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让学生知其所以然
2021-12-29肖炳轩蓝玉文
○肖炳轩 蓝玉文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当教师进一步追问学生为什么时,很多学生找不到语言表述的切入点,理不出运用哪个数学依据,说不上具体的推理过程,一时陷入沉默。从中可折射出学生说理意识和说理能力都比较欠缺,可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教师若能通过链接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重视数学模型的建构,创设一些说理的机会,引导他们用数学的语言表达数学世界,这样学生就可以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一、追本溯源,盘根究底——寻理
建构主义大力倡导,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极力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谋划教学程序,按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进行教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回归问题的本源,以促进学生解释、验证和参与对话,从中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依据和方法。
在《三角形的特性》一课中,一名学生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教师问:“你们认同这个说法吗?”其他学生纠正说:“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教师仍不满足,又追问:“‘组成’与‘围成’区别在哪儿?”
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怎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通过拼、摆等,领悟出了“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特性,教师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
下列条件中(单位:cm),能围成三角形的是( )。
A.9,4,3 B.5,7,12 C.9,5,7 D.4,9,5
教师发现有个别学生每组数据都列出3 个加法算式,大部分学生列C 组的3 个加法算式,也有小部分学生只列C 组的5+7>9 就能判断了。于是再次让学生探讨:为什么只用一个算式就能判断?经过对比、摸索、寻找,终于弄清了在这道题中,可以采用“两条短边长度和大于最长边”来判断,快捷多了。之后,教师又出示一道提升题:6cm、2cm 的两条线段要和第三条线段围成三角形,第三条线段(整厘米数)可能是几?为什么?让学生再次对所获得的特性进行“反刍”。
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认知起点处去寻找、去感悟、去体验,从中发现知识的本源,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
二、借物说事,润物无声——讲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数学知识的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堂课教学的知识置于整体知识的体系中,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处理好局部知识与整体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体会对于某些数学知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从不同的层次进行理解。因而,教师应借助学生熟悉的事例,努力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结构重建,在迁移和对比中说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一课中,教师出示了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长度分别为2cm、4cm。让学生先思考再想象,计算这个“隐形图”的面积。最后小组交流归纳。这个极具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激起了浓浓的探究欲望,学生把它想象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不仅轻松地复习了平面图形的面积,而且每个知识联结处,都理得清清楚楚,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融合和运用。
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悟理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王戎七岁时,就能知晓路边的李树,关键是他能因小见大,从小地方、细微的迹象,推断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同样,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探究过程的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推理、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意识,从中悟出理来。
在《平均数》一课中,学生通过“移多补少”“求和平分”等方式,感悟到平均数是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接着教师出示了一道选择题:
四(2)班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7 名学生中最高分是99.5 分,最低分是85.5 分,猜一猜第一小组的平均分可能是( )。
A.85.5 分 B.87 分 C.93 分 D.99.5 分
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应选B、C,理由是根据“平均数应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这时,有一名学生手仍举得高高的,教师微笑着请他说一下自己的想法,这名学生说只有C 是正确的。理由是可采用假设法,假设剩余的5 名学生都考最低分85.5 分,那么最高分比最低分多14 分,再平均分给7 人,分数低的6 名学生每人可分到2 分,平均分应是87.5 分,因此B 不可能。
在这里,当大部分学生受平均数取值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认知障碍、出现盲点时,教师采取了延缓评价,鼓励学生多质疑、多辩驳,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达到了思维深刻处悟理的效果。
四、知行合一,躬行实践——明理
教师可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对接,这样不但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真真切切地触摸到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在一位六年级学生的日记中,就可看出她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运用:
星期六那天下午,老板拟出价1200 元从我爷爷手上买走我家的一棵五色茶花树。我好奇地问老板:“依据什么来对这树估价?”老板回答说:“一看花的颜色,二看树的高度和树干的粗细;如果高度2.5 米以上、树干的直径10 厘米以上,就可以卖到 2000 多元。”
我先找来一根长1 米的木棍,垂直地立在地板上,量出地上的影子长有110 厘米。然后,再用尺子去量茶花树的影子长,刚好有330 厘米。
设茶花树的高度为x厘米。100∶110=x∶330,x=300。借助所学比例知识,求出我家茶花树的高度是3 米。
然后我利用圆的知识算树杆的直径。我先量出树干的周长,周长是40厘米,周长÷3.14=直径,40÷3.14≈12.74(厘米),树干的直径约为12.74厘米。
通过计算可知,这棵茶花树的高度和直径都比老板说的数值大,应该不止老板定的1200 元的价钱。经过我和爷爷的努力,最后,这棵茶花树以2300 多元成交,比原先的价格增加了1100 元。为此,我受到了家人的称赞,连老板也直伸大拇指夸我:“真厉害!”
学以致用,既解决了生活问题,又深化了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在与他人的交流说理中,将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