发思政理论课教师和大学生的活力、创造力,增强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亲和力理论课教学方式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优化教学方式 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提升语文教学效率
以“问题化教学”为导向 有效转变物理教学方式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