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工作”思想对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启示
2021-12-29张梦波安宝珍
张梦波,安宝珍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工作”作为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之一,对全球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持久的影响。蒙台梭利“工作”的基本理念,其本质与成人工作存在显著的差异,儿童“工作”的性质与特点决定了它对其身心发展具有必然的促进作用[1]。其一,从生理角度讲,儿童通过“工作”进行肢体的协控,进一步成长主宰自己行动的能力。“工作”是一种手脑结合、身心配合、全面发展的活动。其二,从心理角度讲,儿童在“工作”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力。集中注意力于自己的“工作”,是培养意志的途径之一。在蒙台梭利看来,“工作”是儿童的基本能力,儿童在每日的“工作”中获得成长。
劳动作为重要的活动形式,是体力与脑力活动的紧密融合。人类在劳动中通过发挥自身价值获得满足感,感受到劳动带来的积极影响,又进一步地热爱劳动。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应培养儿童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发挥劳动的积极作用,使劳动在幼年时期就进入儿童的精神生活,并且使劳动积极作用于儿童的终身成长中。
通过对蒙台梭利“工作”思想与劳动教育本质的阐述不难发现,蒙台梭利“工作”思想与劳动教育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儿童“工作”具有自由与自主性,同样儿童在劳动中也是自由自在并且充满快乐的。儿童通过“工作”塑造自己与实现自我发展,劳动教育也是儿童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儿童“工作”是其内在本能的驱使,劳动教育幼小衔接也是通过厘清劳动教育目标,完善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内容,形成对劳动的积极态度,促进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顺利实施。蒙台梭利认为3—7岁儿童的成长是在“工作”中促进落实的,而7岁正是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关键期,通过蒙台梭利“工作”思想的启示,加强劳动教育幼小衔接也就是保持劳动教育的连续性,使儿童在学前阶段形成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对于劳动的美好情感能够得以延续并发展。
一、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的衔接
1.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目标模糊
劳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一脉相承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明确指出,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2]。2015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3]。《指南》从3—6岁分别提出较为详细的幼儿劳动教育目标,而《意见》则提出中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没有对具体年龄阶段劳动教育目标进行明确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明确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小学低年级段尤其应该做好幼儿期与儿童期劳动教育目标的衔接。
2.厘清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目标
在蒙台梭利看来,“工作”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儿童在“工作”中塑造自己,贯彻自我成长的内在目的。劳动正是儿童在进行自我建构时与环境沟通关联,使其获得良好发展的过程。在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过程中,首先应明确劳动教育目标的衔接。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目标在于,小学通过增强劳动的连续性来充实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作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4]。通过幼儿园阶段锻炼儿童基本劳动能力、劳动态度和劳动品质的萌芽,为小学劳动教育奠定基础,顺利完成劳动教育幼小衔接,为儿童的全面发展奠基。
厘清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目标,在小学阶段通过借鉴蒙台梭利将“工作”作为儿童本能驱使的经验,使劳动成为儿童的基本能力,让儿童在劳动中获得自我满足与自我长成。小学阶段应将儿童的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纳入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儿童的劳动能力,增强儿童的劳动兴趣,形成对劳动的热爱。对孩子劳动能力和劳动观念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建立多项评价指标,包括对劳动的看法、对劳动的热爱程度、日常的劳动技艺与技巧,全面观察与记录,以此作为改善和提高儿童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观的依据。教师和家长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个性特点,制定增强孩子劳动能力、促进孩子劳动价值观形成的措施。
二、小学劳动教育内容的衔接
1.劳动教育内容不全面
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分成三类:服务自我的劳动、公益劳动以及生产劳动。其中,服务自我劳动主要指培养个体的自理能力;公益劳动主要指个人为公共事业效力;生产劳动主要指种植劳动和饲养劳动等。服务自我劳动作为最基本的日常劳动,是劳动教育的起点,也是其他各种劳动的支撑。幼儿园阶段是进行服务自我劳动的关键期,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同样作为最基础的劳动教育内容,服务自我劳动在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过程中起到奠基作用。幼儿园阶段的公益劳动主要是幼儿为班级、幼儿园和家庭进行的劳动,如擦桌椅、摆放碗筷等值日生工作以及大扫除等。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公益劳动教育内容应在幼儿园劳动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增强对成人劳动的认识和参加适当的社会劳动。现阶段幼儿园也十分注意发展生产劳动,比如很多幼儿园有专门的幼儿试验田或者饲养小动物等活动。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同样应注意发展生产劳动,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动,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使劳动真正发挥丰富学生精神的作用。
2.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内容
蒙台梭利“工作”思想从课程着手,以发展的整体性出发,得出了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蒙台梭利主张3—7岁儿童的教育以活动为主,师长应鼓励引导儿童从活动中获取常识和经历,促进其健康成长。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科课程,渗透劳动内容。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在不同的学科课程中,教师通过活动给予学生劳动教育的指导,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劳动体验和乐趣。同时还可将游戏与相关课程结合,开设服务自我的劳动课程、公益劳动课程以及生产劳动课程,使儿童在活动中学习,在“玩”中学习与感受劳动。可在具体的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自然、科学、社会实践等学科教学中培养劳动技能,将自我劳动与社会公益劳动相结合;在音乐、美术、手工等科目教学中发展生产劳动,同时在其他教学和少先队活动课中也有机融入劳动教育。
校园活动也是丰富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途径之一。在蒙台梭利看来,对儿童的肌肉练习是促进儿童生理正常成长、日常生活动作熟练化的重要方法,因此除了对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练习外,还发明了如螺旋楼梯、摇椅等各类器具,帮助儿童进行日常训练,还有体操作为特别练习也是训练的内容之一。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也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选择个性化的劳动教育内容。在从事劳动活动过程中,他们更倾向于结合两三种操作方式和不同的工作技巧,且不同又各具特点的劳动活动是相互交替进行的。同样,不同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内容也不同。幼儿园阶段是以生活自理为目标的自我服务性劳动为主;小学低年级阶段劳动教育主要内容为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提高自我服务意识的劳动和形成良好的劳动风尚,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以自我服务性劳动为主;小学中年级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为参与家务劳动或者学校劳动等,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开始从自我服务劳动向服务他人转变;小学高年级阶段的教育内容主要为培养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这一阶段的劳动教育主要以服务社会的劳动为主。在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应根据孩子的兴趣、身心发展特点与不同教育阶段的教育特征而采用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内容。
劳动教育一般都是从自我服务劳动开始的,小学低年级阶段儿童劳动主要内容是除了具备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之外,还能够分类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和书包等。审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同样儿童的劳动也具有十分明显的审美性质,儿童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创造美的过程。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也就由此而来:如栽培花卉并进行照管;做些小东西,这些小东西的作用在于满足审美要求。儿童在劳动过程中追求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劳动教育中利用孩子对美的追求,使劳动在思想上和智力上变得更丰富。
校外活动在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内容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首先,家长要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在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家长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领会,在于家长在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过于注重知识的片面衔接,而忽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衔接。家长对劳动教育观念要转变、对孩子参加劳动态度要改变,家长要认识到劳动对于孩子终身发展的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同时家长要鼓励孩子积极参加劳动,家长要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者和协助者。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家庭成员内部在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上保持系统一致性、家庭成员之间保持劳动教育的系统一致性都有利于改变以知识传播为主的教养方式,使孩子一帆风顺地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劳动教育的有效衔接。孩子的第一任学校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家庭是进行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重要场所。在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庭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应定期与学校进行交流合作与信息共享,及时了解孩子在劳动目标、劳动内容以及劳动价值观等方面的即时变化,及时进行引导与帮助。
社会劳动教育在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的内容方面起着必要的补充作用。社会实践是社会劳动教育的主要方式:将蒙台梭利“工作”思想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之中,学校要引导儿童在完成好服务自我的劳动基础上,组织儿童积极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以及适当地进行简单的生产劳动。学校应鼓励孩子以多种方式进行劳动探索,通过与自然近距离接触、直接的触觉感知、亲自操作、自身体验等方式进行劳动探索。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结合其他社会资源,尤其小学在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内容过程中要结合研学旅行、少先队活动日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城乡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在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内容的过程中,应将社会劳动教育作为学校劳动教育的补充,使学生通过认识社会劳动,并理解劳动对于生活的重要意义;学生通过参与多种社会劳动,增强对劳动的热爱;通过开展社会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5]。
三、劳动教育价值观的衔接
1.劳动教育价值观发生了畸变
现实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引导发生了畸变。在幼儿园教育阶段,劳动对于孩子而言是积极快乐的活动,孩子们渴望成为每天的“值日生”,他们积极地帮助老师摆碗筷、擦桌椅,在当“值日生”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快乐、满足,同时增强了他们对于劳动的热情与渴望。劳动在幼儿园也作为一种奖励的手段,奖励那些表现好的孩子去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受到奖励的孩子会更加积极地表现,争取再一次得到奖励劳动的机会;没有受到劳动奖励的孩子看到同伴获得奖励,也会激发其积极表现以获得劳动奖励的动机。但是,到了中小学阶段,我们看到的现象大多是:老师“罚”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擦黑板、扫地、倒垃圾。劳动俨然是一种惩罚的手段,惩罚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受到劳动惩罚的学生,以不情愿的态度完成了劳动任务,他们对劳动产生的是抵触、排斥甚至厌恶等消极情感;没有受到惩罚的学生也会引以为戒,避免受到劳动惩罚。劳动已从幼儿园的奖励措施变为中小学的惩罚手段。
2.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蒙台梭利以儿童为中心,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幼年期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不适合说教的教育。蒙台梭利的“工作”思想是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着力点,将日常生活与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及教学内容相配合,发挥儿童学习的自主性与自觉性,使儿童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形成对于“工作”的积极态度。
小学校在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以劳动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打造劳动特色中队。将多种形式的少先队活动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在不同的活动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少先队组织可以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开展劳动特色中队建设,在少先队活动课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活动小组、社团、俱乐部等开展与劳动有关的活动。少先队可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班队会活动等增强小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活动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少先队活动也应注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带领小学生认识成人的劳动,适当地进行简单的公益性劳动、生产劳动等劳动实践。
少先队组织也可以通过树立劳动榜样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对于劳动的强烈动机。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动、爱模仿的特点,少先队组织活动时可以让学生选出自己心目中的劳动榜样作为他们学习的对象,通过讨论与思考,确定可以从榜样身上学习的优点,并列出清单定期实现自己所列的目标。由自己制订的计划和目标,更能够激发他们劳动的动力,激励他们不断地向榜样学习,更好地开展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学校应多带领小学生认识成人劳动,在带领学生认识成人劳动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种类的成人劳动,比如到田野观察农民伯伯是怎样种植庄稼的,到工厂了解商品的生产过程,到市场上接触商品的交换过程等等。学生在实际体验、认识成人劳动的过程中,既了解到成人劳动的内容与劳动方式,又在参与过程中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使其对劳动产生向往之情,有利于培养他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