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东、西魏沙苑之战

2021-12-29

历史教学问题 2021年3期
关键词:兵力战争

王 瀚 尧

东魏天平四年(537)十月,东、西魏继潼关之战后,再次爆发大规模战役,史称“沙苑之战”。宇文泰以不满万余之兵力,重创东魏20 万大军,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魏不利的军事形势,为日后东、西魏对峙奠定了基础。针对这次战役的过程、结果及影响,已有相关著作进行论述,但尚未深入研究,或语焉不详、或笼统叙述,[1]学界关于沙苑之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朱大渭、张文强:《中国军事通史·两晋南北朝军事史卷》,解放军出版社,1998 年;台湾三军大学:《中国历代战争史》第六册《南北朝》,中信出版社,2013 年;关治中、刘树友:《沙苑之战述评》,《西北大学学报》1990 年第2 期;武铁城:《沙苑之战简析》,《军事历史》1993 年第5 期。未就双方的作战计划和胜负因素进行剖析。现拟以沙苑之战的作战方案和战争爆发的原因为研究重点,梳理战役的全过程,以期有裨于东、西魏战争史的研究。

一、沙苑之战前的东、西魏战事

东魏天平四年正月,东、西魏间爆发“潼关之战”。高欢兵分三路,自领大军屯驻蒲坂,修造浮桥声言渡河;又命大将窦泰为先锋,直趋潼关;以司徒高傲曹出武关进攻洛州,牵制宇文泰关中地区的兵力,试图一举消灭西魏。宇文泰识破高欢意图,奇袭潼关,东魏大将窦泰兵败自杀,西魏最终赢得了“潼关之战”的胜利。这场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高欢三路并进的战略计划,为西魏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喘息之机,但战争的结果却并未完全逆转双方之间巨大的兵力差距,也不足以解决西魏严峻的军事危机。有鉴于此,宇文泰在潼关之战后,接受族子宇文深攻打弘农的建议,亲率主力征讨东魏。《周书·文帝纪下》载:

八月丁丑,太祖率李弼、独孤信、梁御、赵贵、于谨、若干惠、怡峰、刘亮、王德、侯莫陈崇、李远、达奚武等十二将东伐。[2]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文帝纪下》,中华书局,1971 年,第23 页。

从宇文泰征调的参战将领分析,除赵贵不善军事外,其余如于谨“略窥经史,尤好《孙子兵书》”,[3]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五《于谨传》,第243页,卷一五《李弼传》,第239页。李弼“恒先锋陷阵,所向披靡”,[4]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五《于谨传》,第243页,卷一五《李弼传》,第239页。李远“善绥抚,有干略,守战之备,无不精锐”,[5]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〇《李贤传附弟远传》,第420页。独孤信、梁御、达奚武等又皆为擅长骑射、勇武过人的大将,这基本集中了西魏所有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宇文泰于敌众我寡之际,几乎以倾国之力发动的这场战争,目标绝非仅仅是为了占领弘农。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是基于战略理论而言,爱德华·鲁特瓦克指出:“除非闭目塞听或被超自然的力量所驱使,否则敌人决不会同享有巨大优势的对象作战。一支部队发现对方占有绝对优势,通常会退却或投降,而避免战斗。”[1]爱德华·鲁特瓦克:《战略——战争与和平的逻辑》,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解放军出版社,1990 年,第15 页。宇文泰在“征诸州兵,皆未会”的不利局面下,[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条,中华书局,2011 年,第4975 页。选择削弱自己力量的反常行动,是为达到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的目的。按照克劳塞维茨在兵力对比悬殊下的作战理论:“如果兵力的对比相差极为悬殊,以致无论怎样限制自己的目的也不能保证免于毁灭,或者危险可能持续的时间很长,以致最节省地使用兵力也不能达到目的,那么,就应该把力量尽量集中到一次殊死的战斗中去。”[3]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解放军出版社,2004 年,第382—383 页。宇文泰若要在短时间内扭转劣势,缓解不利的外部环境,唯有将国家安危和个人生死作为战争中博弈的筹码,寄希望以一场歼灭东魏主力的大规模决战,改变险恶的军事处境。

战端初启,西魏军势如破竹,连战连捷。宇文泰命于谨任先锋,率军攻打槃豆。东魏槃豆守将高叔礼依险据守,拒绝投降,于谨立即做出急攻豆盘的决定,迫使高叔礼率众出降。东魏首战告捷,宇文泰率众进取弘农,“东魏将高干、陕州刺史李徽伯拒守。于时连雨,太祖乃命诸军冒雨攻之。庚寅,城溃,斩徽伯,虏其战士八千。高干走度河。令贺拔胜追擒之,并送长安”。[4]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3 页,第23 页,第23 页,第24 页。面对东魏顽强的抵抗,宇文泰坚决贯彻速战的原则,以避免陷入顿兵挫锐的消耗战,采取强攻战术达到尽快破城的目的。弘农是东魏的屯粮要地,西魏攻占该地后缓解了军队粮草短缺的困难,通过抢运军粮,进一步缓解关中军民缺粮的难题。东魏地方豪强在西魏强大的兵势面前,为求自保,“于是宜阳、邵郡皆来归附。先是河南豪杰多聚兵应东魏,至是各率所部来降”。[5]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3 页,第23 页,第23 页,第24 页。东魏地方势力的倒戈,在降将的协助下,宇文泰轻而易地攻占了正平、河北、南汾、二绛、建州、太宁等城,创造了有利的战略环境。

面对西魏咄咄逼人的兵势,高欢在击退柔然的侵略后,立即展开对宇文泰的反攻,以求挽回军事上的颓势。高欢亲自统帅20 万大军由壶口直趋蒲津,兵锋直指华州,又令高傲曹率兵3 万出河南,形成对关中南北两个方向的夹攻之势,以此牵制关中地区西魏军队的移动,削弱其整体抵抗力量。时关中遭遇饥荒,宇文泰兵不足万,闻知东魏大举反攻后,立即率军回撤,并遣使慰劳华州刺史王罴,命其加强戒备,严加守卫。王罴向宇文泰表达誓死保卫华州的决心后,当高欢兵临华州时,(王)“罴乃大呼曰:‘此城是王罴冢,生死在此,欲死者来。’”[6]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八《王罴传》,第292 页。鉴于潼关之战前,高欢曾派韩轨、司马子如夜袭华州,攻入城池后遭遇强烈反击,只得弃城出城的惨痛教训。此次,高欢放弃围攻华州的计划,渡洛水屯兵于许原。宇文泰屯兵渭南,召集众将商议对策,众人皆认为征调各州之兵尚未赶到,众寡不敌唯有坚守不出,坐观战局变化。但宇文泰力派众议,坚决主张趁高欢远道而来,立足未稳之际,予以重点打击,“造浮桥于渭,令军人赍三日粮,轻骑度渭”。[7]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3 页,第23 页,第23 页,第24 页。东、西魏调动兵力,以歼灭对方为宗旨的决战一触即发。

二、沙苑之战的过程

传统正史在书写过程中,通常忽略对战场细节和战争过程的描述。《北齐书·神武纪》对沙苑之战过程的记载惜墨如金,这虽有隐晦东魏失败之目的,寥寥几笔的叙述无疑增加了研究这个问题的难度,但《周书·文帝纪》对沙苑之战的记叙可谓详尽,描述了双方作战兵力配置、阵形设置、交战过程以及战争结果:

冬十月壬辰,至沙苑,距齐神武军六十余里。齐神武闻太祖至,引军来会。癸巳旦,候骑告齐神武军且至。太祖召诸将谋之。李弼曰:“彼众我寡,不可平地置阵。此东十里有渭曲,可先据以待之。”遂进军至渭曲,背水东西为阵。李弼为右拒,赵贵为左拒。命将士皆偃戈于葭芦中,闻鼓声而起。申时,齐神武至,望太祖军少,竞驰而进,不为行列,总萃于左军。兵将交,太祖鸣鼓,士皆奋起。于谨等六军与之合战,李弼等率铁骑横击之,绝其军为二队,大破之,斩六千余级,临阵降者二万余人。[8]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文帝纪下》,第23 页,第23 页,第23 页,第24 页。

这份完整的战场报告为我们勾勒了沙苑之战过程的全貌。战斗打响前,宇文泰先于高欢抵达作战地点,通过派遣的候骑侦察到高欢的抵达时间、行军路线、兵力编成等情报,迅速召开军事会议,与众将商讨对敌之策。大将李弼针对敌众我寡的现状,提出据险设伏的破敌之策。伏击战术的成功实施是建立在对敌情的充分了解基础之上,而战前情报的收集工作为作战方选择正确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设伏提供了可靠的根据,渭曲水网密布、植物密集便于隐蔽,这就增大了伏击成功的可能性。于是,宇文泰命大将李弼、赵贵分居两翼,设伏于葭芦以待高欢。当高欢抵达沙苑后,全军轻敌冒进,阵形大乱,丧失了应有的部署。但巧妙利用地形隐蔽、以逸待劳的西魏大军在高欢顺利进入伏击圈后,并未达到一击制敌的预想战况,而是陷入苦战,双方互有伤亡。《周书·王盟传附子励传》载:“沙苑之役,励以都督领禁兵从太祖。励居左翼,与帐下数十人用短兵接战,当其前者,死伤甚众。励亦被伤重,遂卒于行间。”[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〇《王盟传附子励传》,第334 页。王励英勇善战,以身殉职,给予东魏重大杀伤,固然是西魏作战顽强的表现。随着战事的推进,东魏持续不断的进攻将会造成西魏防线巨大的压力。

危急时刻,镇守右翼的西魏大将李弼,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高超的个人单兵作战能力,率麾下60 名骑兵从右翼冲击东魏军阵,将其大军分割为两段,这是最终改变战局走向的军事行动。按照约米尼对骑兵冲击战术的理解:“一面向敌人正面发动冲击,一面适时派出骑兵分队夹击敌人作战线的两翼,这是非常好的取胜方法。”[2]约米尼:《战争的艺术》,盛峰峻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年,第258 页。东魏被迅速被分割为几个零散的部分后,溃不成军;宇文泰则采取逐个歼灭的策略,追击杀伤其有生力量。高欢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欲收聚残兵试图反击。当他得知营寨已空、人心离散的消息后,在大将斛律金的劝阻下,只得连夜渡河,仓皇逃窜。沙苑之战最终以西魏大获全胜而告终。

三、东魏作战失利原因之分析

战争作为人类历史活动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从侧面反映出交战双方不同的政治环境、治国理念、价值取向等文化特征,而这又是战争中战略方针的制定、战术的设计的重要依据。从这个角度说,全面分析战争的成败得失,则必然要追溯战争爆发的原因。高欢作为沙苑之战中东魏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在发动战争的时间、制定战略计划、设计战术、指挥作战等一系列环节中,暴露出军事领导才能不足和缺乏战争应变能力的问题。

(一)高欢错误的战略指导思想是沙苑之战失败的根源

战略思想是国家或军事集团运用于指导战争、武装力量建设以及国防政策的总方针。战略思想的形成与国土面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战部队数量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东魏自立国之始,高欢为尽快消灭盘踞在关中的宇文泰,采取以先发制人为主导思想的进攻策略,力求通过围攻西魏重点地区的军事行动,迫使宇文泰集中兵力进行双方主力间的会战,以便最大程度消灭西魏的有生力量。高欢的积极进攻战略曾遭后世诟病,孝昭帝高演曾向太子中庶子、银青光禄大夫卢叔武询问攻伐北周之策,《北齐书·卢叔武传》载:

宜立重镇于平阳,与彼蒲州相对,深沟高垒,运粮积甲,筑城戍以属之。……彼来求战,我不应之,彼若退军,即乘其弊。[3]李百药:《北齐书》卷四二《卢叔武传》,中华书局,1972 年,第559 页。

卢叔武立足东西魏过往交战的特点,总结东魏北齐在战略决策上的失误。他认为以轻兵野战、阵前交锋为主要战法的破敌之策,未能充分发挥东魏北齐地域广阔、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优势。(东魏北齐)“控带遐阻,西苞汾、晋,南极江、淮,东尽海隅,北渐沙漠,六国之地,我获其五,九州之境,彼分其四。料甲兵之众寡,校帑藏之虚实,折冲千里之将,帷幄六奇之士,比二方之优劣,无等级以寄言。”[4]李百药:《北齐书》卷八《幼主纪》,第116 页。卢叔武建议采取消耗战略的作战指导方针,通过坚守防御战或游击战的形式削弱对方;以便在双方战争相持阶段期间,能够凭借强大的战争潜力,丰厚的物资储备和优质的农业资源,使西魏在长期对峙过程中物资短缺、国库耗尽,最终彻底丧失战斗能力。但东魏北齐放弃坚壁清野的消耗战略,代之以积极进攻的速决战,这正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的战略败笔。

沙苑之战中,东魏丞相长史薛琡曾建议采取消耗战略来应对西魏的进攻,并反对高欢渡蒲津与宇文泰决战。他认为:“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啗,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比及来年麦秋,人民尽应饿死。宝炬、黑獭,自然归降。愿王无渡河也。”[5]李百药:《北齐书》卷二六《薛琡传》,第370 页。高傲曹对陕城进行围攻后,切断了宇文泰向关中运粮的通道,粮荒将严重威胁到西魏政权的社会稳定。但高欢拒绝采纳薛琡的建议,执意渡河,最终酿成大败。清代评论家叶适据此认为高欢并非人杰,“东之比西,土地甲兵十倍,欢若持重养威,以计縻敌,自可从容全胜。然十年间汲汲三大战,几不免其身,智勇俱困,而秦与六国之形见矣。是欢自反尔朱之外,了无所能,世或以为人雄者,误也”。[1]叶适:《习学记言序目》卷三五《北齐书》,中华书局,2009 年,第511—512 页。叶适对高欢的评价,虽有以偏概全之嫌,但他明确指出高欢放弃消耗战是战略上的重大失误,从侧面解释了东魏北齐在综合国力明显强于西魏北周时,却未能占据优势之所在。

(二)东魏君臣盲目求战、好大喜功是沙苑之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战争是事关国家存亡、黎庶安危的首要大事,最高统治者应审时度势地分析国内外战争环境,选择最有利的时间发动战争。但东魏君臣上下自沙苑之战伊始,在盲目求战、好大喜功的心理驱使下,草率挑起战争,最终为沙苑之战的失败埋下了祸根。那么,高欢执意发动沙苑之战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高欢欲为其大将窦泰复仇是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正如宇文泰族子宇文深所论,(高欢)“今悬师度河,非众所欲,唯欢耻失窦氏,复谏而来。所谓忿兵,一战可以擒也。此事昭然可见,不贺何为。”[2]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二七《宇文测传附弟深传》,第456 页。窦泰善于骑射,作战勇猛,且其妻为娄后之妹,以姻亲之故,备受高欢信赖,“以勋戚居台,虽无多纠举,而百僚畏惧”,[3]李百药:《北齐书》卷一五《窦泰传》,第193 页。在东魏军政界中享有极高威望。潼关之战中窦泰兵败自杀,高欢愤怒之余执意发动战争,有提振军队士气,借为窦泰复仇标榜战争正义性之意。但盲目求战却是兵家之大忌,“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4]孙武:《十一家注孙子校理》,曹操等注,杨丙安校理,中华书局,2012 年,第354—355 页。军事指战员心怀愤恨之心,面对战场上复杂变化的敌情难免会产生错误的判断,急迫渴望胜利的后果就会导致贪功致败,或陷入敌军埋伏,招致战局全面被动。

其次,斯蒂芬·范·埃弗拉从战争的预防及发生角度分析,得出对战争爆发原因的一个认识,即:“错误的乐观主义是战争的一个强有力而普遍的因素,对取得胜利的错误期望普遍地与战争的爆发相伴随。”[5]斯蒂芬·范·埃弗拉:《战争的原因——权力与冲突的根源》,何曜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4 年,第32 页。究其根源,则在于高欢误判敌我双方的形势,过高估计本方军事实力所致。“是岁,魏关中大饥,人相食,死者什七八”,[6]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二年(537)条,第4966 页。西魏缺粮的严峻形势下蕴含着社会危机,官方征粮与百姓逃亡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关中地区局势不稳,人心思动。高欢借此良机,发动战争本无可厚非,但他忽略了战争形势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发展。宇文泰亲率主力迅速攻占东魏屯粮要地陕城,全军缺粮的现状得到一定缓解,东、西魏交战形势悄然发生着逆转。东魏兵至渭曲,高欢拒绝都督太安斛律羌举消耗相持的战术,大将侯景似已胜券在握,主张应生擒宇文泰告知于百姓,彭乐则依仗兵力雄厚,主动请战。东魏君臣盲目的乐观主义为军事上的失利埋下了隐患。

最后,是高欢意图通过发动对西魏的战争,借助军事上的胜利,凝聚人心,以此重建东魏政权的正统性。胡胜源指出“高欢正是因为犯下逼君与逐君之罪造成政权正统性不足,立幼君及迁都之举又使世人怀疑其有篡位之想法,为化解内部人心不安以及外界质疑,通过重建东魏正统性就是其毕生追求的最高目标,而通过武力统一中国则是必要过程”。[7]胡胜源:《东魏北齐的政治与文化问题新探》,台湾清华大学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第71—72 页。高欢驱逐孝武帝的大逆之举,使其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东魏朝堂内外响应西魏发动叛乱的声音此起彼伏。东魏天平元年(534),(樊)“子鹄据城为应,南青州刺史大野拔率众就子鹄。”[8]李延寿:《北史》卷四九《樊子鹄传》,中华书局,1974 年,第1793 页。樊子鹄举兵叛乱,点燃了各地反抗高欢的烽火。《北齐书·宋显传》载:“樊子鹄据兖州反,前西兖州刺史乙瑗、谯郡太守辛景威屯据五梁,以应子鹄。”[9]李百药:《北齐书》卷二〇《宋显传》,第270 页。徐州开府从事中郎刘骘因其父刘廞为高欢所杀,在樊子鹄举事后迅速率乡党前赴兖州驰援。刘廞之弟刘粹,闻讯后亦纠集部曲,谋应关西。潼关之战后,西魏连续攻取河北郡、邵郡等河东地区各要点的军事行动,逐步打破了东魏的军事封锁,更使原本摇摆在东、西魏间的地方势力迅速投向宇文泰阵营,原本依附于高欢的河南诸地方豪杰率部纷纷来降。《周书·陈忻传》载:“三年,太祖复弘农,东魏扬州刺史琛拔城遁走。忻率义徒于九曲道邀之,杀伤甚众,擒其新安令张祗。”[1]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三《陈忻传》,第778 页。归降后的地方豪杰成为了西魏根植在基层的武装力量。《周书·韩雄传》载:“时太祖在弘农,雄至上谒。太祖嘉之,封武阳县侯,邑八百户。遣雄还乡里,更图进取。”[2]令狐德棻等:《周书》卷四三《韩雄传》,第776 页。高欢面对东魏内部人心思动的严峻现实,试图通过一场大规模的胜利,争取东、西魏对峙中首鼠两端的地方实力派的支持,这应该是他最现实的政治考虑。

(三)作战指挥不当是沙苑之战中东魏失败的直接原因

战争不同阶段性的战略方针以及围绕着具体战争所进行的战术设计,是根据战局的复杂程度、对方兵力的部署以及战术目标不同而有所变化的。而高欢在作战方案的选择以及战术的运用上犯了诸多错误,主要有以下三点:

(1)高欢对战局复杂性考虑不足,缺乏配置预备队以应付未知的作战风险

高欢兵渡黄河的战略目的,是准备与宇文泰进行成建制、大规模的军队会战,利用兵力上的优势聚歼西魏。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歼敌或积极进攻是战争中基本的战法。《孙子兵法·谋战篇》曰:“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3]孙武:《十一家注孙子校理》,第66—67 页。高欢的战术设计虽符合用兵原则,但成功的战术设计必须考虑到战况的发展变化以及战场上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果交战一方将全部兵力投入战争初期阶段,若无法取得预期战果时,又缺少预备队的增援,军队将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这正与《司马法·严位》中所论“重进勿尽,凡进危”,[4]王震:《司马法集释》,中华书局,2018 年,第184 页。强调不要将力量一次用尽的理念相同。在高欢兵渡黄河前,大将侯景曾提出过一个稳妥的战术设计。《北齐书·薛琡传》载:

今者之举,兵众极大,万一不捷,卒难收敛。不如分为二军。相继而进,前军若胜,后军合力,前军承之。[5]李百药:《北齐书》卷二六《薛琡传》,第370 页。

侯景虑及集中全部兵力作战后的危险,主张相对保守的分兵之策,只将有限的兵力投入战场,留出充足的预备队以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分兵之策实质是将力量有限度、有条件的分散,其核心内涵之一则是预留后续作战力量,也就是现代军事理论中定义的预备队。预备队的概念虽由现代军事理论系统总结,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分兵思想的内容中已包含使用预备队的理念,战国军事家孙膑提出“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6]张震泽:《孙膑兵法校理》,中华书局,2014 年,第62—63 页。只将三分之一的兵力投入进攻,另以三分之二的兵力作为机动待命,随时根据战场的情况迅速做出进攻方向的调整。本方军队进攻受阻或战况陷入胶着时,预备队及时增援,往往可以起到改变战场力量对比,保持战场兵力优势的战术效果。若战事推进顺利,预备队可以及时投入战场,承担扩大战果、稳固已有阵地等任务。因此,预备队的使用时机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马克思指出会战中:“必须使用大量兵力,并在敌人把他们最后的预备队投入战斗以后再进行,否则将得不偿失,而且甚至可能成为会战失败的原因”。[7]《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战士出版社,1981 年,第10 页。高欢在兵力优势明显的情况下,未能充分预估战争中存在的风险,导致东魏在初战失利情况下,缺乏及时增援的后备力量,只得接受全线崩溃的事实。

(2)东魏战前准备不足,忽略情报侦查与情报收集

《黄石公三略·上略》引《军谶》曰:“用兵之要,必先察敌情,视其仓库,度其粮食,卜其强弱,察其天地,伺其空隙。”[8]骆宇骞等:《黄石公三略》,《武经七书》,中华书局,2007 年,第325 页。行军打仗的首要条件就是需要事先侦察敌情,通过收集对方部队驻地、兵力部署以及防务漏洞等各种情报,可以为指挥员制定作战计划提供决策依据。当宇文泰率军距高欢仅60 里,战事一触即发时,他高度重视战前对敌情的侦查,先命大将达奚武秘密侦察东魏的军情。《周书·达奚武传》载:“武从三骑,皆衣敌人衣服。至日暮,去营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因上马历营,若警夜者,有不如法者,往往挞之。具知敌之情状,以告太祖。”[9]令狐德棻等:《周书》卷一九《达奚武传》,第304 页。当高欢引兵前来时,达奚武及时向宇文泰传递了情报,东魏的虚实动静皆为西魏所掌握,关键的情报成为宇文泰与李弼定下伏兵之策的重要依据。而东魏自始至终对战前情报的收集和信息的筛选缺少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丧失对本方军情的保护。《武经七书·六韬·龙韬》指出丧失严密警戒的军队将招致失败,并对部队屯驻营地的警戒要求作出以下的规定:

太公曰:“凡三军以戒为固,以怠为败。令我垒上,谁何不绝,人执旌旗,外内相望,以号相命,勿令乏音,而皆外向。三千人为一屯,诫而约之,各慎其处。”[1]骆宇骞等:《六韬》,《武经七书》,第467 页。

高欢大军驻屯,应有必备的哨兵巡逻或游骑严密警戒,防备敌军偷袭或伺机刺探军情。西魏大将达奚武以易装之法靠近营寨,洞察到东魏军号等一系列信息,这就表明东魏对情报的保密工作存在严重的疏漏。史书丝毫未载东魏有任何情报侦查的部署,或可认为,西魏在兵力对比悬殊的劣势下,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部署,最终伏击成功,正是源于战争前期对情报信息的精心收集。

(3)高欢拒绝采纳大将斛律羌举提出的穿插、牵制战术

“穿插是利用敌人部署间隙或薄弱部位插入其纵深或后方的作战行动”,[2]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术学分册》,解放军出版社,1992 年,第148 页。其目的在于切断敌军归路,通过攻占敌纵深内的重要据点,打乱其前线作战的兵力部署,为敌军撤回后追击歼灭提供有利条件。钳制又称牵制,是以吸引敌军作战兵力,使其无法机动,保证主力作战之余,便于开辟第二战场,形成对敌军的夹攻之势,最终达到“牵其前则不能越,牵其后则莫敢出”的作战目的。[3]揭暄:《兵经百篇》中卷《法部·牵》,广西民族出版社,1996 年,第306 页。东魏兵至渭曲时,高欢召集众将议论进兵之策,大将斛律羌举献计。《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三年”条载:

都督太安斛律羌举曰:“黑獭举国而来,欲一死决,譬如猘狗,或能噬人;且渭曲苇深土泞,无所用力,不如缓与相持,密分精锐径掩长安,巢穴既倾,则黑獭不战成擒矣。”[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五七,梁武帝大同三年(537)条,第4976 页。

大将斛律羌举主张避免与求战心切的宇文泰决战,提出另外调拨精锐部队,以穿插战术直接袭击长安,达到牵制沙苑前线西魏大军的战术目的,迫使其陷入两面作战的被动境地,如果承担牵制性的部队攻破长安,则宇文泰则进退失据,必败无疑。那么,沙苑之战的战局是否满足进行牵制性进攻的条件呢?按照克劳塞维茨对牵制性进攻有利条件的概念定义:“1. 进攻者派出的进行牵制性进攻的军队以后,主要进攻仍然没有收到削弱;2. 进攻者用牵制性进攻可以威胁防御者的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地点;3.在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内敌国臣民对本国政府怀有不满情绪;4. 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是可以提供大量作战物资的富饶地区。”[5]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882 页。据此可知,高欢强大的兵力储备,不存在因分兵进攻削弱主要进攻力量的问题;而长安又为西魏之国都,无论是战略意义还是政治意义均非同一般;加之西魏立国之初,宇文泰在掌控人心和政治基础上并不稳固;关中虽爆发饥荒依然无法掩盖其地物产丰富的事实。因此,东魏以精锐部队穿插到宇文泰后方,进行牵制性进攻的策略,是遵循战术原理并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行动。高欢拒绝接受这足以改变战局的建议,元代史学家胡三省对此深感遗憾,发出“使斛律羌举之计行,西魏殆哉”的感慨。

沙苑之战是东、西魏在兵力悬殊情况下爆发的一次大战,战争的结果最终改变了东、西魏的力量对比。宇文泰凭借潼关之战和沙苑之战两场战役的胜利,达到大量杀伤东魏有生力量的目的,缩小了双方之间兵力的差距,成功粉碎高欢聚集重兵、围歼关中的军事计划。高欢在经历两次重大战役失败之后,无力再向关中发动大规模进攻,双方逐渐形成势均力敌的对峙格局。单以沙苑之战的胜负因素论之,高欢放弃稳扎稳打的消耗战,代之以速决战的战略方针,急于求战、缺乏对战局的整体把握,这是导致东魏作战失利的根源。东魏君臣骄傲轻敌、贪功冒进,高欢作为全军主帅,未能充分考虑战局的变化和部署的漏洞,拒绝采取穿插、牵制战术,丧失宝贵战机;加之情报侦查工作疏忽,军情泄露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可以看出,东魏从发动战争的决策、战前准备准备工作、战争爆发后的战术运用等诸多方面,存在着致命的漏洞,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酿成“沙苑之战”失利的苦果。

猜你喜欢

兵力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美军兵力设计及作战概念跟踪
美军兵力设计及作战概念跟踪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机群打击链组织结构层级化模型*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试论兵力投入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
他们的战争
战略战役兵棋演习系统兵力聚合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