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不起”怎么办?
2021-12-29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省泰兴市实验幼儿园 周 杨
萱萱是我班一名活泼好强的女孩,星期天我收到了她妈妈发来的一条信息:
老师,我发现萱萱最近爱使小性子;和奶奶玩拍皮球游戏时,如果输了,就要求奶奶让着她或者干脆生气不玩了;和楼下小伙伴下棋总是要赢,输了就悔棋。有一次她还把负面情绪转移到奶奶身上,各种哭闹。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
萱萱妈妈,先别急。萱萱输了比赛,我们可以尝试转移她的注意力来舒缓她的情绪,和孩子共情或者抚摸、拥抱她。
我当时有点火大,真不想拥抱她。
你千万不能呵斥、体罚她,可以等萱萱情绪平复以后再和她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理性对待竞争,以此来帮助孩子成长。
嗯,好的。还好我没有责骂她,就是有点心急。
生活中我们家长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给孩子正面的形象引导,培养她的抗挫能力。
好!
你可以节假日带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丰富她的自我体验,开阔她的心胸和眼界,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让孩子对“输不起”说Bye-Bye,健康成长、快乐前行!
谢谢周老师,我会好好努力的!
我首先安慰了萱萱妈妈,告诉她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对孩子争强好胜的积极面要予以一定的保护和肯定,但对其消极一面不能忽视。我给萱萱妈妈的建议是:孩子因为输了比赛(游戏)发脾气时,家长不要纠结输赢问题,而要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来舒缓她的情绪,接纳孩子和她共情;如果孩子情绪失控,哭闹、打人、撒泼打滚等,家长要冷静,可以先抚摸、拥抱或劝慰孩子,切忌打骂、呵斥、体罚,等孩子情绪平复以后再找机会和她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理性对待竞争,以此来帮助孩子成长。
其实像萱萱这样的孩子,生活中还是比较常见的,一部分原因是由孩子先天性格所致,另外一部分原因是成长环境影响。毕竟成长中的孩子想当“胜利者”而不愿做“失败者”是正常心理,争强好胜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萌发,是孩子急切地想要向他人表现自己力量和智慧的一种心理和行为。
幼儿大约从3岁开始,就会有比较意识、竞争意识,有的孩子表现在好面子,内心渴望被表扬、喜欢争第一。然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家长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孩子要勇于拼搏、敢于挑战,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但忽略了“度”的把握,忽视了孩子正确看待胜负的心理引导,导致孩子“过度好胜”,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心理压力大,情绪波动明显,甚至无理取闹或者一蹶不振等。
建议一 读懂孩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争胜好强的背后,一般都有未曾表达出来的心理需求和情绪语言——正面的就是孩子自尊心强,自信、自得,“我才是最棒的”,希望通过“赢”获得存在感和赞赏表扬;负面的就是孤独、渴望关注、自我价值急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从社会学的角度讲,家长平时以孩子为中心,过多保护、奖励甚至是溺爱孩子,比如做游戏时,故意输给孩子,事事让他占上风等,都会造成孩子“输不起”的情况出现。
我们要保护好孩子这种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对于性格柔弱的孩子,家长要经常鼓励孩子参与竞争,勇于展示自我,告诉孩子“爱拼才会赢”。即使是孩子输了,家长也要给他一些鼓励,告诉他“你也很棒”“你进步了”等;对好胜心太强的孩子,我们大人要做好引导,让孩子懂得正视自己、尊重他人,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建议二 家长做好示范
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家庭教育。在孩子面前,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到宠辱不惊,保持平和的心态。孩子和小伙伴在一起时,家长要教育孩子去发现、欣赏和赞美别人的优点;一起比赛(游戏)时,家长要和孩子共同制订并遵守游戏规则,教会孩子享受游戏乐趣,享受游戏过程。要告诉孩子追求成功,不是为了表扬,而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就算是失败了,也要做到败不馁;让孩子明白父母很爱你,但是父母的爱是有原则的,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家长给孩子立规矩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通过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这样孩子被关注的需求、被尊重的情感才有机会得到满足。
建议三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
有竞争就有输赢,当孩子有挫败感或愤怒情绪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与父母交流,或者跟心爱的玩具对话,比如跟小熊说:“我好生气啊,能不能跟你一起跳个舞呀?”“佩奇,我不高兴,你能陪我说说话吗?”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竞争意识,有利于培养孩子乐观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个性好的孩子会更理性地对待竞争。父母可以在节假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比如阅读绘本;带孩子参加社区公益活动,给孩子提供展示的机会;丰富孩子的自我体验,开阔孩子的心胸和眼界;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助力孩子从小学会管理情绪,对“输不起”说Byebye,让孩子健康成长、快乐前行!
美国作家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女儿》一书中说:“不要因为孩子的缺点而恼怒,这是他们探索世界和成长的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个体发展路上总会遇到瓶颈,甚至感到困惑、痛苦,有时候还会挣扎。对于父母和老师来说,移情、倾听、共情、指正、鼓励这五步是解决孩子情绪困扰的良药。就像著名心理咨询师与作家武志红认为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在亲子关系中,我们首先是回应,回应就像是一缕阳光照进孩子的精神世界,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理解、被看见;然后用心营造健康向上的情感环境,引导孩子自我调节,成为精神上的“战士”,成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