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协同就业指导机制探索与实践
——以湖北民族大学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为例

2021-12-29

林区教学 2021年11期
关键词:导师制工科本科生

刘 薪

(湖北民族大学,湖北 恩施 445000)

引言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以往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导师制主要运用于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近年来,随着本科生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补充,更是对学生实施精准指导、成人成才的重要抓手。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的普及度逐渐提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管理模式深入贯彻了“就业是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育人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使命”这一教育理念,导师不仅是学生的德育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导师,也是学生的就业导师。

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工科专业院校亟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系是高等学校学生质量,这也是“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对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创新和改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需要加强对工科学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提高就业质量也是评价人才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充分利用数据及互联网资源,将就业工作与新科技更好地结合起来。学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就业工作、思想教育、人才培养相互反馈、相互推动,共同形成基于数据技术手段的全员全过程开展就业工作的机制,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1]。

一、工科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本文对湖北民族大学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2019—2021年连续3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情况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有效回收率为95%。通过对调查问卷所反馈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工科专业学生目前就业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就业观念

(1)“慢就业”的心态。通过毕业生反馈的就业意向可以看出,考研(含出国留学)、考户籍所在地公务员、考教师编制这三项是毕业生就业意向的首选。尤其经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加上父母传统思想的影响,毕业生更多倾向“铁饭碗”的工作,逐渐形成“慢就业”的心态,有的毕业生甚至打算两年、三年不就业进行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创业热情整体不高[2]。

(2)对自身定位认识不准确。通过调查问卷可以发现,40%的毕业生希望工资待遇范围是“5 000—8 000元”,42%的毕业生希望工作岗位是技术岗等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岗位,但是反观此类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课程成绩及综合素质并不匹配此类岗位的要求。学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认识,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清晰的规划,而企业在高校招聘的岗位多数以基层岗位为主,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就业的期待值与实际进行招聘的情况不匹配,学生就业则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3]。

(3)对求职应聘缺乏经验准备不足。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50%的毕业生都是从毕业学年才开始思考关于就业的问题,而从大一学年就开始筹划毕业事宜的学生仅占12%。由此可以看出,工科专业的学生并不像学校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样,从大一就开始形成初步的就业观念和理念,多数学生对于学校在低年级所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仅仅是完成任务而已。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毕业学年才开始意识到就业问题,因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求职应聘指导,也没有进行长时间的准备,许多学生甚至连简历都不清楚如何去制作,在求职过程中没有较好的竞争力。

2.学生的专业技能

因受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会倾向于考研、考公务员、考教师,在日常学习当中,学生往往会忽视自己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动手实践能力又是工科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反馈发现,88%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非常重要,许多学生在毕业求职时才意识到自身专业技能的匮乏,而无法在较短的时期内进行弥补,对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就业岗位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问卷反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以外,大多数毕业生更倾向于在本地或生源地就业。湖北民族大学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80%来自湖北省内,但由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殊性,湖北省内工业发展较北上广深等地区相比,相对不发达,所以可供工科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和企业相对较少。另一方面,湖北民族大学受所处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校园招聘会多数参与企业均为省内相关企业,而省外生源较少能获取其生源地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的局限性导致学校给毕业生提供的岗位数远远高于毕业生人数,但依然存在就业率较低或增长较慢的情况。

4.政府部门的人才引进政策

湖北民族大学地处湖北省恩施市,当地政府部门对于人才引进政策相对较少,对于大学生创业的激励政策也相对缺乏。同时,当地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现有的产业结构对于工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择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二、高校传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指导理念相对不足

尽管每年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都会下发关于加大促进保障高校毕业就业的文件,但部分高校、二级学院领导对于毕业生就业工作并没有从根本上给予重视,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没有认真的规划与谋划。作为高校、二级学院领导更多的侧重于招生工作,积极争取招生指标,但往往忽视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才具备就业竞争力。高校缺乏明确的奖惩激励政策,往往以完成指标和要求作为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最终目的。

2.就业指导人员单一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高校亟需既具备创业理论、又有创业实战经验的教师。但目前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参与人员多为学校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以及各二级学院毕业班班主任、就业工作辅导员。这些人员多为教育工作者,本身可能也缺乏就业的相关实践经验,更是鲜少有创业的经历[4]。他们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大多从理论和思想政治的角度出发,很难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与体会。

3.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的单一

随着教育部启动高校应用技术转型改革以及“新工科”发展建设以来,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和地方本科高校都逐步实行转型,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变,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而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以就业指导教师为主体,主要面向学生传授就业相关理论、分析当前就业环境与形势、分享就业招聘信息等,相关信息具有滞后性,学生很难身临其境地学到就业应聘的技能技巧,掌握最新的就业咨询及政策形势。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内容较为单一,往往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形成大学四年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多数局限于传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就业基础课程。同时,不同专业的学生所侧重的就业指导应是不同的,比如文科学生与工科、理科学生的就业指导应有所不同,而目前传统的就业指导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实战技巧与水平。

4.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考验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普遍现象。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就业形势更为严峻,而就业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高校传统的就业指导已无法适应新兴的“云招聘”“云宣讲”“云面试”等就业招聘模式。

5.学校创新创业氛围不足

结合每年高校工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式来看,工科专业学生创业率较低,甚至个别工科专业没有创业的毕业生。导致此类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于高校对于毕业生创业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足,个别院校甚至没有专门的机构开展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创新创业是对于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而对于此项工作的制度缺乏,必然导致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不足。

三、工科专业学生就业指导机制探索的意义

1.推动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

就业工作将学校与市场、社会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学生就业情况可以较为清晰地反映市场需要哪种人才。学校可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改,对于授课内容不断进行改进,创新教育模式,紧跟时代形势,真正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结合用人单位反馈的就业学生满意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训的指导。近年来,许多高校通过采用“引企入校”“校企合作”等模式,开设“产业班”等定向培养的方式,为社会培养出了更多的专业人才。

2.促进工科专业学生成人成才

大学是一个人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人最终的职业方向和职业生涯往往是在大学阶段决定和起航的。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如果选择了自己不感兴趣的就业方向,或者对自己没有清晰的定位,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工科专业学生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使其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指导学生少走弯路,作出正确选择。

四、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指导模式

湖北民族大学经过近两年的先期实践与经验总结,确立新材料与机电工程学院作为试点学院,学院自2018年起率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并在2020年实现了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在国家“新工科”发展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背景下,不断总结和改进工科学生导师制培养的方式方法,探索学生管理模式新路径,积极实行校企协同发展运行机制,做好“应用型”“卓越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培育出创新型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生入校后三周内,学院根据具体情况,按照数量均衡、双向选择的原则,统筹安排导师,并将安排报学校备案。导师一经选配确定,应保持稳定。因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或学习情况等特殊原因需要调整的,须经原导师和学院双方同意,由学院负责另行选配导师,并报学校备案。导师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指导,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德育导师、学业导师、创新导师和就业导师。每学期开学,导师组织所指导的学生召开会议,每个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导师的相关要求制定本学期的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学生每月提交导师指导记录表到学生科办公室。

目前学院已践行本科生导师制3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

第一,明确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制度,制订了相应的指导方针。面向全体教师及学生举行本科生导师制启动大会,对导师选择、导师职责、导师制管理办法以及学生培养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使全体师生明确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完善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方法,形成了规范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细则、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并将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制度与学生创新创业培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相结合。

第二,组建导师组团队,充分发挥导师指导作用。遴选优秀的专业教师加入本科生导师团队,成立专门的本科生导师制管理机构,挂靠学生科,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运行。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是指导本科生的三股核心力量,将三者较好的结合并相互补充,发挥合作优势,形成指导体系。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中,明确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之间的职责和职能,提高了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以专业教师为单位建立导师组并设置导师组长,让本科生可以及时与指导教师联系沟通,同时导师组内部也能够分享学习内容,方便导师及时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第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学相长。通过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将导师指导工作纳入教师的综合测评考核中,并通过导师组优秀月报的表彰等方式将优秀学生进行宣传,使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开展提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五、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协同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路径

1.培养就业理念,进行就业规划

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贯穿于大学四年本科教育的全过程。通过采用网络问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就业意愿调查,通过对数据分析,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开展系列就业培训,并协助其形成自己的就业规划。依据学生特点,学院由大一学年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就业形势教育”;大二学年开展“就业观念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学年开展“择业技巧”教育;毕业学年开展就业政策讲座等,将毕业生导师纳入就业指导教师库,结合专业教师的实战经验,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同时,毕业生导师将就业指导融入日常导师指导中,就业指导贯穿学生整个大学学习生涯,环环相扣,层层落实。

2.树立先进榜样,精准就业帮扶

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学生积极就业,同时还需要运用数据平台实时更新挖掘就业典型,宣传就业创业先进代表,激发更多未就业的学生主动出击,向榜样看齐。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工作,将典型事迹推广到每一个导师组,推广到全体非毕业生,重视先进就业创业学生的榜样力量,通过他们带动同学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与择业观,使全体毕业生把心态放平,把眼光放远,端正态度,更新观念,尽力杜绝“好逸恶劳,眼高手低”等不良的择业观。

3.基于数据分析的网格化管理格局

就业工作中就业实时信息和数据的准确性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形成网格化管理格局。

首先,需要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招生就业相关部门关于就业工作的政策与信息,准确地将信息传达给毕业生,确保上传下达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其次,成立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本科生导师与未就业学生“一对一”精准就业帮扶机制,详细了解未就业学生的就业意向、提供就业指导,建立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并实时更新未就业学生的就业动态。

再次,班级以班主任及主要学生干部为主成立就业工作组,每周统计班级学生的就业情况和动态,随时发布就业信息,汇总上报班级就业数据。

最后,以学生寝室为单位,寝室长负责寝室成员就业情况的了解与统计,这种细分化有利于责任明确和工作督促,让信息传达和收集更精准,也会让寝室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激发同学们积极就业。

4.基于数据管理的工作网络格局

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服务,要不断推进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的工作网络体系,形成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就业网络格局。学院党总支书记与院长“捆绑”,为学院就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院学生科与毕业班班主任“捆绑”,为就业指导服务的第一责任人;专业带头人与学院办公室“捆绑”,为专业就业市场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与毕业生“捆绑”,为就业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本科生导师与指导的学生“捆绑”,为就业引导的第一责任人。该网络工作体系做到点面结合,全面做好毕业班学生安全、纪律、就业等方面的管理工作,通过微信群、QQ群等现代化点对点信息平台,及时传递毕业生就业信息、方便学生交流就业心得体会和毕业生服务管理。

六、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协同就业指导机制建设

工科专业本科生导师协同就业指导机制建设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导师的角色定位、工作职责、考核标准、奖惩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于数据网络化平台的投入与使用,将就业服务平台建设与教师日常办公及学生日常使用相结合,提高平台的使用率与便捷度,真正起到数据协同就业服务的作用;加强本科生导师队伍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让本科生导师的就业指导作用真正落到实处;重视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就业指导培训教师库;加强沟通与协作,充分调动本科生导师、就业工作辅导员、毕业班班主任的就业工作能动性,就业工作部门要切实起到牵头负责,统筹协调的作用[5]。

结束语

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高校就业指导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工科专业的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互联网等新型科学技术,构建本科生导师协同就业指导路径,完善本科生导师协同就业工作机制,通过大数据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真正为学生就业提供精准帮扶,切实提高高校就业质量。

猜你喜欢

导师制工科本科生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One Heath视角下昆明市高年级本科生抗生素认知与行为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