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主体视角下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策略研究
2021-12-29王一伦闻万春
王一伦,闻万春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围绕职业教育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其中尤为强调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发展的重要性,核心是要解决长期以来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结合不紧密、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通常而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并行发展,主要着眼于专业领域的教育与培训关系。因此,本文以研究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为切入点,探索构建均衡、协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内涵与要素
(一)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内涵
专业教育是由各种类型的高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等施行的,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在以职业导向性为根本价值属性的职业教育系统中占据核心地位,主要依托教育行政部门批复的各类专业,为打造未来职业人才开展的契合职业能力需求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对学科体系专业分类的简单复制,而是对真实的社会职业群或岗位群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能力的科学编码”[1]。职业培训则是为满足职业岗位需求,面对从业人员、待业人员或在校学生,开展的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方法为主的教育形式。
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根本要求。从教育形式上看,专业教育是职业培训的重要基础,职业培训是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两者统一于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属性。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发展的实质是职业学校的教育要素与企业生产要素的融合,专业教育要贴近企业生产过程,融入企业经营与生产的理念、技术与标准,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而职业培训具有更强的岗位需求性与针对性,非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不能所为。专业教育提供了技术理论、教学方法,职业培训充实了操作技能与实践经验,两者彼此促进、衔接发展,体现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时代职教方针。
(二)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要素
“职业院校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2]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做好两者之间的要素衔接,促进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在理念、内容与资源上的契合、互补与融通。
一是理念上的衔接。“要保障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在理念,即办学指导思想上衔接,在产教融合、校企结合的理念基础上,坚持把行业企业标准作为制订专业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重要依据。”[3]专业教育在坚持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基础上,要体现职业导向性,更加注重企业岗位需求,树立“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职业培训也要吸纳专业教育的“人才中心”理念,即着眼于人的方法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升。
二是内容上的衔接。专业教育是以课程的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职业培训是以项目任务的形式传授培训内容,体现出培训活动的灵活性与职业导向性。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主要是课程内容与培训内容的对接与融合,消解形式上的差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便于灵活对接职业培训项目。
三是资源上的衔接。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也是资源共享的过程,并通过共享实现要素水平的提升。师资是开展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核心资源,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与企业师傅在其衔接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强交互性与融合性,共同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缔造者。实训基地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逐渐整合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实训资源,构建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服务的一体化发展。
二、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模式
(一)平台模式:职教集团下的多元主体共生关系
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统一于现代职业教育系统中,两者的衔接发展体现了“育训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特质。专业教育以职业学校为开展主体,职业培训则超越了学校的界限,主体包括行业、企业、培训中心、职业学校等,因此,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具有跨界属性,依赖于多元主体共生模式的构建。
职教集团是以推动产业与职业教育融合发展为主要目标,政府、行业、企业、职业学校、科研院所、学生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跨界组织,主要通过资源整合、利益共谋、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促进教、学、产、研、训一体化发展。职教集团将行业、企业、职业学校以统一的组织形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搭建了沟通对话、资源分配、信息流转平台,形成了多层级的共生利益链条,有效推进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们认为,职教集团是多元主体互维的共生系统,具有共享性、发展性与协同性特征。“‘共生’是不同物种之间为生存需要自发形成的共同生存系统,本属生态学的基本范畴。”[4]在共生系统中,政府的引导力、行业的协调力、企业与职业学校的交互力,共同促进了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
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发展,需要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构建命运共同体,统筹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职业学校开展的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需要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操作流程与用人需求,企业举办的职业培训也需要专业教育的理论支撑与方法能力借鉴。因此,职教集团作为产教融合发展的重要组织,为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提供了发展平台,构建了政策催化、标准接引、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交互融合的平台模式。政府通过选拔产教融合型企业、筹建产教融合基地、大力发展职业培训等政策,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带动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行业协会通过颁发行业标准,将行业发展的需求信息、质量要求与认证指标具象化,成为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共同行动导向;企业与职业学校在职教集团的平台下,由点对点的合作转变为多对多的衔接,畅通了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流动通道,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二)操作模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分段培养与终身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精尖的技术岗位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学历+技能”的方式进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为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学历+技能”即是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坚持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专业素养与职业素养相结合,培养人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充分释放教育属性与职业属性的互促势能,构建服务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衔接模式。
一是在职业教育学制期内,采用分段培养的方式,将专业教育中的理论教学、技能实训与企业主导的职业培训相融合,打破了理论教学与企业实践割裂分离的局面,实行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交替轮换模式,能够更好实现校企之间的要素流动与职业教育理实一体化发展。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企业与职业学校联合培养、分段轮转的典型代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以企业为办学主体,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进行职业理论培训……职业学校能够根据企业的用工需求开设培训课程,并实现每周‘3+2’的企业(培训中心)与职业学校的轮转培育机制。”[5]国家法律的顶层保障、政府部门的有效协同、行业协会的强力支撑、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模式,也从法律、制度与模式上促进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
二是专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业培训(职后教育)衔接发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将学校教育和继续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效沟通与衔接,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的学习与发展,这就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实质。”[6]在终身教育体系框架下,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形成了知识体系衔接、项目模块递进、双师梯队互融、教育载体共用的衔接模式,其内涵在于技术知识体系的逻辑性与连贯性、项目化课程与项目化任务的对接、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互聘互用、以及产教融合培训基地的载体功能,体现了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衔接对要素形式与价值的要求。
三、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加快法治体系建设与制度改革
“政府的驱动力是外部关系变化的主要力量。”[7]政府作为职业教育外部治理主体,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动态协调发展,是其治理能力与价值的重要体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8]随着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外部关系调适、制度变迁中占据更加主导的地位,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舵手与推手,也是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发展的强力保障。
一是加快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行的法治建设。当前,国家已经在政策层面明确了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即具有相同的重要性与战略地位,共同从属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但是,在操作层面构建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长效机制,需要政府出台具体的操作性与保障性法规,促进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首先,政府要落实企业举办、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责任,通过土地、征信、税收等政策激励,并给予相应的法律规约,深化校企合作关系。其次,政府要通过法治建设解冻教育体制对于职业学校人、财、物在资本市场流动中的限制,给予校企双方人员兼职互聘、资本要素互融、实训资源共享的法律保障。最后,政府要明确大力开展职业培训中各主体的法定职责,包括政府监管职责、企业参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职责等,形成“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培训机制。
二是夯实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制度基础。推动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以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为支撑,而政府的职责就在于搭建好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抓牢制度建设的根基。“学分银行”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实行成果认证、积累、转换的重要制度,“1+X”证书制度是学历认证与职业认证相结合的认证制度,这两项制度都是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发展的重要方式。作为牵头组织,政府在保证财政拨款的同时,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章程,明确衔接过程中校企双方的权责利关系,真正打造职业教育跨界高质量发展的桥梁。
(二)行业层面: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体系
职业教育具有职业导向性,是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开发以典型的职业活动为核心,教学内容以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为主体,教学方式强调行动导向,教学环境强调职业世界的真实性[9]。因此,职业教育标准是着眼于国家战略需求、行业企业发展、职业学校的办学基础、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而职业教育各要素质量规范和准则,也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的重要标尺。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需要从顶层建构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框架,引领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同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融合。
标准化建设不仅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还包括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10],以及课程标准、实训条件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如学分银行制度,需要以学习标准为基础,才能在职业学校与认证机构之间、认证机构与行业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和转换桥梁。行指委、地方性行业协会以及其它非政府性行业组织,要从全域视角加快制定行业标准体系,探寻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发展的契合点,促进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形成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的价值导向。
(三)校企合作层面:促进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的流动
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发展离不开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操作层面要求教育要素与生产要素紧密融合、资源共享、有序流动。企业亟待转变发展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的参与度,激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企业所需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能潜质,实现新时代的人才强国战略。职业学校要贴近企业生产过程,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调适办学要素,构建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一体化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校企之间人员的流动与融合是核心问题。职业学校要加快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在搞好理实一体化专业教育同时,积极做大、做强、做活职业培训,同企业师傅进行兼职互聘,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培训内容在知识体系、技术链条与教育形式上的衔接。此外,职业学校与企业要进行实训资源共享,在政府的统领下,依托职教集团的平台优势,打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具有实践教学、职业培训、真实生产等功能,成为专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衔接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