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研究

2021-12-29崔英锦

林区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学校

韩 竹,崔英锦

(1.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2.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 150025)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我国一直重视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1994年我国开始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工作,2008 年11 月26 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印发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从不同层面加强了对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认识,其目的在于迅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和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服务于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多民族和谐共存的省份,黑龙江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省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据2010年统计,牡丹江地区有少数民族37个,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依次为朝鲜族、满族、回族、蒙古族。因此,本文选取牡丹江市8所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必要性

价值观、祖国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就是中小学阶段。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幼年时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奋斗创造了今天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拥有的大家庭,中华文明是全人类共同的文明,让这种意识深入中小学生内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中小学生头脑并生根发芽,这将决定其是否能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关系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要求必须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我们的事业来之不易,要想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有可靠的接班人,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就必须从青少年开始培养民族团结意识,引导各族青少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将从源头保证我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1]。

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都进一步要求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国家的统一大业始终要放在首位,而民族的团结是保证国家统一的最重要因素,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世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心愿,是全体中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亿多人口的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因此民族团结在我国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要搞好民族团结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在中小学阶段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灵生根发芽。在中小学开展扎实的民族团结教育,可以让青少年从小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二、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应该充分考虑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特点,从而明确基本目的:了解5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风俗习惯等;认识和理解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具备正确看待和应对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基本素质;提高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自觉性,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观的形成。

当然,还应该区分中小学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针对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在小学阶段开设民族常识活动课,重点是对我国56个民族的基本情况进行学习,如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在初中开设民族政策常识课,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在思想和行为上与其保持一致。

三、牡丹江地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牡丹江地区义务教育阶段8所朝鲜族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多样,程度各异。作为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课知识,还需要具备其他人文素质,而民族团结教育就是其中之一。

(一)民族团结教育现状

1.充分重视,组织有序

调查发现,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已经引起了大部分学校的关注,并相应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课内课外活动,成效显著。牡丹江市朝鲜族中学作为该地区典型示范性民族学校,一直将中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每年开展3次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开发了校本课程《朝鲜民族饮食》《朝鲜民族游戏》《朝鲜语》等。校园中处处充满着朝鲜族元素,校园的布置别具朝鲜族特色,标识、宣传栏等都是双语,民族氛围浓厚。

2.学科渗透,事半功倍

很多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如政治、历史、地理、语文等,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学生耳濡目染地对民族团结教育内容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调研发现,一些学校虽然没有专门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但学生对于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了解不少,这都是通过其他课程的渗透而形成的。

3.依托校本,意义深远

个别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设置了校本课程,并以此为依托,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内容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使民族团结教育更有针对性,收效更好,意义深远。

(二)民族团结教育存在的问题

1.民族团结教育形式不一

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存在如下三种情况:一是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合于其他课程之中。一些学校没有单独开设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课程,而是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及思想品德等课程融合进行。二是注重在小学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而初中阶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民族团结教育常常被忽略。三是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教育形式的不同使教育效果产生较大差异。

2.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大部分学校现涉及民族团结教育的科目主要是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思想品德等,其内容只是课本中所涉及的,并没有针对民族团结教育专门设置内容。在一些学校,专门开发了有关民族方面的校本教材,如《基本朝鲜语》《朝鲜族饮食与文化》《中国朝鲜族民族风情简介》等。“纲要”中规定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可以由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政教主任、共青团及少先队工作者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承担,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也发现正是这些人员兼职承担了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授课任务,鲜有专职教师从事此项工作。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2]。

3.民族团结教育课时得不到有效保证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属于通识课程范畴,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民族认同感和价值观有重要意义,但是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势必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在应试教育形势下,个别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流于形式,相应的教学时数得不到有效保证,教育目标也就难以实现。

4.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和形式有待完善

目前,大部分学校主要是通过课外文艺活动、班会、班活和黑板、手抄报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少,形式单一。中小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相关活动课程非常感兴趣,对广交其他民族的伙伴也有很强烈的意愿。可见,从学生角度来讲,他们渴望了解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渴望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只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较少,形式单一,因此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5.民族团结教育监督考核反馈机制不健全

虽然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得到了普遍重视,但相关监督考核反馈机制还不完善,不利于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开展,影响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视程度。建立完善的监督考核反馈机制,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地检验教育效果,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质量。

6.民族团结教育的渗透缺少相应要求和标准

由于很多学校民族团结教育都是渗透于其他学科当中的,所以教师讲不讲、讲多少,没有明确的要求,往往导致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缺失。而学校对于教师是否渗透民族团结教育也没有相应的奖励或鼓励机制,尤其是高年级,面临升学考试,如果学校没有具体要求,教师基本不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

四、加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建议

(一)提高对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是应对要求的无奈之举,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口号化”,应该将其长期化、系统化。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的开展能够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可以通过参加活动、增加体验、感悟社会,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旨在培养各民族学生在认同、传播、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尊重文化多样性,求同存异,学会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

(二)强化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师资培训

当前中小学几乎没有专职的民族团结教育教师,更鲜有培训,教师没有可供参考的课程设计和课程案例。相关教育部门及学校应加强专职教师的培训,选取综合素质较好且对民族知识感兴趣、民族团结意识较强的教师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培训。在师资力量总体不足的学校,可以对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等科目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具有能够胜任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能力,从而确保每所学校都有相关专业的教师,进而有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思品、历史等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渗透民族教育相关知识,把民族团结教育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对所有学科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氛围。

(三)保证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时数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改革要求,学校和地方课程必须占总课时数的10%—12%,这意味着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学校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制定自己的校本课程,设置适当学时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此外,“纲要”中明确要求民族团结教育应该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其中对民族团结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性质和基本原则都有明确的规定;指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给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4]。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理论性和政策性都较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关于各民族风俗习惯等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带领学生主动观察、感悟、探索、实践,从而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并内化为价值观、外化为行动力,在面对社会、面对非本民族文化时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有价值地探索,有智慧地面对。因此,学校应克服困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在真实、有趣、生动的情境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进而完成自我建构,促进其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民族观。

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除了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还需要依托校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民族团结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从而实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真正意义[5]。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还需要融合多种课外教育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文物古迹等,建立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有效配置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源。另外,还可以向学生宣传民族团结方面的模范人物,使其成为学生的精神领路人[6]。

(五)建立民族团结教育的监督考核反馈机制

“纲要”要求中小学要保证一定量的民族团结教育课时,学习内容和重点随着年级的不同而不同。若想将民族团结教育落到实处,保证其教育效果,必须强化考评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督导制度,使检查与指导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可以从各级各类学校中选取从事民族团结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及教师组成督导专家组,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当地中小学的民族团结教育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六)制定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要求和标准

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应该有一定的标准,或是体现在授课计划内,单凭教师自觉渗透很难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真正开展。应该对涉及较为广泛且教学效果好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奖励,鼓励那些涉及少或没涉及的教师把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融入到所教授学科当中,从而保证学生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也能够受到良好的民族团结教育。

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不应该是一种形式,而应该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扎扎实实开展的教育活动。作为行政管理部门及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只有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重视民族团结教育,进而将其落到实处。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不是一次活动、一次展示就可以达到教育效果的,应该使其常态化、长效化。因此,各级各类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应该切实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有计划、有步骤、有效率地开展相关活动,开设相关课程,并监管实施过程,检查教育效果,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民族团结教育落地有声、扎实推进、成效显著。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学校
我们的民族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学校推介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