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可行性探究
2021-12-29崔艳华
崔艳华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山西 长治 046000)
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必然源于教学理念的转变与创新。正如William, M. & Burden所说,教师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本身远不及其教学理念对学生行为产生的影响深远[1],教学理念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过程[2]、影响到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选择,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3]。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推进,翻译教学改革也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于是外语教学界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翻译课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过程为取向”的教学模式[4]。翻译工作坊正是这样一种“授之以渔”,注重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
一、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概述
(一)翻译工作坊内涵及作用
翻译工作坊(translation workshop)由美国翻译理论家根茨勒在ContemporaryTranslationTheories一书中首次提出。最早的翻译工作坊类似于翻译论坛,两个或多个翻译人员聚在一起共同从事翻译活动[5]。正如李明、仲伟合所说,翻译工作坊就是一种翻译活动,是指译者就某个具体的翻译任务共同讨论、各抒己见,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商定出大家都可以接受或认可的译文[6]。
翻译工作坊的教学理论基础是德国学者Kiraly提出的合作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观,它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整合与建构。翻译工作坊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师生协作共同完成翻译任务。因此翻译教学不是传播式的,而是一种合作建构[7]。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明确、实用性强,不仅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步骤
威辛廷(Visintin)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分为九个步骤,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践阶段和译后评估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准备阶段。此阶段包括材料的选择、教师预录课和学生的知识准备。第二阶段: 课堂实践阶段,也叫课堂互动阶段。首先小组讨论进行初步翻译;然后每个小组提交一份译文并就不同的译文展开讨论,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比分析并提出建议;最后综合各小组意见修改出一份较为满意的译文。第三阶段:译后评估阶段。修改小组提交的译文并评估译文。
(三)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再认识
1.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
把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直接用于翻译课堂,想当然地认为它就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按照翻译工作坊教学步骤操作是错误的做法。事实上,该模式在引入课堂之前需要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计划、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式等。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这些教学元素的一致性建构来支撑[8]。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而教学目标的达成又需要通过课程实施来实现,其中教学策略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方式与手段;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教学的顺利实施以及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它有自己的一套体系。该模式在具体实施之前,需要事先做好试行教学大纲拟定、课程设计安排、教学策略和评价标准制定等一系列工作。
2.高职高专翻译工作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坊
由于地域、就业以及培养目标的局限性,高职高专翻译教学工作坊尚未与企业建立翻译合作项目,因而不仅缺少真实的翻译情境,而且在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及专业程度上与专业的工作坊有较大的差距。高职高专翻译工作坊作为一种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翻译理论、翻译范例及实用文体的翻译材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讨,通过交流、合作和协商最终拿出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译文。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是一种活泼的教学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唤醒他们的内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翻译能力。但是,高职高专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只是一种模拟的工作坊,只是在教学模式上和工作坊相似,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坊。不过该模式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与同学和教师在线互动、讨论,可以有效地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同时,它也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必要的延伸和补充,形成一个课前、课中及课后学习与研讨的学习体系。
二、高职高专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现状
高职高专的翻译课堂基本上仍在沿用传统的“结果对比”的翻译教学模式:“讲授翻译理论与技巧—译例分析—学生练习—布置作业—教师点评。”该模式存在诸多缺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和期待,造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脱节。
(一)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课堂以教师的讲解输入为主,重视知识的确定性,轻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识记和理解。教师根据参考译文点评学生的翻译,指出翻译错误,这样做容易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受挫,失去学习翻译的热情。
(二)学生被动接受
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之下,学生习惯于聆听、记笔记,完全依靠教师和翻译课本,接受教师提供的“标准译文”。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消化理解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个体活动完成学习任务,学生缺乏独立性、自主性和判断能力。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交流
整个教学过程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体和权威,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发挥。课堂效率低下,常常事倍功半。
传统翻译教学模式重基础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讲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缺乏对学生翻译过程的及时跟踪指导和监控。该教学模式与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协作翻译过程为导向的翻译教学理念相违背。随着全球化经济社会对未来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必然会受到冲击,新型翻译教学模式也会应运而生。
三、高职高专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探究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三个阶段分别是课前准备阶段、翻译实践阶段和译后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该模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以及教学环境三方面探讨翻译工作坊在高职高专翻译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从理论上讲,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较适合高职高专翻译教学
目前,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研究层面主要涉及翻译专业硕士教学、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和高职高专层次教学。但是,高职高专层次研究偏理论性,实证研究很少。那么,该模式是否适合高职高专翻译教学呢?众所周知,目前所使用的翻译教材大多适用于本科生,该教材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针对性不强,且诸多译例和翻译材料陈旧、缺乏时代感;高职高专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词汇量严重不足,语法板块掌握不扎实、不系统,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且对英汉双语文化知识也知之甚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学习内动力和自信心。因此在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之下,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似乎变得不可能,翻译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而在新型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大胆革新教材或自编教材。课前教师已选择好适合学生水平的内容供学生提前预习。翻译研讨课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翻译理论、共同探讨问题,生生之间互相帮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学习翻译的兴趣和自信心得到提升。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便实现了双向交流。该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学习和锻炼的平台,让学生“在翻译中学习翻译”“在合作中学习翻译”“在讨论中学习翻译”[6]。该模式将传统翻译课堂变成了翻译工作坊式的讨论式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在讨论和互动中提高翻译能力[9]。该模式让学生明白:翻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是依靠教师的讲授,而是靠自己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去建构和习得。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过程,逐渐实现由结果教学到过程教学的转变,从而使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成为可能。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因此适合于高职高专翻译教学。
(二)从实践上讲,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可以在高职高专翻译课堂实施
为了避免高职高专翻译工作坊教学流于形式,为了使传统翻译课堂与翻译工作坊顺利地接轨与整合,新的翻译教学模式对翻译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位及角色的初步转换。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掌握引导学生如何预习、如何学习翻译理论并为学生提前准备好恰当的学习内容;教师要给学生示范翻译工作坊的具体做法,让学生了解工作坊的实施步骤和要求、工作坊的管理和评价机制;教师课上要参与学生讨论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课下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教师角色需要从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所以,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
第一,由教育者向学习者转变。翻译工作坊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积极学习,熟练掌握新模式下的教学要求,有较强的英汉双语能力,熟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以及两种语言之间的对比知识,了解相关领域的学科知识,如认知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翻译能力。
第二,由主导者向参与者转变。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策略与学生共同协作,解决翻译问题。在翻译过程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实践者,要在实践中积累翻译经验,提升自己的专业化程度、译者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
第三,由教师独立教学向团队教学转变。传统翻译教学模式之下,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该门课如何教学、用何种方式考核由教师独自完成。但在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下,教师很难单独完成课程设置、课件制作、课程教学、教学效果考核以及课后答疑等一系列工作。教师之间必须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发挥自身特长,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竞争力,引导学生从传统授课模式到建构模式转换。
2.学生角色的转变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参与翻译全过程,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从而习得翻译技能。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操练过程中习得的[10]。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建构者。所以,学生的角色必须进行转换。
第一,学生要树立持之以恒、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积累语言知识,不断提高双语能力。
第二,学生是课堂的主导。学生要积极参与,认真学习,乐于合作。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翻译工作坊课前准备工作;课堂上,学生要主动地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翻译思路,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与沟通,最终拿出小组最佳的译文;课后做好反思积累,撰写翻译日志,分享翻译心得。
第三,学生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翻译的兴趣,丰富学科知识,畅通学习渠道,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不断的修改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和翻译能力。
(三)从环境上讲,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在高职高专有教学政策与信息技术的支撑
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需要教学政策的支持。该模式与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相比耗时较多,在时间的把控上有难度,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增加课时和学习时长,每周2课时,教学时长为一学年,或者每周4课时,教学时长为一学期。在教学评价机制方面也需要得到教学部门的支持和监督,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学生可以放心地把功夫用在平时,提升课堂参与度。翻译工作坊评估方式应灵活而多样,形成性评估和互动性评估需有机结合来提高评价机制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11]。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都需要融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在翻译工作坊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如利用QQ群、学习通、微信(We chat)等方式给学生上传学习课件,学习资料和学习视频、图片,录制速课等,发布信息,进行提问、问题讨论及答疑,师生互动,上传作业以及展示翻译日志等。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查阅资料,发布问题,进行讨论,提交作业,作业互评以及完成自评表和互评表等任务。信息技术辅助翻译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最大限度的信息自主,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师的微课和速课,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师生合作交流更加方便、师生关系趋于平等融洽,更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先进的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为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只有翻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才可能带来教学模式的转变,因此,教师理念的更新是新模式实施的最根本条件。而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新模式实施的必要条件,学生角色的转变是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条件,因为教师角色的转换可以影响带动学生主动转换角色。当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增强,新型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才有望达成。同时,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是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实施必不可少的条件。当这些条件都具备了,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就可以实施了。
英语翻译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非常注重学习过程的一门课程。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与现代翻译教学理念相吻合,符合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顺应了翻译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要求,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把翻译工作坊教学模式引入高职高专翻译课堂,对翻译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具有指导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