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的量词用法及形成机制

2021-12-29吕婵娟

关键词:动态性量词波浪

赵 球,吕婵娟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在现代汉语中,“波”主要作为语素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如风波、波及、波动等。近年来,“波”在主流媒体报道及日常交际中出现了新用法。

例1 在女性运动第二波到来之前,也就是在两次女性运动之间,波伏瓦是女性主义唯一的声音。(李银河《女性主义》)

例2 火箭的反攻由阿尔斯通的篮下钩手投篮开始,姚明、斯科拉和麦迪随后轮番得分,火箭打出一波12∶0 的得分高潮,以16∶7 反超湖人。(搜狐网,2008-11-11)

例3 从上一波IT 热潮中出来的人吸取了多少技能?管理水平有多大的提高?(袁岳、孙虹钢《职场——名家对话职场7 方面》)

例4 一大波靓照刷屏!深圳年,就是这个味。(深圳新闻网,2021-02-08)

上述用例中,“波”的句法功能不再限于名词。“波”与数词搭配,构成数量结构。其中,例4 加入了形容词“大”来修饰“波”,表示“靓照”数量较多。可见,“波”在语用中已经逐渐具有量词的功能和性质。

有人注意到了“波”的这一用法。安汝磐、赵玉玲认为“波”是集合量词“拨”的误用[1]16。张金圈认为“波”不仅发展出与“拨”相同的集合量词功能,而且还有“拨”所不具备的限定动态名词的用法,因此他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和其他相关辞书在保留“拨”的量词义项的同时,应当在“波”的义项中增加量词用法的说明[2]。现有相关研究仅分析了集合量词“拨”与“波”的语义差异,并未对“波”量词用法的形成机制和流行动因进行阐述。本文聚焦“波”的量词功能,探讨其形成机制与流行动因。研究所用语料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BCC 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以及新闻媒体。

一、量词“波”的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中“波”作量词的情况已经普遍存在。《现代汉语》对“量词”作了如下定义:“量词表示计算单位。可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3]17“波”作名量词的情况较多,例如“一波人”“一大波美女”“一波消费者”。在口语中,“波”还可以作动量词使用,形成动补结构,如“问一波”“浪一波”“拽一波”“挺一波”“皮一波”“冲一波”等。此时,“波”可被动量词“下”替换。这些语用中的“波”已经具备了量词的语法特征。

首先,“波”既可以与基数词搭配,如“一波”“两波”“几波”;也可以与序数词搭配,如“第一波”“第二波”等。

其次,“波”可以与指示代词组合成“指量短语”。

例5“获得感”最汹涌的浪潮值得一提的是,这波“中国浪潮”有一个此前几次科技革命都没实现的突破。(《人民日报》,2017-09-28)

例6 回忆2005—2007 年那波A 股牛市。(和讯网,2015-03-20)

最后,“波”作量词时可以按照“一XX”“一X 一X”的形式重叠。

例7 1923 年4 月,高潭所属二十四个乡,均建立了农会和农民自卫军,掀起了一波波减租减息的斗争。(《人民日报》,2016-03-28)

例8 韩国政府和民众就此对日方掀起一波波的抗议和谴责。(中国日报网,2015-12-29)

例9 从数月之前开始,一波一波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不断涌现,并在8 月15 日到9 月3 日期间走向高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5-08-19)

例10 一波一波的“中国故事”正在路上,世界准备好了吗?(人民网,2016-09-28)

按照宗守云的说法,“只有典型和较典型的集合量词才能按‘一XX’和‘一X 一X’的方式重叠”[4]47。因此,笔者认为“波”已经是一个典型的集合量词。

二、量词“波”的语义特征

《说文解字》对“波”的解释为:“水涌流也,从水皮声。”[5]300又《玉篇》:“水起大波为澜,小波为沦。”[6]297《广韵》:“波,浪。”[7]110可见,“波”为形声字,本义为波浪,与水有关,为名词。现代汉语中,“波”的本义得到了保留,且多以名词性合成词的形式出现,如“水波”“波浪”“波涛”。

《汉语大词典·第五卷》收录了“波”的18 个释义,其中有些义项反映了“波”在本义基础上引申出了“波及、传播”之义。《说文解字》引《左传》中的“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又何以报”,段玉裁认为其中“波”为“引申之义”[8]2192。此外,“波”在本义的基础上还通过比喻的方式产生了以下词义:(1)挑起事端,制造混乱;(2)风波,事情的意外变化;(3)目光流转,流转的目光;(4)逃,奔走;(5)书法指捺的折波;(6)波动,物理学名词。《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波”的四个义项:(1)波浪;(2)物理学名词;(3)比喻事情的意外变化;(4)姓[9]97。

近年来,“波”的量词用法大量出现,广泛用于日常交际和新闻报道。笔者在BCC 语料库“多领域”类语料中检索“一波”,检得9429 条语料,其中7926 条为量词用法。因此,就语用现状而言,量词“波”的使用频率已经相当高了。张金圈认为:“‘波’与‘拨’在量词用法上存在差异,量词‘拨’只用于限定成批的人或事物;量词‘波’除了限定成批的人或事物以外,还可以用于依次呈现的行为或事件。”[2]因此,“波”作为量词使用时,具有集合性、动态性的语义特征。

(一)集合性特征

“波”所修饰的对象不是单一个体,而是成批成群的人或事物。

例11 西西整理了一波免签、落地签的海岛,人生总要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起去海边吹吹风吧!(搜狐网,2018-05-23)

例12 几波人马终于汇合,各自拿出玉来,一同前往古寺。(新浪网,2019-10-07)

例13 随着恒大、苏宁、阿里巴巴等企业投身足球行业,中超联赛各支球队的投入水涨船高,“一大波”世界级球星前来淘金。(搜狐网,2016-05-02)

例14 一大波全球精英的入驻,让贵安新区的“大数据梦”触手可及。(《人民日报》,2016-10-19)

例11 中,“一波免签、落地签的海岛”是指一批免签、落地签的海岛。例12 中,“几波”修饰的对象“人马”指的是“为达到某一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人众”。例13 中,“‘一大波’世界级球星”并非特指某一球星,而是指多位世界级球星。例14 中,“全球精英”的数量为多个。因此,当“波”在句中充当量词时,应该为集合量词。

(二)动态性特征

量词“波”的动态性语义特征,主要体现在对动作、行为的限定上。

例15 从数月之前开始,一波一波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不断涌现,并在8 月15 日到9 月3 日期间走向高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2015-08-19)

例16 虽然公牛在最后4 分钟内发动了一波16∶4 的反攻,但湖人还是以61∶56 领先,结束了双方上半场的比赛。(《河南日报》,2008-11-20)

例15 中,“一波”限定的对象是“纪念活动”;例16 中,“一波”直接限定篮球比赛中公牛反攻湖人这一运动行为。这两例中的“活动”“反攻”都具有动态义。张金圈认为,动态名词受到“波”的修饰,与其本义所含的动态性密切相关[2]。“波”本义为“波浪”,《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波浪为“江湖海洋上起伏不平的水面”[9]97。“起伏不平”表明“波浪”所呈现的状态具有动态性。部分非动态性名词在受到“波”的修饰后,被临时赋予动态性。

例17 2009 年,中国在校大学生当中约有5%的人学习艺术和设计,其结果是,一大波低薪艺术家、动画绘制员、视频游戏设计师等创意专业人士涌入中国劳动力大军。(《人民日报》,2016-11-30)

例18 谈到这份职业,高薪、黑幕、回扣……一大波关键词袭来。(《人民日报》,2017-04-10)

这两例中的“一大波”限定的对象分别为“低薪艺术家、动画绘制员、视频游戏设计师”和“关键词”,这些词语本身不具有动态性特征,受“一大波”的限定后,他们不再是静态的存在,而是处于某种运动变化中的群体。对于“波”的这种用法,安汝磐、赵玉玲认为属于量词“拨”的误用[1]16。

例19 在专卖店,最累的是专家。刚送走一波消费者,想松口气,可一抬头,嘿,十多位还在后面等着呢![2]

该例中的“一波消费者”可以改为“一拨消费者”。但是,语料库中未见量词“拨”与例15 中的“活动”、例16 中的“反攻”等动态名词搭配的案例。因此,动态性是量词“波”更为特殊的语义特征。

三、量词“波”的形成机制

《汉语大词典》第五卷中收录了“波”的比喻义——“书法指捺的折波”[10]1116。“一波三折”比喻写字笔画曲折多姿,其中“波”为名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的“波”也为名词。成语具有结构凝固性,因此“一波三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一”与“波”之间省略了量词。现代汉语中数词通常与量词搭配使用,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紧密关系。成语中的“一波”很容易被误认作“数词+量词”的结构而进入现代汉语,此时“波”仅为临时名量词,与“壶”“碗”“勺”等临时名量词相似。由于“波”本身具有动态性特征,且汉语中缺乏计量“波浪”“浪潮”以及其他抽象事物的专有量词,在隐喻认知机制和泛化机制的驱动下,“波”的量词用法逐步固定。

(一)隐喻认知机制

从认知角度看,“波”被赋予量词义的机制,与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所说的隐喻现象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莱考夫和约翰逊指出,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是以隐喻为基础的[11]4。人在社会交际中需要借助隐喻来认识客观世界,词义的演变也与隐喻相互关联。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看来,隐喻一般是以两个域之间的相互关系经验为基础形成的,因为人们能够感受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刘云红说:“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前者通常是人们较为熟悉、具体的概念,后者往往是人们不太熟悉的、抽象的概念。通过将源域映射在目标域上,目标从而得到理解。”[12]源域与目标域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性,隐喻的映射过程是运用已知的源域概念来隐喻抽象的目标概念,通过类比的想象机制将抽象复杂的目标变得通俗易懂。张金圈说:“波浪最突出的特征是前后相逐、变动不居,这一典型意象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一种理想的认知模型。当人们需要对某些具有类似特征的抽象事物或现象进行计量而又缺乏固有的量词时,‘波’便成了首选的对象。”[2]张金圈注意到了“波”的量词义与本义之间存在着关联,但未进一步说明量词义产生的具体认知机制。

笔者以为,“波”量词义的产生是通过两个阶段实现的。第一阶段为量词搭配对象的隐喻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源域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具有直观形象的“波浪”,而目标域是动态事件或行为。“波浪”在视觉上是可感知的,而量词“波”所修饰的对象是抽象的、不可感知的事件或行为,如“一波中文热”“一波炒股热”“一波留学热”。“波浪”起伏变动的状态在人脑中形成一种动态模型,久而久之,动态模型与日常动态事件联系在一起,从而将具体可感的“波浪”概念投射到抽象的事件或行为上,最终使得事件的动态性被认知。第二阶段是量词选择阶段。汉语有着庞大的量词系统,包括专有量词和借用量词,但类似于“浪潮”“热潮”“寒流”等具有某种运动趋势意味的名词缺乏精准的计量单位,虽然有“次”“轮”“股”等量词与它们搭配,但“浪潮”“热潮”等词本身的动态性和形象性难以凸显。此时,由于“波”本身脱胎于“起伏变动的波浪”而被临时借用为修饰动态事件的量词,其动态性在量词用法中得以保留。因此,相较于其他量词,“波”具有先天的优势,最终实现了相对固定的量词用法。

(二)泛化机制

雷容指出,泛化即“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13]。上文提到“波”被临时借用为量词,与它所搭配的名词较为单一。对语料库的相关语料进行统计与分析,我们发现“波”作为量词时搭配的名词多为“浪潮”“热潮”。

例20 从上一波IT 热潮中出来的人吸取了多少技能?管理水平有多大的提高?看不出来!(袁岳、孙虹钢《职场——名家对话职场7 方面》)

例21 我在买下伯林顿的时候,我才不在乎是不是在下周、下个月或者明年会出现一波购车热。(新浪科技网,2009-11-16)

这两例中,量词“波”搭配的对象为“IT 热潮”和“购物热”(“购物热潮”)。随着量词“波”的使用频率不断增高,诱发了泛化机制,其修饰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浪潮”“热潮”等名词,一些动态名词如“进攻、活动、疫情、兵线”等词语也可以受到量词“波”的限定。

例22 巴西前锋艾尔顿多次利用速度冲击亚琛队的防线,但这一波进攻仅持续了约10 分钟。(新华网,2004-05-30)

例23 一波活动来袭,这个周末不平凡。(武汉广播电视台,2018-10-19)

例24 专家认为,欧洲出现新一波疫情有多重因素,英国报告的B.1.1.7 变异病毒流行是重要原因之一。(光明网,2021-03-24)

这三例中,“波”搭配的对象分别为“进攻”“活动”“疫情”。这些词语本身具有动态或变化的特征,与量词“波”搭配后,其动态特征进一步突显。随着用法的扩展,量词“波”的限定范围进一步泛化,一些不具有动态性的名词也可以受其限定。

例25 在1 分15 秒全军出击,马上出一波小兵。在随后的每30 秒,都会重新出现一波小兵,并且每第三波兵线中就会出现一个攻城炮车。(快吧游戏,2020-05-26)

例26 合肥某地产公司前聚集一波人群:举标牌,喊口号,要退房。(腾讯网,2019-01-18)

例27 又一波学生今日返校,防疫措施做得怎么样?周边路段堵了没?(腾讯网,2019-01-18)

例28 泉州明天一波动车停运!受台风“安比”的影响!(搜狐网,2018-07-21)

这几例中的“小兵”“兵线”“人群”“学生”“动车”等词语本身不具备动态义,当量词“波”的指称范围泛化后,这类词语可以与“波”搭配。例24 中的“小兵”指多个数量的“小兵”;“兵线”为Moba 游戏名词,指众多小兵组成的出兵线路,“兵线”中“小兵”的数量也为多个。例26 中,“人群”本身为集合名词。例27中的“学生”和例28 中的“动车”前面用“一波”表示数量较多。量词“波”在泛化的过程中,获得了集合性语义特征。

四、量词“波”流行的动因

(一)组配能力强

量词“波”能够在现代汉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它的组合搭配能力有很大的关联。张金圈指出,“‘波’具有唤起动态意象的联想功能,导致这一新生量词逐渐击败理据性已丧失殆尽的旧有量词‘拨’,在网络媒体中占据越来越强的优势”[2]。“波”既可以代替集合量词“拨”,与“人群”“游客”“学生”等名词搭配;也可以精准计量某一动态性行为事件,以及某种趋势、潮流;还可以代替“下”的部分量词功能,与部分动词搭配,形成动补结构,如“问一波”“想一波”“皮一波”。强大的组合搭配能力、丰富的语义内涵是量词“波”得到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

(二)言语交际中的经济性原则

言语交际中的经济性原则又叫语言的经济性,这一原则追求语言系统本身以及语言运用过程中数量与效果二者的最佳结合。王锋认为,“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始终贯穿于语言的各个层次和语言发展的各个阶段,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14]9。任荣指出,“为达到言语配置的最优化即经济学中的效用最大化效果,说话者一般都遵循省力原则”[15]。量词“波”的出现解决了动态性事件缺乏合适量词修饰的问题,它兼顾了某一行为事件以及某种趋势、潮流的动态性和集合性,达到了言语交际中的最佳效果。汉语中存在着庞大的量词系统,除“个”“些”等高频量词外,大部分量词的搭配对象较为固定。而“波”可以代替多个量词,如“拨”“下”“股”“轮”等,从而使语言符号的使用更加简单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语用者的记忆负担。

(三)电竞文化的推动

在传统语言的基础上,“波”量词用法的流行还受到了电竞文化的推动。近年来,电子竞技和游戏产业不断发展,2019 年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体育竞技项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一行业,从而推动了网络游戏语言的发展。“虚拟世界本就富有想象力,加之玩家群体的需要、加工和创新,赋予游戏语言强大的生命力。”[16]34笔者对英雄联盟职业联赛的游戏解说和赛内语言进行分析,发现量词“波”在电子竞技中被高频使用,例如“一波了”“守一波”“推一波”“带一波兵线”等。电子竞技以互联网中的直播平台为媒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速了“波”量词用法的传播,进而获得了广大使用群体的认可。游戏玩家将虚拟游戏世界中的语言带到现实交际中,泛化了“波”的指称对象,出现了“问一波”“骚一波”“冲一波”等动作结构的用法。

综上,现代汉语中的“波”除了可以做名词、动词外,还具有量词的句法功能。它既可以与数词搭配构成数量短语,也可以与指示代词搭配,构成指量短语,还可以按照“一XX”“一X 一X”的形式重叠。“波”作量词时具有动态性、集合性的语义特征。从形成机制上看,“波”量词义的形成与隐喻认知机制、泛化机制密切相关。

猜你喜欢

动态性量词波浪
波浪谷和波浪岩
自组织多主体系统动态性的推理研究
动态性对简笔画动物审美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小鱼和波浪的故事
波浪谷随想
支持节点协同的工作流模型构建方法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动态生成教学”的研究与发展
量词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