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29

关键词:专业课育人思政

李 洁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6)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寄寓了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殷切期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系统工程,不能将所有的教育重担都交付给思政课程,其他课程都要在完成专业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形成全方位育人机制,才能有效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2017 年12 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建构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和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等“十大育人”体系。其中,课程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排在首位,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要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统一[2]。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则进一步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3]。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认真落实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加快课程思政建设步伐。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急需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加以解决。

一、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

课程思政是在以往“大思政”教育观念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要求,目的是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将思政育人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思政要求“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将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4]79。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思政承担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在于将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创新之举,目的在于“寓价值观的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当前,青年大学生面临着利益格局分化、思想观念碰撞、多元价值观相互激荡的现实,价值观养成存在着多样性和易变性,思想上容易摇摆不定。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教师要在各教学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明理力行的自觉性。这不仅关乎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培养问题,更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复兴。因此,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所有学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

(二)课程思政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的重要路径

思政课程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往往被认定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的唯一课程。专业课程是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传授专业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性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4]82。有些专业课教师只关注专业课程的智育功能和实践功能,或轻或重地忽视了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在长期以来缺乏制度规范的背景下,专业课程在思想教育方面发挥何种作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自觉意识。这导致高职院校的非思政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未能与思政课程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教师往往“单兵作战”,思政课教学则陷入“课程孤岛”的窘境,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也大打折扣。事实上,专业课与思政课在引导大学生思想发展和价值观引领方面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都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不能将这两类课程的育人功能完全割裂开来。无论是思政课还是专业课都是为了引导大学生追求真理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不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必备的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而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课程思政正是针对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

(三)课程思政能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

大学生正值富于理想和热情的美好年华,但是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有限,往往对实现人生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估计不足。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时,他们容易消极失望,进而对接受的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念产生怀疑。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当代大学生受经验阅历、知识结构、判断能力的局限,很容易为网络上传播的不良思想和冗杂信息所误导。此外,相较于西方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时间更短、速度更快,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更集中。这使得大学生面对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所受的思想诱惑更加多样,承受的现代化“时间压缩”效应也更剧烈。高职院校通过思政课程建设加强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对消除大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思政课程毕竟是公共基础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在一二年级开设该课程,无法保证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引导,思政课教师也无法随时随地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课程思政的实施能够弥补思政课的缺憾,能够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正确看待人生的挫折与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直至成长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新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有待深化

近几年,许多高职院校遵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开始探索课程思政建构与实施的路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是,有些高校仍然存在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程思政内容发掘不到位等问题。有些教师虽然认同教师要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但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专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完全交给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由他们齐心协力、齐抓共管,与专业课没有什么关系。有的专业课教师甚至认为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面向企业就业的一线技术工人,专业课教师只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到位就完成了工作任务,没有必要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或者在教学中进行思政教育。这种缺乏“三全育人”意识的认识偏差,以及将专业学习与价值引领隔离起来的做法,不仅难以切合“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要求,而且与“高校教师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1]的要求相距甚远。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如果不能转变思想观念,采取切实行动增强专业课的育人功能,长此以往不仅将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也将制约专业教学育人作用的有效发挥。

(二)课程思政实施方法及评估有待优化

思政课程强调要旗帜鲜明地宣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立场坚定地对大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导向明确地开展思想政治的显性教育。课程思政则有所不同,更多地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润物无声式的启发和引导,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认识水平并走向思想成熟。因此,课程思政是内隐式的,是在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传授有温度、有厚度、有热度的知识[5]122。然而,高职院校中除了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熟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善于发掘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开展思想教育的自觉意识,其他专业课教师缺乏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能力,实施课程思政往往跟着感觉走,育人效果不明显。此外,还有少数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急于求成,要求教师在最短时间内将思政元素植入课程,结果教师不得不剪切拼贴、生搬硬套,致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形成了“两张皮”,完全违背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初衷。

(三)课程思政建设的合力有待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实现协同效应的前提是各门课程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合作,但是有些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不重视健全相关制度和机制,导致相关主体的责任不够明确,影响了课程思政的协同运行。比如,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未能在教育资源和教育职责方面做到分工互补,专业课与思政课之间没有形成合力,专业课之间也未能形成合力。结果是不仅专业课未能与思政课协同发挥育人效应,而且课程相互之间难以共享育人资源,导致有些课程资源重复开发,或者一些必要的课程资源无人开发。

三、高职院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务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需要协调、调动所有教学资源,因此学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一规划、宏观指导、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课程思政目标。学校要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承担主体责任,把课程思政建设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完善的分工负责和协作育人机制。学校相关部门要与院系相互配合,支持院系开展教学改革,为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物力支持。院系作为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思政方案的一线组织,担负着将课程思政改革意图落实到具体课程的职责,要根据教师的学术专长和学生的专业特点,确定具体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形成自身特色。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分工协作,最终形成职责明确、思想统一、上下贯通、执行有力和监督到位的课程思政体系。

(二)建立课程思政的实施制度和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制度建设,围绕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开展总体部署,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出台有关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项制度,从学校、学院、教师、课程等方面细化课程思政改革要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制度。高职院校要以课程思政专项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大管理力度,强化规范机制,监督教师确保课程思政增强育人成效,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顺利进行。在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成效评价方面,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将课程思政评价的重心落在立德树人上,从课程、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价标准,形成以教学质量为重心、以学生发展为标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

课程思政工作的关键在教师。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专业课教师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体,是落实执教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自觉意识、理论素养和育人能力对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具有关键作用。与思政课教师不同,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的内容、话语、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因此,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专业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围绕增强自觉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和培养育人能力等方面开展培训工作,使专业课教师深刻认识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协同互补关系,明确所执教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形成对课程思政的强烈认同感。高职院校还要注重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实施能力,促使专业课教师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规律和话语,善于将“授业解惑”与“传道”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理论教学和专业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和专业水平。

(四)打造“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

“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涵盖三类课程,分别是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这三类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有分工,建构起协同育人的立体化课程思政实施模式。“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体系可以使高职院校所有教学活动都能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发挥育人功能,各类课程都能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在“三位一体”课程思政体系建构方面,无论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教师,都要深刻认识思政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育人功能,善于巧妙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目标的精准对接。各科教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掘与利用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发挥教学主体作用,不断寻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最佳契合点,最终实现思政课、综合素养课和专业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思政目标。

猜你喜欢

专业课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微信在中职汽修专业课教学中的探索与运用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