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的思考
2021-12-29林丹丹
林丹丹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10日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习总书记强调的这些内容再次提醒我们深刻地认识人人都要通过劳动来创造财富,人人都应树立端正的劳动观念,才能形成珍惜自己和他人劳动成果的态度和习惯,才能正确处理个人奉献和社会给予的关系,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良好的社会劳动氛围。作为培养大国工匠主战场的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内涵和意义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公民劳动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与进步,更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是指高职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应职业技术能力的同时,具有积极主动的劳动意识,具有良好的劳动精神,热爱劳动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心态,不仅能够扎实开展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脑力与体力实践活动,而且能够根据条件变化创造性地开展活动[2]。
(二)新时代提升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的意义
1.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劳动素养的培育主要在于通过科学的劳动实践路径,从而实现对学生劳动养成教育的目的。所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等一体化设计,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高职学生在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以及劳动技能等方面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帮助高职学生更好地树立劳动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2.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
劳动素养的高低不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与进步,更决定了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国家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之一,高职院校的教育任务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而劳动素养是高职学生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和保障,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深入推进的重要保证。
二、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待遇和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社会和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劳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受到价值观偏差和劳动教育不足的影响,高职学生劳动素养还存在劳动价值观偏差,劳动精神匮乏和劳动技能欠缺等问题。
(一)劳动价值观偏差,成长成才受限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便捷,劳动意识弱化。同时,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意识形态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特别是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价值观正处在形成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极易产生偏差。比如社会对脑力劳动工作的推崇程度高于体力劳动工作;另外娱乐明星的高收入和影响力,特别是“网络红人”“平台主播”等现象的出现,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得部分高职学生产生崇尚安逸享乐,渴望“一夜暴富”的劳动价值观偏差,不能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阻碍自身成长进步。
(二)劳动精神匮乏,职业潜能开发受阻
所谓劳动精神就是在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基础上,对劳动产生的积极情感和无畏坚定的意志品质。受劳动价值观偏差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存在急功近利、逃避责任的行为,比如有的学生参加活动时首先追逐利益待遇,只考虑个人得失,自私自利;有些同学“佛系”、安逸,抱着得过且过的心理,上课、实践和参加活动等都应付了事,不挂科就万岁等等,这样的行为和做法不能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很难激发出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潜能。
(三)劳动技能欠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
当前的高职学生成长于国家繁荣富强、发展最快的年代,成长环境优越,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养尊处优、备受呵护,缺少必要的劳动锻炼,劳动技能欠缺。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更多地希望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业上,在家里很少让子女做家务劳动,没有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虽然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多流于形式,停留在理论层面,劳动实践相对匮乏,所以出现高职学生自理能力差、劳动技能欠缺、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新时代提升高职学生劳动素养的策略
劳动素养包含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情怀、劳动意志、劳动技能、劳动责任和创新精神等要素是职业道德修养的集中体现以及人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养成的基础和基本要求,劳动素养的培育是人才培养中尚待进一步开发完善的基础素养,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障,提升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就是提升其信念坚定性、品格坚韧性、态度踏实性、精神进取性、技能精益性、意识创新性等,要把提升高职学生劳动素养放在新时代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的背景上,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育人资源,拓展学生劳动素养的培育思路和方法,使高职学生劳动素养得到最大化的提升。
(一)社会环境氛围的营造
学生成长成才于一个立体的环境当中,社会、家庭和学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劳动素养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聚全社会的力量让劳动光荣、劳动幸福、劳动伟大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成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一切诚实的、创造性的、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使得劳动幸福能够变成现实[3]。
(二)家庭教育的重视和培养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学生在家庭里形成的劳动观念和养成的劳动习惯会伴随到学校和社会。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过程中,要将家庭的教育纳入其中,引导家庭对劳动素养培育的重视,可将学生在校期间的劳动素养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取得学业资质的重要指标,从而促进家庭注重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良好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达到劳动素养提升的目的[4]。
(三)学校教育的完善和落实
1.将劳动素养教育系统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将劳动素养教育系统化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可将劳动素养培育课程化、学分化,制定人才培养的劳动素养目标,可从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构建其劳动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增加学习劳动榜样模范等见习实践课程和勤工助学、志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课程,同时像课程思政一样分层分类的将劳动素养培育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学生活动相结合,全方位培育高职学生的劳动素养[5]。
2.完善劳动素养评价机制
改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评价指标,学校和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不能过度关注理论学习成绩,更不要将劳动作为惩戒学生的手段,使得学生的劳动观念被歪曲。高职院校要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应完善其评价机制,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群,开展校企合作和产教深度融合,健全和完善实践制度体系,明确细化劳动效能规范和考核评价指标,同时可将劳动素养作为对学生评优评奖的一个重要指标,纳入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的范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素养对其自身发展的价值,引导学生重视劳动素养的培育,形成劳动实现美好梦想,奋斗成就美丽人生的积极劳动观、价值观,以劳立志,以劳促学,从而全面提升劳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