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当代意识形态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内生性逻辑论析

2021-12-29胡雪飞何玉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思潮斗争马克思主义

胡雪飞,何玉芳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意识形态关系到我国的政治底色和社会性质,属于统领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实现“中国之治”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首次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1]这一制度规范为“思潮丛林”的有效规制奠定了坚实制度基础。当前,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标志性特征,要想认清二者的内在关联,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之间的矛盾与张力,确保该制度的有效落实,必须首先对它们各自产生、发展的内生性逻辑进行全面系统地论析。

一、一元主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对社会存在的自觉反应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从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范畴。主流意识形态特指统治阶级的意识观念,是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神经”,服务于此阶级利益格局的维持,并体现出当时社会制度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旗帜和灵魂,并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进程中得到群众的情感和理性认同,逐渐落地生根成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其之所以经得起实践检验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主要体现在它所阐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其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二是能够与实际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着眼于现实境遇的深刻变化,实事求是地武装群众,化解矛盾;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正是它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至于为什么说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只能一元而不能多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2]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统领地位的保证才能维护社会思想体系的有效运转,避免意识形态领域的失序,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保证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不变形、不变色。以史为鉴,苏联亡党亡国的深刻教训充分证明了意识形态根基动摇的强大破坏性和颠覆性。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只有牢牢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确保思想意识领域的合理规制。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巩固”,切实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

二、多样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形成与共生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定阶级和集团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会形成特定的观点或主张,当这种观点或主张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并逐渐形成“权威”,便进阶成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形成有其客观必然性,是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存在于阶级社会中的每一个时期,特别是社会动荡、变革的年代更替更为频繁,可谓是“潮起潮落”。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晴雨表”,从中我们可以管窥到当前社会的群众心理、发展态势、时代主题甚至是历史走向。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3]社会思潮自诞生以来便依附于特定的利益群体,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并非孤立静止、永恒不变,而是在社会发展演变的进程中,不断和其他思潮进行交流碰撞,变化发展。其中,有的契合群众需要,不断成熟辐射,发展壮大;有的却滞后于时代发展,逐渐衰弱消解,退出历史舞台;有些相互借鉴,达成共识,融合共生;有些交锋激烈,矛盾突出,冲突对抗;还有些思潮坚持与时俱进,蜕变转型。总而言之,各种思潮在优胜劣汰的规律之中波澜起伏,多样发展[4]。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的加速期,科技本位、泛娱乐主义、生态主义等思潮一路高歌猛进,各种利益诉求交锋不止;互联网技术拓宽了群众发声渠道,助力民粹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潮脱颖而出,特殊群体大步走进民众视野。中美贸易战的持续深化导致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等思潮瞬间崛起,经济领域的思想斗争愈加激烈。各种思潮表现出不断演变、融合、伪装、完善的态势,左右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选择。

三、矛盾的呈现与协调: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的互动

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思潮同属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地位的差异性根源于其所依附的经济基础不同。因此,这种地位结构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生产力水平质的嬗变和社会心理的时代变迁相互转化、更替。主流意识形态适应且服务于所依附的经济基础,社会思潮的功能则因质而异。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互补充、完善的社会思潮作为同质性思潮起到促进作用;而与之相反的异质性思潮与其观点相悖,相互竞争,在碰撞冲突中争夺话语权,企图重新诠释上层建筑的合理构造,起到阻碍发展作用[4]。但是不管何种思潮,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外化表现,都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多样化的社会思潮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显示出“思想的活跃和个性的张扬”,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丰富完善提供了理论选择的空间和借鉴。因此,一元与多样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伴而行,只是矛盾的焦点呈现在主流意识形态与异质性思潮的分歧对抗。所以既不能过度强调一元主导地位,引起“泛意识形态化”的回潮,也不能过分凸显多样发展的局面,导致“去意识形态化”的崛起。马克思主义居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能够以其深厚的科学理性和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进行引领、整合与规制,于斗争中消解各种异质因素,在尊重社会思潮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各种思潮的有序运转。

四、思潮的引领与规制:以立为主、立破并举的战略举措

新时代,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内外发生的深刻变化,要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合理引领多种思潮的正确走向,保障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现状的动态平衡,必须坚持以立为主、立破结合的基本方针,立信仰、立防线、立规矩,深耕厚植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破解现实中的瓶颈和难题。

(一)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立信仰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保障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心中根深蒂固的“定盘星”,坚持以立为主,首先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得住信仰,方能保得住长久。要注重引导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系统性的学习,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读和思考,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懂弄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新思想,在学、思、践、悟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认识和思考,从而更加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具体要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新时代文化自信三个维度出发,增强理论阐发的权威性和宣传方式的大众化,真正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优越性,引导群众在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基础上坚持“四个自信”,夯实理想信念之基。在教育场域,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地位,构建综合融通的“大思政”格局,让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抢占网络主战场,立防线

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以其快捷性和精准化成为人们眼观世界和表达关切的主要渠道。各种思潮以网络平台为依托,隐藏在社会热点问题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广大网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立为主,抢占互联网这个斗争的最前沿和主阵地可谓是重中之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互联网这个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5]要推动马克思主义走进网络场域,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联动。一方面,要加强网络正面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变革传统文本式的话语体系,构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型话语方式,传播和弘扬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有效融合,让正能量的旋律充斥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以此来滋养人心,引导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网络立法工作,树立法治思维,加大执法力度,扎好法律的笼子,积极探索互联网运行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治网用网的能力和水平。要坚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听取民意,及时回应广大网民的现实关切,增强网络中各种思潮的前瞻性研判,依法保障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

(三)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立规矩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坚持以立为主,就是要不断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划清界限,立住规矩。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各级领导干部按照“一岗双责”的原则要求,对本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依法管理,同时肩负着在此方面的主体责任的制度。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首先要坚持和巩固党的绝对领导这一硬性原则。要深刻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严格遵循党中央的工作部署和所进行的重大分析判断,自觉维护党的权威,坚决守好政治规矩。其次,有责任就要有担当,广大干部要强化自身的职责担当、涵养担当精神,锤炼担当本领,自觉承担起维护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责任和使命,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斗争形势下始终保持先进性和前瞻性。要不断细化责任分工,明确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并通过建立严格规范的考核制度进行依法奖惩,激励和调动广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要熟悉本部门的意识形态工作情况,主动站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不断加强阵地建设,增强阵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要明令禁止各种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工作中马虎、走过场、不作为的干部进行责任追究,加强日常监督和管理工作,构建常态化机制,用制度手段和强制性措施明确工作中的原则规矩。

(四)深耕厚植斗争意识和斗争精神,破难题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保障多样思潮的合理规制必须坚持立破结合,破解各种异质性思潮及其有害因子,破解引领过程中沉疴积弊的老问题和时代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于斗争之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正本清源。一是要深耕斗争意识,厚植斗争精神,引导群众充分认识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严峻性和紧迫性,通过科学的理论诠释让群众了解各种思潮内在的逻辑弊病,提高群众的理性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破解群众政治冷漠的现实难题;二是要锤炼斗争本领,这既是核心也是关键,要着力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群众在当前分工日益细化的社会中不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坚持守正创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破解斗争过程中的“本领恐慌”难题;三是要砥砺斗争勇气,培养群众挺身而出、不怕艰辛的气魄和毅力,要加大对网络上“黑色地带”的介入力度,强化对网络“舆论飞地”的现实监管,鼓励群众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勇于揭露某些思潮伪装的外衣,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同错误思潮进行辩证和驳斥,谨防西方“颜色革命”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侵扰。要做好长期斗争的思想准备,时刻警惕异质性思潮的发展和辐射,破解疏忽懈怠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思潮斗争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