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思考
2021-12-29徐丽芳赵希彦
徐丽芳,赵希彦,林 璐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课程思政”是指以课程为载体,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各学科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切入点,以课堂实施为基本途径的育人实践活动。“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就是其他各类课程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和思政课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1]。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共同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适应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岗位工作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课程思政”育人能力成为新形势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营造“课程思政”教研教改的良好氛围,鼓励广大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一)重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轻价值塑造
提到“课程思政”,部分教师比较排斥,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专业技能。走进他们的课堂,就会发现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无可挑剔,但自始至终感受不到思政育人之意。
(二)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两条线,两张皮
一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地讲案例;另一种是在课程中间突然插播一段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道德说教或政策宣讲,显得特别突兀。
(三)对怎样提炼和运用思政元素比较茫然
一是不知道挖什么。有的课程,本来蕴含较多的思政元素,但任课教师没有深入挖掘,浅尝辄止,呈现的思政元素较少,不够深入和全面。二是不知如何运用。本来提炼的思政育人元素比较充分、贴切,但因为没有选择合适的载体,没有把握好结合点,导致思政元素融入不够自然,未做到水乳交融,给人感觉痕迹过于明显,过于刻意。
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问题缘由
(一)“课程思政”育人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育人是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学生处、团委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职责,自己的本职工作只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未能意识到教师具有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使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责任,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实现全员全程育人。
(二)“课程思政”育人内涵不清
部分教师未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将这里的“思政”与狭义的政治、马列联系在一起,认为“课程思政”是让所有的老师在专业课教学中讲政治,讲马列。由于这些教师并未了解“课程思政”真正的内涵与具体的教法,所以会存在发怵现象及排斥心理。实际上,很多老师已经无形中达到“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平时所强调的诸如“遵守纪律和规范、遵守职业操守;按时完成作业;培养节约意识、安全意识、创新意识;倡导的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严谨求实等”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课程思政”育人离我们并不遥远,只是我们做得还不充分。
(三)“课程思政”育人能力不强
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首先得找到思政元素,其次是运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将其自然融入教学过程,达到“如盐入味,润物无声”的效果。部分教师有思政育人意识,但因自身能力不足,缺乏深入思考和精心设计,未能充分挖掘专业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或者因为缺乏有效方法,没有合适的融入途径,造成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脱节,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2]。
(四)“课程思政”育人热情不高
部分教师虽深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熟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要求,但为了避免麻烦,不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认真钻研教材,加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去积极地进行“课程思政”教改实践探索。
三、提升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思考
能否充分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效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和运用思政元素,才能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触景生情”和“借题发挥”,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此,高职院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进而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水平,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一)更新理念,增强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
“课程思政”改革要求高校所有教师都必须树立牢固的育人意识,承担好育人责任,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如果没有强烈的思政育人意识,是很难做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挖掘、提炼思政元素,并将其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中[3]。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
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必须坚持常态化的政治理论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时事要闻,要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其精神实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和人格魅力,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做到从专业课程中挖掘出与时代结合紧密、学生易于接受的思政元素,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认真领会相关文件精神,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
吃透文件精神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提高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必要性的认识。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育人能力
1.组织专题培训,学习借鉴“课程思政”育人经验
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方面的线上线下培训,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探讨如何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聘请“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显著院校的专家来校讲座,既可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导,又可提供具体的实践案例。
2.开展专项研讨,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为了进一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水平,可组织“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研究、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举办“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活动。还可采取思政课教师对接各二级院(系)部的方式,让思政课教师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效协助,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实际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4]。
3.参加教学实践,提高“课程思政”教改实效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参加再多的培训,学习再多的理论,如果没有实践,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本着“边学习边实践,边改进边提高”的原则,及时将所学、所思运用于教学实践。
精心设计,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精彩的课程思政课堂需要教师就课程思政目标的设置、内容及方法的选择、融入路径等精心设计[5]。由于各类课程的性质和具体内容不同,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不同,思政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脱离课程教学的思政教育,如同无本之木,所以挖掘思政元素不能脱离“课程和内容”。
巧用载体,教学过程自然融入思政元素。任课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潜隐的方式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接受主流价值观念的熏陶,最终成长为符合国家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三)建立“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
1.健全“课程思政”育人评价机制,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保证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井然有序开展的基本手段,有助于推动、反馈、调控及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6]。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量表中增加思政育人的观测点,如考察教学目标中是否体现思政育人,能否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提炼出典型的思政元素,教学过程中能否选取恰当的教学载体自然融入思政元素,有效完成知识、技能、思政三维目标并将三者有机融合,引发学生共鸣等[7]。科学的评价指标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有意识地融入思政元素,引导教师自觉承担起育人责任,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还可以帮助任课教师把关,看有没有把思政育人落到实处;对思政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思政育人的效果。
2.建立与“课程思政”育人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增加“课程思政”奖励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学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有利于调动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教师主动转变思路,积极参加思政育人的改革与实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实践的顺利开展[8]。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总之,在进行“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时,要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既不能把其他课程改造成思政课,也不能只顾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育人职责,既不能把思政元素当成“佐料”,也不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在学院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积极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加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不断提高各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人的“课程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促使任课教师善于发现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找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结合点,把握好思政育人的度,让思政育人润物无声,春风化雨,切实实现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