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在生物类专业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1-12-29张岁玲陈正军杨德龙

吕梁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郜 原,张岁玲,陈正军,罗 攀,杨德龙

(1.甘肃农业大学 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甘肃农业大学 教师发展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中要求“积极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制定专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只有将课程思政推行到位,才能答好高等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重视课程思政的各个环节,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结合具体学科特色深度挖掘其相关的思政资源,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的育人功能与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1]。通过课程思政模式,将价值培育、品格塑造等德育教育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从而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任务标准及各类课程思政建设实施办法,其中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领域,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

1 课程思政成功开展的基础

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专业学科教学要具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复合功能,将“精神塑造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列为同等重要的教育目标,实现课程育人,在教师的有效带动和引领下,最终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2]。

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任课教师要树立育人意识,充分认识和理解课程思政的实质和内涵,着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要具备广阔的科学视野和过硬的专业本领,能够发现和挖掘课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还要有灵活熟练的教学技巧,借助课程教学将思政理念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实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3]。

开展课程思政需要挖掘思政元素。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构成了教学过程的立体结构[4],开展课程思政必须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目标、方法和内容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过程的耦合,包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中加入价值观目标、职业素养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融入教学大纲,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和整理思政元素、建立“思政元素-专业知识点”映射点,融入教案,同时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将思政理念有效的传递给学生,实现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

推广和普及课程思政体系,需要建立和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判标准,教学效果的评定有助于固化教学成果,促进教师教学积极性,推动课程思政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2 混合式教学在开展课程思政中的优势

混合式教学(Blending learning)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部分教学资源放到网络云端,或者直接调用网络共享资源,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或互动式现场教学,促进学生参与,以获得更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5]。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6],2020年发生的“新冠疫情”更是加快了信息化教育改革和实践的步伐。

混合式教学基于互联网技术,拓展了教学空间,为开展教学带来很多特有的优势。例如能够推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理念的变革、促进理论知识的实时更新和网络资源整合利用、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推动考核方式的改革,并能够实时跟踪评估学习效果、不断完善和积累教学成果等[5]。

混合式教学可以丰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有利的过程支持。例如在理念变革方面,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转变,促进学生互动、讨论、分析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在教学模式方面,丰富了教学方式,

3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生物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3.1 课程培养目标中思政元素的渗透

课程培养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在课程思政的要求下,生物学专业课程可以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情感目标”或“素质目标”。例如对于农业大学的生物化学课程,课程目标中加入“通过课程学习,能发现生活中/农业生产中的生物学现象,利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阐明原理,为农、林、牧、渔业生产服务,培养知农懂农爱农的三农情怀”,“通过课程学习,能够阅读生物化学领域中外文献,拓展专业视野,培养科研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够胜任生物学领域的相关工作”。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培养目标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时刻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引。

3.2 课程内容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尽管专业课程重点是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但是任何专业、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都是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最终都是服务于人民的,所以将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产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产生职业操守意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课程内容思政元素的挖掘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注重合理有效。

开展有效的课程思政,必须注重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混合式教学可以为课程的拓展提供有效载体。我们在构建基于THEOL教学平台的生物化学网络课程中,每个章节知识单元中都插入了大量话题,与社会热点、历史事件或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引导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点时参与话题讨论,加强理论知识与社会现象的结合,例如在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章节引入“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话题,在核酸结构与功能章节引入“亲子鉴定原理”“刑侦中生物分子应用”的话题,在酶结构与功能章节引入“杜康基因”“营养健康品”话题,在代谢与调控部分引入“生物降解与污染防治”“生物质能源开发”“糖尿病”“减肥”,以及各类体检指标等话题,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理论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思考力和创新性。

此外,网络课程还可以专门开辟拓展板块,包括社会交叉点、前沿研究动态、生物科学史、学生再创作等,从多维度拓展课程,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是怎么样产生、发展而来的,前沿研究领域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又有怎样体现和应用。如此增加课程内涵,拓展课程外延。让学生真正能从生活实践中发现理论点,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原理和问题的阐释和分析,能清楚学科的发展史,并能感知学科的发展方向,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产生价值认同,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

混合式教学中的网络课程可以为思政元素的积累提供平台,每轮教学过程中开发的思政素材可以不断累积,教学团队不同教师发掘的思政素材可以共享使用,为课程思政的拓展和优化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3.3 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课程育人,生物类专业课程一直以“知识和技能”目标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如何在传统教学体系中挖掘思政元素,提炼专业素质、三农情怀、社会责任、爱国情操等,是开展有效课程思政的基础,开展参与式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教学手段。基于混合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教学过程。

3.3.1 网络课程建设的参与

基于THEOL教学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中,除了单元学习建设外,还可以开辟大量拓展板块,包括社会交叉点、前沿研究动态、生物科学史、学生再创作等,课程建设性几乎是无限的,可以采用“师生共建”的方式引导学生投入课程建设,包括话题材料的发现、整理、分析、讨论,视频、动画、专题资源的创作,作业的互评,甚至习题库的优化、完善、拓展等。以过程性考核进行指挥,让学生在参与中感知知识的应用和转化、培养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进而产生责任感和价值认同感。

3.3.2 翻转式教学的实践

翻转式教学则是教育工作者普遍认可的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手段[7-8],翻转式教学方式很多,包括讨论式、专题式、项目式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为翻转式教学的开展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手段。话题、资源、交流可以在网络课程平台实时进行,促进学生更有效的参与翻转式教学过程,产生的优秀成果可以在网课平台进行展示、互评,促进学生自主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优秀成果的积累还可以促进每轮教学的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竞争性和创新精神。

3.3.3 实验实践教学课程的渗透

生物类专业课程几乎都有实验实践环节,实验实践环节是锻炼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有效方式,也是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充分发掘实验实践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对于落实课程思政具有重要价值。实验实践教学除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要注重专业素养、科学思维的培养,同时借助混合式教学平台,扩展实践课程外延,例如利用网课平台搭建案例分析使用区,引领学生应用实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判断力和创新能力;此外,利用虚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试错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实验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3.3.4 教学评价的参与

传统教育背景下,学生更多作为一个被评价者,过程中往往缺乏主动性和自主意识,高等教育阶段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教学评价的参与是激活学生主人翁意识的有效方式。目前常用的教学评价是“调查问卷→学生答卷”型,即教师设计调查问卷,学生参与调查,从而获得教学反馈,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基础。可见学生依然是被动的参与评价。混合式教学为教学评价带来了新机遇,拥有网课平台后,不但可以教师设计问卷执行调查,也可以发动学生设计问题,询问老师,或者激发学生采用更加灵活的形式反馈教学效果。总之,让学生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体现出主人翁的角色,在评价参与中体会“实践、改善、创新”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3.4 混合式教学促进教师提高思政水平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具有直接的影响,也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引导者和榜样,要将正确的价值观、教学设计理念、教学研究过程、积极的正能量等带给学生,致力于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成为教学过程的主角。混合式教学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也为推动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条件:一方面,建设混合课程的过程为教师挖掘和展示思政元素,调动学生能动性提供平台,另一方面,建设混合课程的过程为促进教师重新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思政元素应用,提高自身的育人水平和育人意识提供帮助。

4 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

目前,我们已经构建了多门基于THEOL在线教育平台的生物专业混合课程,开展了多个轮次、形式多样的混合式教学,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良好的反馈效果。结果表明,学生们对混合式教学模式认可度比较高,相较于其他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效果最佳,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综合性和立体性学习,以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混合教学模式除了有助于理论知识学习的提高外,还有助于增强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激发思考力和判断力,此外,学生非常认可专题式教学等翻转教学的价值,对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力、主动性、创新性以及使命感和责任感有很大帮助。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哪些环节最能帮助学生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呢,学生认可度最高的是“老师的谆谆教导”,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老师的积极引导仍然是做好教学乃至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当然,混合教学为促进教师做好教学和课程思政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5 前景与展望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而课程思政就是在非思政课平台上,通过激活或融入思政元素,优化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培养和立德树人相得益彰的教学形式。实施“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的选择,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9-10]。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做好课程思政必须挖掘和剖释各类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的精神内核,如何挖掘课程内涵和精神内核成为摆在每一位专业课老师面前的关键问题。

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必须站到育人的高度,跳出专业看专业,拓展课程视野,提高学生积极性;建立课程思政结构,再细处着手,寻求知识点和思政元素相互映衬,内在契合,从而引导学生知行合一,主动学习,自我成长。让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能够占到学科的高度,知道“世界等待什么,国家需要什么,大学在干什么”,从而能站在国家发展和个人前途交汇点上,规划人生职业发展,产生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进而认识到自己该干什么,以及怎样学以致用。

做好专业课课程思政是一项长期工程,课程思政的设计也是一门科学,讲究方法和技巧,不能“带泥吃萝卜,洗一段,吃一段“,而要通盘思考,循序渐进。基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混合式教育模式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混合式教学拓展了教学时空,丰富了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师发展,也为开展课程思政带来了新方法和新机遇,在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该实践探索也为其他专业类课程思政的探索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课程思政育人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