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治家格言》的继承与发展

2021-12-29丁汝雄

林区教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家训家庭

丁汝雄,马 莉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源,家规家训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重视家庭,无论是“修齐治平”的理想,还是“家国天下”的情怀,都足以证明“家”的重要地位。有家就意味着有人、有人伦、有事业、有追求,因此教育便不可或缺。家庭教育以家规家训为载体,以家庭成员(主要指家长)的言传身教为引领,以家风的涵养为保证,以德育人,以情化人,以志养人,以事成人。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便是其中优秀家规家训的佼佼者。本文以“文化自信”的视角来审视《治家格言》在新时代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还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由于认知、时代、理念、文化、制度等条件的制约,古人所流传下的家规家训难免有精有粗、泥沙俱下,因此继承与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即“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2]。

一、朱柏庐与《治家格言》

(一)朱柏庐其人

有关朱柏庐其人其事所见材料,记述观点基本一致。关于他的姓名字号,除金元浦主编的《千家训》一书中说其“字用纯”之外,其他都一致认为朱柏庐姓朱,名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江苏昆山人。关于他的生卒年有两种说法:一说生于1627年,卒于1698年;一说生于1617年,卒于1688年。今天学界主要以前一种说法为是,其中因由可参考陆林《朱柏庐生卒和别号》一文。关于他的家世,主要凸显于朱熹后裔的身份以及良好家风的世代相传。其中关于其父朱集璜抗清死节的事迹记述颇多,虽然具体细节表述略有出入,但可以肯定的是,朱集璜是位抗清义士,他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朱柏庐的成长,这一点从朱柏庐以“柏庐”为号就充分体现了出来。陆林《朱柏庐生卒和别号》一文中有详细考证,其要点就是朱柏庐在父亲墓前结庐守孝,效法晋人王裒的做法于墓前攀柏哭泣,以示不忘亲情。关于他的人品,《清史稿》将其列为“孝义”第一,刘绪义在其《五百字成就好家风》一文中将其总结为“孝顺父母,尊宗敬族”“严以律己,胸怀宽广”“甘守清贫,提倡知行并进,躬行实践”[3]。后世将其同顾炎武、归有光尊称为“昆山三贤”,足见其德行功业影响之大。

(二)《治家格言》其文

《治家格言》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朱子家训》。全文五百来字,文约意深,通俗易懂,《清史稿》称其为“语平易而切至”[4]。该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被尊为“治家之经”。关于《治家格言》的别名《朱子家训》,这里还有一桩公案。按照杨瑞庆《治家格言误传朱子家训始末》一文考证,最初朱柏庐为教育子孙撰写了《治家格言》,后经其叔父朱大满传抄而享誉民间。但由于传抄过程中的疏漏,以至后人多认为是朱熹的文章。再加之朱柏庐和朱熹的渊源,便以讹传讹,称其为《朱子家训》了,后经廖纶多方考证才确认其为朱柏庐的作品。因此便有了两个《朱子家训》,一个是朱熹三百字的《朱子家训》,一个是朱柏庐五百字的《朱子家训》。

二、《治家格言》的主要思想内容

关于《治家格言》的主要思想内容,学者大多是以德育为视角,从“修齐治平”的角度来分析。冯文全教授也是这个观点,不过他分解得更加细致,认为《治家格言》包含了生活、为人、治家、社交、读书等五个方面的处事原则,主要蕴含了勤俭节约、重义轻利、重孝、重善、重修身等德育思想[5]。本文主要从家庭、家教、家风三个角度来归纳梳理。

(一)注重家庭

家庭是社会的一角,是联通个人与社会的纽带,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结合部,是人生的起点,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第一课堂。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大家注重家庭,他说:“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2]

《治家格言》注重家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家训”传世本身就是注重家庭的显著标志。一般而言,传世家训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良好的家族德行和优秀的家族人才。《治家格言》的传世,正好印证了这两点。换言之,如果朱氏家族不具备优良的家族德行,也没有出现朱柏庐这样的人物,便不会有家训的传世。而这一切的根本依归,便是朱氏家族历代重视家庭的结果,也是朱柏庐本人注重家庭的结果。其次,从家庭生活细节入手的家训内容也体现了作者注重家庭。家庭不仅是人伦的安排,更是生活的安排。一个注重家庭的人,除了表现为情感上对家庭的依恋,还表现为行动上对家庭的呵护。《治家格言》中朱柏庐从扫地、关门、吃饭、喝水,到祭祀、读书、待人、处事,可谓事无巨细,无微不至。朱柏庐如此细致地去教育子孙,不仅体现了他对家庭的注重,也使得《治家格言》切近生活、便于操作,脱离了空洞的说教。

(二)注重家教

家教就是家庭教育的缩写,其内容涉及甚广,其核心是品德教育。根本方法有言传和身教两种,具体策略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治家格言》注重家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其内容通篇都在讲如何做人,即品德教育。比如“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6]等,无不体现其重视品德教育的本心。其次,著书立说本身就是言传。《治家格言》篇幅不大,但字字珠玑。300多年后读来仍如话家常、如坐春风。再次,其身教体现在朱柏庐本人的以身作则、身先垂范和家训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上。

(三)注重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所形成的风尚,是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训家规存在价值之所在,是涵养家教的最佳土壤。《治家格言》注重家风的养成,主要凸显于“勤、俭、仁、孝、学、廉、礼、和”等方面。勤是对生活不苟的态度,是成人成家成业的前提;俭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初心;仁是“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6]的爱心;孝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6]的孝心;学是“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6]的上进心;廉是“勿贪意外之财”[6]的公正之心;礼是“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6]的长者之心;和是“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馀欢”[6]的平淡之心。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治家格言》在文化自信视域中的继承与发展,就是用扬弃的观点,继承精华、批判糟粕。

(一)继承类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不知本来,就不能正确面对未来。继承的价值在于文化的传承,在于真理的信守,在于奋斗的接续,在于初心的不改。本文所论之继承,在于《治家格言》中所蕴含的真理性内容,即符合人心人性人情人伦的千古不变之理。

1.勤俭持家的观念

勤俭持家的观念在《治家格言》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五则中。此处所言五则是以句意的完整性为依据而划分的,有时并不以原文出现的顺序为序。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6]这一则主要突出一个“勤”字,还暗含一个“谨”字。早起是勤,亲自检点是谨。“黎明”狭义上指寅时,也就是五更,即早上的三点到五点;广义上泛指天蒙蒙亮的时候,此处应该是广义上的黎明。“即起”妙在一个“即”字,表示动作的果断。天蒙蒙亮就要起床,没有商量的余地,没有拖延的理由,说起来就起来,不问为什么,也无需讲道理。起来之后就要打扫卫生,关键是“内外”俩字。朱柏庐所指的内外,应该有卧室和客厅、房内和院落、院内和院外三层含义。到了晚上休息时,要亲自去检查一下门户锁好了没有。门户一般指院落的正门。“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6]这一则讲“俭”,重点是教育家人要有俭的意识。吃饭穿衣都是平常事,可这平常中却蕴含着艰辛和不易。人只有时时处处怀揣着俭的意识,才有可能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6]这三则都是俭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第一则的总体意思就是控制消费,节俭生活。节俭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日常花费,还要控制社会交际中的花费,尤其是宴请支出。第二则和第三则是说要控制过度支出,比如器具干净就行,不必追求华贵;饭菜干净卫生有营养就行,不必追求山珍海味;房子不必过度装修;田产不必追求最好。

回顾分析该院内分泌科在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74例。常规组74例患者,男 41例,女 33例,年龄 48~73岁,平均年龄(60.48±5.41)岁,病程 0.6~11 年,平均(5.81±1.02)年;研究组 74例患者,男43例,女31例,年龄47~78岁,平均年龄(62.53±6.05)岁,病程 0.8~12 年,平均(6.37±1.21)年,该次研究获该院伦理会批准实行,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以上五则分别从家务、饮食、衣着、宴客、用具、房产、田地等七个方面表达了朱柏庐重视勤俭持家的观念。这五则约百十来字,几乎占到了整篇的1/5,足见其重要程度。

2.仁爱修身的观念

仁爱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朱柏庐乃朱熹之后,其家训的思想来源于儒家,更突出了仁爱原则。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家庭教育的目标之一。以仁爱来修身不仅凸显了修身的重要性,更体现了仁爱的价值导向。仁爱修身的观念在《治家格言》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五则: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6]这三则的大意是:在没有仁爱之心的情况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家庭家业,按道理是不会维持太久的。看重财物、轻视父母的人,就不配为人子女。兄弟叔侄之间,要互相爱护,财物多者要分一些给财物少者。这三则的大意背后蕴含着仁爱之心。就对象而言,仁爱之心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开始,这是儒家“爱有等差”的一贯主张,有其深刻的道理。毕竟人受时空的限制,其仁爱之心所触及的对象,也自然会有远近亲疏之别。推己及人,先父母、再兄弟,层层推进。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涉及财物的经营与分配。“刻薄成家,理无久享”,缺乏仁爱之心,薄情寡恩,是很难长久持家的,这是经营财物的观念。至于财物分配,朱柏庐从人伦入手,推崇“分多润寡”。“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生禽”[6]这两则是仁爱之心走出人伦、进入社会以后的具体表现。温恤邻里,友善孤寡,爱护生禽,这些都体现了做人所应具备的仁爱之心。

以上五则由内而外阐发了仁爱修身的具体表现形式。其中两则运用了正面肯定的表达方式,三则运用了反面否定的表达方式。尤其后者用“理无、不成、勿恃、毋贪”等否定词,以反诘的口吻强调了仁爱修身的重要性。

3.诚信做人的观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要求之一就是“诚信”。诚信是人与人交往的名片,是安身立命的道义本钱。诚信做人的观念在《治家格言》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则:

“勿贪意外之财”“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6]这三则的大意是:不要贪图来路不明的意外之财。与做小买卖的人交易,不要占人家的便宜。最可耻的人、最下贱的人,是嫌贫爱富的人。这三则都是人们具体处事时的原则,本身并没有逻辑的必然,但都是围绕诚信而展开的。第一则突出的是诚,戒除的是贪心。意外之财,看似不劳而获,往往使人贪心发动。塞翁失马、得马的教训,也是殷鉴不远。第二则讲“毋占便宜”,表面看是对“肩挑贸易”者而言的,实际还是对贪心的戒除。第三则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具备诚信的试金石。讲诚信的人,往往表里如一,不会因人设计。因为诚的本意就是实,它是对人内心的规范。信是诚的外化,因此信的基础仍然是实。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自然不会用有色的眼睛去对待他所面对的人,而会一视同仁地出于本心去面对所有的人。

4.诗书传家的观念

这一观念在《治家格言》中主要体现为“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6]。论篇幅,寥寥数字,的确不及之前三点。这也符合儒家的观点,所谓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文是排在最后的。但仔细读来,会发现朱柏庐是极其重视诗书传家的。所谓诗书传家,本文特指其重视子孙读书的观念。试想面对天资有限的愚笨子孙,都不能放弃其读书,更何况其他子孙后代。此处用“不可不”这种句式,双重否定表肯定,凸显了朱柏庐重视子孙学业、坚定诗书传家的决心。

(二)发展类

本文把《治家格言》中具有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相适应的格言界定为发展类。这一点同继承类是一致的,可以说发展类是继承类的一部分,其区别在于发展类可以为当今社会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提供某种参考。

1.轻财重人的婚姻观

婚姻观是人们对婚姻的总的看法,其中不仅包含了男女双方当事人的看法,还包括了家人、亲人、朋友和社会的看法。树立正确的婚姻观,是婚姻幸福、家庭和谐的前提。《治家格言》中说“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6]。这种轻财重人的观点,抓住了婚姻的实质,抵制了社会中时而出现的“重财轻人”的现实。

2.志在圣贤的事业观

事业观是人们对自身参与社会实践的总的看法。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就有什么样的奋斗观,就有什么样的幸福观。幸福是奋斗中的幸福,奋斗是事业中的奋斗。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关系奋斗的方向和幸福的判断。《治家格言》中说:“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6]这就是关于正确事业观的启示。科举兴起后读书人的事业观就是“学而优则仕”。而朱柏庐的观点却与众不同,他认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圣贤,并不仅仅为了参加科举。一旦为官就要心存社稷国家,而不是为自己谋取什么利益。这一点与今天所倡导“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事业观是高度契合的。

(三)批判类

任何人任何事都要受制于时代。以今天的眼光看《治家格言》,其内容必然有不合时宜的地方,这是时代局限的必然。所列“批判类”就是要反思其中同当代价值不相符的观点。此处主要反思三则:

其一,“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装。”[6]这一则所论之事涉及封建时代的婚姻制度,今天看来已成为历史典故,且同今天的婚姻制度大相径庭。其二,“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6]这一则是等级社会中家长制下的产物,与今天家庭美德中所宣扬的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不相吻合。当代家庭成员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二字之上,不仅适用于男女也适用于长幼。“法肃辞严”拉远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家庭中原本轻松快乐的氛围一下子凝重了起来。其三,“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6]这一则就字面而言,是说听了媳妇的话,疏远了骨肉亲情,这不是大丈夫应该做的。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句话暗含两个既定的结论,即乖骨肉都是因为听妇言,大丈夫就不能听妇言。这样一讲,就能发现这句话是男尊女卑思想的产物,与今天妇孺皆知的男女平等的观念是背离的。

总之,批判的继承是我们对待传统的基本方法。今天将《治家格言》放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来审视,就应当立足当下,赋予其时代的内涵。前提就是对其所蕴含的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思想进行全面而细致的梳理,区分类别,厘清所指。基于此,再用文化自信的视角和新时代的眼光,把继承类和发展类所具有的时代价值展示出来,最后对需要批判的内容进行反思,指出不足,引以为戒。

猜你喜欢

家训家庭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庭“煮”夫
“家庭癌”到底是怎么回事
恋练有词
家训伴我成长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