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实践促进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2021-12-29杨思博
杨思博
(宣恩县清江外国语学校 湖北恩施 445500)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由于高考制度和应试制度的存在,在许多高中地理课堂上仍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教学过程,学生只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学习积极性不高,更不用说开展实际的实践地理活动了。时间久了,学生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也难以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基于传统文化实践开展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原则
在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时,首先要明确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特别是地理实践力,它不仅是学生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念的一种综合表现,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与行动能力的一种检验,这对他们今后开展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深远的影响。其次,校本课程主要是指根据学校的已有资源或文化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地文化,基于课程教材综合开展的一项教学活动。它可以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而且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校文化,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可以更加快捷,学习效果也会随之提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开展基于传统文化实践开展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时,要提前做好调研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需求,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或者现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用所学地理理论知识分析和看待周围的生活,这对他们有很大的积极影响,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会有对周围的事物或变化持有一种探索的精神,对学习效率的提高及地理学科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深远影响。最后,基于传统文化实践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需要立足于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立足课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保留地理的学科特色,否则缺失了地理原本的特点,任何开发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在实际开发中,地理教师要对教材内容及学科特征有充分的认知,然后将区域环境融入教学设计,着重对人与自然、人与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探究,让区域环境和文化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第二,学生主体性原则。校本课程传统文化的开发要基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课程开发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可以让他们对课程的开发方向和内容畅所欲言,集思广益地推进校本课程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持充分的开放性也是该模式成功的一个显著特点。第三,校本原则。对于学生来说,当他们走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学习,一所学校的校风、文化、管理这些无不体现出一个学校的宗旨。因此,在实际的校本课程文化开发中,也要立足校本原则,具备校本思想和校本意识,将其中蕴含着的人本思想与地理学科的人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第四,整体性原则。课程开发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片面地针对学习程度好的学生,应该让每个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进来,以达成教学的整体性和有效性,帮助他们共同发展[1]。
二、基于传统文化实践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不独立于地理学科素养而存在,不独立于学生综合素质而存在,更不独立与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存在。这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实践力的描述。它指出,地理实践力主要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结合所学知识在具体实践操作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简单来说,地理实践力就是以学生的知识为基础,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环境下通过锻炼他们的地理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思考能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地理、学习地理、探究地理,让地理成为他们生活中有用的一部分。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地理实践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积极作用。
(二)弥补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的不足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三四线城市的地理课仍被限制于教室中,课程资源方面的短缺使得相应的教学活动难以开展,学生相应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就会受到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开发校本课程成了最便捷、最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途径,也是弥补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最有效的方式。但校本资源的开发对相关教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良好的教学资源开发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帮助他们从地理的解读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三、基于传统文化实践开发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举措
(一)精心选择传统文化和校本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中阶段的学习十分紧张,课程安排和教学时长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说参加具体的实践活动了,缺乏实践活动,相应的实践教学就难以开展。所以,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长为学生创造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就值得地理教师思考。在具体的开发活动中,教师需要承担起主要的负责,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出发点,结合相关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紧扣教学主题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高中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校本课程、传统文化相结合去理解和吸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述自然地理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当地的地理位置、水文、土壤、气候、降雨、植被等方面入手。讲述人文地理时则可以从当地的工业、农业、人口、文化、城市分布入手。教师可以提前搜集本城市的区域缩略图以及本学校的在地图上的位置,让学生根据这些地图去分析学校坐落于此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分析商圈、居民区、高档住宅区等区域的分布特点及分布原因。学生之前学习过城市空间分布相关的知识,但只是空有一番理论,而结合学生生活的城市和熟悉的区域,他们对地理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很好地被调动起来,让他们脑中的理论知识“活”起来。把周围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自己家乡及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结合地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2]。
(二)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对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下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来说,地理教师是主要负责人和组织者,其自身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资源开发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成效。因此,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对新式教育理念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对教材进行更加系统完善的解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地理教师可以定期参加一些线下座谈会,听取一些优秀教师分享的教学经验,加强与他们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媒介,从中选择一些好的论文和著作去阅读,不断改善在开发传统文化和校本课程的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此外,教师要不断学习当地的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的学习和继承,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同时,组织一些地理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实践活动,为学生地理学科综合素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开展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
地理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独特的学科特点也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和乡土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最好是实地探究实践活动,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其中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耕地文化,促进其开展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例如,在节假日的时候,地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给他们分配不同的实地探究任务,让他们能够实地勘探,进行考察活动,如A组和B组的学生去探究城市用地,C组和D组学生去探究乡村土地。特别是对探究乡村土地的学生来说,实地的勘探以及询问农民可以很好地帮助他们了解当地农耕文化和农业发展现状,使他们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重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地勘探中也可以对当地的文化进行一定的考察,了解一些风土人情及其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会像一颗颗种子一样在学生的心中发芽成长,并继承下去[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大背景下,根据校本课程和传统文化开发教学活动是当下教育领域发展的一大趋势,在未来也一定会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改革教育理念,开展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紧扣教材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和实践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