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
——以《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教学为例

2021-12-29陈新民夏雨洁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31期
关键词:航路初高中高中历史

□陈新民 夏雨洁

(1.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2.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1121)

历史课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课程,需要在初中和高中均需开设,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但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有没有必要在高中阶段继续用一节课进行全面学习?初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各有哪些侧重点?应该如何处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策略,以使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从更新、更多的角度认识历史?下面拟就这些问题谈几点理论认识和教学建议。

一、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理论认识

在新一轮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一改以往专题史的编写方式,采用中外通史体例呈现历史内容,这样势必会与初中的通史内容有一定的重复,造成教学衔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理论认识。

(一)把握初高中历史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强化课程意识

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就是探讨学生学习经验的纵向关系。关于课程如何进行纵向组织,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提出了螺旋式课程设计的理念[1],强调课程应该根据每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结构进行组织,这些基本概念和结构应以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方式扩展、再扩展,以不断增加深度和广度。

如何做好初高中教学的有效衔接和“螺旋式上升”设计,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难题。以往的历史课程设计经验表明,就初高中历史课程的目的和功能而言,初高中课程或教材内容有一定的重复,还是有利于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和知识建构的。所谓的避免重复,实际是避免简单重复或不必要的重复。具体说来,历史课程的重要历史学习主题是可以重复的,因为这些主题是构成人类历史的基本框架,是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的基本途径,在初高中课程中进行重复设计,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些重要历史主题的理解,不断提升历史认识水平。但是,同一主题下的初高中课程学习目标和课程内容不能简单重复,应该有明显的侧重点。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侧重于学生对基本史事的了解以及对历史意义的初步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则应侧重于学生对史事的性质、地位、作用、意义和影响等方面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例如,关于“五四运动”这一学习内容,初中的学习要求是“知道五四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高中则是“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初高中历史课程内容这样编排,既避免了内容的简单重复,又较好地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的课程设计要求。可见,高中历史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的编制原理,不断强化课程意识,才能更好地做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了解初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也是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重要依据。根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认识具有阶段性,处于不同阶段的儿童,其思维水平、思维方式与思维特征有显著差异,而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的儿童则具有较为明显的一致性。处于每一发展阶段的学生应当具有适应相应阶段的思维方式和课程内容,经历对他们来说有意义的学习活动[2]。同样,初高中学生在思维方式、认知水平上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特征。例如,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优势,但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抽象思维常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侧重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多补充一些喜闻乐见的图画、视频和资料,并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细节的讲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进而促进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到了高中阶段,随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过程中,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综合分析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3]509。与此同时,相对于初中学生,高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呈现出较强的组织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等特点[3]548。据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思维和认知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例如,在理论思维发展方面,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与方法,还应指导其学会运用这些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和解决历史或现实问题。在史料运用方面,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来解释历史问题,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对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进行判断,进而基于多元历史资料的分析、推理、判断,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可见,高中历史教师只有对初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方式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能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才能做到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

(三)把握初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意图,改进教学策略

根据我国初高中教科书编写的基本思路,初中阶段的历史教材内容,主要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点”即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线”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线索。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在强调“点”“线”结合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还增加了“面”的设计。“面”是相对较长时段的历史,以单元编排的形式进行论述和概括。单元的设计与课标的专题基本相对应,在重大史事和基本线索的基础上呈现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4]。可见,注重“面”的设计,即以“大单元”主题统领具体的知识内容,加强“点”“线”“面”三者之间的有机统整,是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编写的重要特点。

基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特点,高中历史教学应积极倡导“大单元”统整的教学理念,即以教材的单元内容或跨单元内容作为一个学习单元,以核心主题或问题为探究对象,综合运用初中已掌握的历史知识和高中的新知识,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的、全新的历史视角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历史问题,以不断提升历史认识。也就是说,基于大单元的历史教学,不是对课本知识进行面面俱到的讲授,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包括初中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对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以引导学生集中于对核心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可见,在统编高中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积极倡导“大单元”主题统整的教学方式,是避免初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简单重复的有效途径。

二、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实践策略

下面以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新航路的开辟,是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对欧洲及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一事件也是初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为了避免初高中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高效达成教学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关注以下几方面的衔接。

(一)制订教学目标

为了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对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学习要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是:

通过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环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的要求是: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由此可见,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新航路的开辟”的学习要求,重在让学生了解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的史实,并初步理解其历史影响。高中则重在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影响,并借此发展学生相关的核心素养。据此,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

1.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地图,概述新航路开辟的动因、经过与结果。

2.阅读教材和相关史料及地图,理解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

3.结合地图,能够说出大西洋贸易(“三角贸易”)、太平洋贸易与印度洋贸易所涉及的流通商品与交往国家,认识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

4.结合具体史实,能够运用唯物史观评价早期的殖民扩张对世界造成的多重影响。

这样设计,体现了初高中教学目标的纵向衔接,也体现了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学生理解的层次性。科学把握初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是进行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

(二)明确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义务教育教科书《世界历史》上册第15课《探寻新航路》设计了“探寻新航路的热潮”“哥伦布发现美洲”“麦哲伦船队全球航行”三个目,分别介绍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与条件,哥伦布、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发现美洲及新航路的探索经过,最后再简述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此外,在第16课《早期的殖民掠夺》中,介绍了“三角贸易”并简要介绍了美洲、亚洲、欧洲之间的商品交流。

到了高中阶段,考虑到通史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认知的连续性,教材仍然设计了第6 课《全球航路的开辟》,具体设计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其他航路的开辟”等子目。这部分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重复较多,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关于新航路开辟的具体过程,由于初中教材已经有了详细的介绍,可留给学生自学,教师可适当补充关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意义的分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史实的理解,提升其理论认识。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重点应放在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上,故增加了一节新内容,即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包括“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早期殖民扩张”等子目。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相比较,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部分,增加了疾病的传播及影响,玉米、甘薯传入中国及其对中国农业结构和人口的影响;在“商品的世界性流动”部分,增加了“马尼拉大帆船”和白银资本对中国明朝经济的影响;在“早期殖民扩张”部分,重点介绍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些是在初中历史教材基础上新增的内容,也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除了知识点的增加外,教材在“史料阅读”和“问题探究”部分还增加了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内容,这些对提升高中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以及理论分析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单元统整设计

考虑到在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影响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师在高中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就没有必要再采用单课设计的形式,而是应该采取“大单元”主题统整的方式,将《走向整体的世界》中的第6、7 两课内容进行单元统整设计,即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补充,在此基础上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加以探讨。

问题探究一:哥伦布等欧洲探险家开辟新航路的动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教学意图]主要让学生基于“动机与结果”的理论概念,结合课文内容和初中所学内容,理解哥伦布等欧洲探险家出于追求财富的动机,最终导致了美洲的发现以及全球航路的开辟,继而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以及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还需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哥伦布等人的探险活动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与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的开始形成、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欧洲部分国家统治者对探险活动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新航路的开辟与郑和下西洋进行比较,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两者不同的航海动因,导致了不同的历史结果与影响。可见,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既有利于和初中教材内容进行衔接,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因果解释的能力。

问题探究二:阅读课文,并结合以下材料,分别从人口迁移与交换、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早期的殖民扩张等几方面归纳新航路的开辟对近代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呈现“新航路开辟前的传统商路”及“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联系”图,略]

材料一:16 世纪,世界所有地区的主要贸易路线已经开通,欧洲各国划分了不同的贸易路线。17 世纪,世界贸易的变化更为迅速。到17世纪末,由于荷兰与英国的兴起,海上贸易取代了陆上贸易,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就转到了海上。商业优势很快从地中海转移到北欧,全球范围的商品市场已经初步形成。18 世纪,长距离的贸易已经把世界各地区逐步变成统一的市场。

——李世安、孟广林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中国的这种更大的、实际上是世界经济中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及中心地位表现为,它的贸易保持着最大的顺差。这种贸易顺差主要基于它的丝绸和瓷器出口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另外它还出口黄金、铜钱以及后来的茶叶。这些出口商品反过来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银的“终极密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三: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倍增,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宝藏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材料四:马克思在谈到“价格革命”时分析道:“……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换句话说,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人民衰落了,资本家阶级、资产阶级则相应地上升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

[教学意图]在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流方面,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哥伦布大交换”的概念,进而让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物种的交流,而且改变了世界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的状态。特别是欧洲的传染病在美洲和大洋洲的传播,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

在全球贸易网络形成方面,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材料一、二和“新航路开辟后的全球联系”图后,与初中已经了解的传统亚欧贸易路线图进行比较,以此让学生明白,新航路开辟后,形成了包括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在内的世界贸易网络,特别是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的形成,对中国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早期殖民扩张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的促进方面,需要帮助学生重点理解“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这两个理论概念,这两个概念是初中没有提到的,也是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可以结合材料三、四,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商业革命”让学生认识到,这不仅促成了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的变化,而且也带来了全球商业格局和商业形式的革命性的变化。“价格革命”不仅表现为欧洲国家物价的成倍增长,而且导致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扩张和传统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

问题探究三: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讨论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文明来说是福还是祸?

[教学意图]学生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先探讨哪些是“福”,如对世界认知的变化、物种交流、欧洲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对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等。再讨论“祸”的方面,如疾病的传播、印第安人被殖民者大量屠杀、罪恶的三角贸易等。通过对此问题的探讨,让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对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学会全面、客观、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关注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和贯通,有利于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远远谈不上深入。特别是在高中历史新教材推行之际,迫切需要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期形成一批初高中教学衔接的示范性成果,为新教材的使用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指导。

猜你喜欢

航路初高中高中历史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学物理教学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反舰导弹“双一”攻击最大攻击角计算方法*
航班信息处理系统在灵活航路替换使用机制的应用
多平台协同突防航路规划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