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打造互动课堂
2021-12-29秦建君
秦建君
(重庆市合川区行知小学 重庆 401520)
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已经表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行动力,在学科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可以让小学生转变为最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一方面,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与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能够打造出互动课堂,让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互换情感、思想、行动方法,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大幅度提升,还会让学生的情感变得活跃积极,让学生的思想可以和情感一起产生共鸣,让学生的行动产生实效意义,和教师一起围绕某一个中心,某一个话题各自展现出自己的个人价值,互帮互助,生成各种感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需要和见识同时增长才能真的生成学习能力,进而改变对学习的认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最多,但是可以采取行动的点也最多,如果能够和学生之间生成互动课堂必然可以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生成期待[1]。
一、互动源于“质疑”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最常进行的活动之一就是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在开展互动教学时,问题的提出仍然是最适宜的切入点。当然,在互动教学中可以让问题的提出者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从一问一答转变为互问互答,从精英型学习者直接给出的答案,转变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转变为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行动。如学习“三角形的认识”时,我用投影出示一个大部分被挡0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让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学生感到很好奇,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为什么呢?能说说理由吗?此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他们大胆联想,各说各的道理。有的说: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所以它是锐角三角形。有的说:我只看到了一个锐角,那另外两个角,可能一个是锐角,另一个是钝角,所以我猜它是钝角三角形。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和思维都被激活,他们会从教师提出的问题入手,会从自己的探究发现入手,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将问题作为载体,从听教师讲解转变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内外在都行动起来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感和归属感。他们是在用自己全部的能力来完成数学学习任务,此时他们实现的是全面提升,这种互动可以产生最优化的教学效果[2]。
二、互动源于“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是在唱独角戏,或者说是有“权利”和教师呼应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学生。教师也会频繁提出问题,但绝大多数的学生却不会参与问题的回答,他们并非不具备回答问题的能力,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缺少的是回答问题的兴趣。基于此,要想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互动目标,我们还需要在问题中加一些情境,使学生能够进入回答问题的理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前,我们先做个小小的调查,玩过电脑游戏的同学请举手。玩过电脑游戏“俄罗斯方块”的同学请举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玩“俄罗斯方块”的?然后出示一个图形让一个学生上前来操作,此时群情激昂。一些学生大呼“那边那边”,其手往左或往右猛烈挥舞;另一些学生则大呼“转”“变形”“往下”。因为是从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对学生进行引领,因为选择了学生最喜欢的话题,所以,小学生不仅仅会接受教师的问题,还会热烈的讨论,让问题场景变得更加丰满充实。小学生可以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形成主人翁意识,并不断掌握自主权。小学生好说好动的天性也可以得到充分释放。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营造学习平台和学习空间。教师不仅要理性,让数学学科教学变得数学化,还要表现得感性,进而和学生生成情感共鸣[3]。
三、互动源于“见识”
有了现代教育技术做支持之后,数学课堂不仅可以实现“增量”目标,还可以不断“提质”。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互动时,要积极应用新技术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在见识“奇迹”的过程中生成学习的兴趣。如“带余除法”知识教授中,原本毫无生趣的知识点,我通过课件中展现情景和描述“联欢会上挂的彩灯,按红、黄、蓝、绿的顺序排列,一共34个灯,最后一个灯是什么颜色?有谁知道?”学生迟疑,老师却报出那盏灯的颜色,之后再让多个学生随机换掉灯的总数,老师却能每次都很快地通过“余数的妙用”报出那盏灯的颜色,并用计算机图片验证。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激趣的学习情境,教师还可以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情境来增长学生的生活见识。如一些计算题的讲解可以和现实化的生活环境进行整合,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算理时,生成强烈的代入感,进而从被教师要求完成枯燥的运算,转变为自己想要借助计算活动找到问题的答案。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学习是枯燥无趣的,如果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让学生能够有效克服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互动的环境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必然可以让小学生好说好动的天性转变为优势,让学生的内在生成归属感,用自己全部力量完成有效的学习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构建属于自己的上升空间,从多元化的视角来审视生活,此时学生的成长必然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