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说文解字》看先秦祭祀文化
2021-12-29王维佳
王维佳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所存文字中的小篆形体,对今人解读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研究解读先秦祭祀文化亦大有价值。本文通过《说文》中从“示”得义之字,了解先秦祭祀文化。
一、何谓祭祀
《说文·示部》:“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段玉裁注:“言天悬象箸明以示人。”[1]“7示”甲骨文为“”,象祖先神主之形。“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1]1“2祀,祭无巳也。”段玉裁注:“统言则祭祀不别也,析言则祭无巳曰祀。”[1]1“4祭无巳”就是祭祀没有停止。
周公制作礼乐,创建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其中即包括祭祀制度。“礼”从“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1]8
祭祀为古之大事,《左传》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古之时,人们不明四时节气之变,每遇天灾皆认为是天上诸神所为,并由此延伸出一套天神地祇之论,凡遇事首先祭祀祈祷,渴望得到神的指示,甲骨文中的卜辞说明了这一点。
二、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行为源于人们趋吉避凶的心理,为谋求生活安全顺遂,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等进行祓禳祝祷的活动。
由《说文》可见祭祀的对象为三类:神、祇、祖,即祭天、祭地、祭人。
(一)神
《说文》:“天神引出万物者也。”[1]10即天上诸神,《诗经》中常用“天”“帝”所代表至高神。
(1)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皇矣》)
(2)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诗经·皇矣》)
(3)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诗经·文王》)
“上帝”即先秦之民认为的天界主宰。
(二)祇
《说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1]10即地神,包涵土地神、社稷神、山岳神、河海神等。“祇”为地神,《说文》中有一“社”,即为地神。“社,地主也。”[1]29此“地主”指掌管土地之神。《孝经》:“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封土以为社。”[2]4857原始社祭多在旷野草木丛生之处,后来的社祭则集五色土之封,如北京的社稷坛即为其遗迹。社祭是源于农业社会对土地的崇拜,除祭祀社神之外,凡属土地之神,如百谷之主的稷神也在社坛进行祭祀。社祭古无定日,自汉代以后定为一年两祭,为每年的二月、八月上旬的戊日举行,社祭时的执事者称社宰、社祝[3]。
(三)祖
《说文》:“祖,始庙也。”[1]1“5祖”字甲骨文作“”,即“且”,象神主之形,引申表示祖先、祖庙,后加“示”旁,成现在的“祖”字。“祖”为祖先,祭祖是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项。
上古民众不仅祭天祭地,且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一方面由于“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另一方面则认为先祖之灵可以保佑子孙,所以对先祖以庄重的祭祀。《诗经》祭祀诗17首,除一首不明祭祀对象外,其中祭祀上帝1首,祭祀山河3首,祭祀祖先13首[4]。
三、祭祀的种类
天神、地祇和祖先是祭祀的三个对象,祭天、祭地和祭人是祭祀的三个大类,先秦之人遇事首先问神,因此产生了诸多祭祀,事不同,祭祀之名亦不同。先秦祭祀系统严密而有组织,仅从《说文·示部》所载来看,祭祀就有多种:
(一)祃祭
《说文》:“祃,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1]28《礼记·王制》:“祃于所征之地。”郑玄注:“祃,师祭也,为兵祷。”[2]1746“为兵祷”即为军队祈祷,军队行至征伐之地,要举行祭祀告祭神明。《诗经·大雅·皇矣》中对祃祭有记载:“是类是祃。”毛亨注:“于内曰类,于野曰祃。”[2]1124对于祃祭的祭祀对象,历代学者有不同的意见[5]45-48:
(1)祭人神。杜子春认为祃为百的假借字,意为祭祀神明以求士气高涨;郑众认为祃是祭祀神明,不是百的假借字;郑玄认为祃祭的对象是造军法者,“其神盖蚩尤,或曰黄帝”,郑玄此说多是受汉代习俗之影响。《汉书·高祖本纪》:“高祖乃立为沛公,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廷。”[6]758郑玄受此影响可能认为祃祭是祭祀黄帝或蚩尤。综上三家所言,皆为祭祀人神。
(2)祭地神。“祃,师行所止,恐有慢其神,下而祀之曰祃。”[1]28许慎认为祭祀的对象为军队驻扎之地的土地神。
(3)祭马祖。“上官幼尊,类祃厥宗。”[7]应劭注:“至所征伐之地,表而祭之谓之祃,祃者,马也。马者兵之首,故祭其先神也。”此说孙诒让在《周礼正义》予以批判[7]224。
(4)祭毕星。武亿认为祃祭即为祭祀毕星,因为毕星主兵,《史记》:“武王上祭于毕,”又曰:“百夫荷干旗以先驱。”《史记索隐》曰:“毕星主兵,以昴毕为旄头,干毕前驱之象,然则肆师所祭盖毕业。”[8]168
对祃祭对象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郑玄的“黄帝或蚩尤说”,又因蚩尤不符合传统儒家观念的思想,故后世只祭黄帝。至唐代,祃祭与祭牙旗(即祭旗,牙旗得名于在旗上饰牙)联系到一起,产生了“祃牙”为题目的文章,如柳宗元的《祃牙文》。
(二)禘祭、祫祭
《说文》:“禘,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有:五岁一禘。”段玉裁注:“禘者,审也。禘祭者,祭之审谛者也。”[1]20祭之审谛者指祭祀之详细,即如段玉裁所言“合群庙之主祭于大祖庙也”[1]20,将所有的祖先合于太庙一起祭祀。“禘有三:有时禘;有殷禘;有大禘。”[1]20时禘,《礼记·祭统》:“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秋祭曰尝,冬祭曰烝。”[2]3485夏祭正是时禘之禘;殷禘,殷者,盛也,指盛大的一场祭祀。《周礼》中的:“三岁一祫,五岁一禘”之禘即是指“殷禘”;大禘,即于郊外祭祀祖先。段玉裁注曰:“《大传》、《小记》皆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皆用正岁之正月郊祭之。”[1]20
“祫,大合祭先祖亲疏远近也。”[1]21段玉裁于“禘”下注曰:“禘与祫皆合群庙之主祭于大祖庙也。”[1]20祫祭和殷禘之祭都是把亲疏远近的先祖合于太庙内举行的祭祀,祫祭三年一次,殷禘祭五年一次。
(三)禂祭
《说文》“:祷牲马祭也。”[1]28是为马壮牲多举行的祭祀。《诗经·吉日》言“:既祃既禂。”杜子春云“:禂,祷也,为马祷无疾,为田祷多获禽牲。”[2]1761禂另有异体字“”,可证此说确实是为马牲而举行的祭祀。
(四)禖祭
《说文》:“禖,祭也。”段玉裁注:“禖,求子祭也。”[1]26
《礼记·月令》中有:“是月也,玄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祠于高禖。”[2]2947高禖即郊禖,“高”通“郊”,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高者,郊之借字。古声高与郊同。”[9]269郊禖即取于郊外祭祀之意。禖本为媒,郑玄注《礼记》“以太牢祠于高禖”言:“变媒为禖,神之也。”[2]166“3神之也”即神话了媒婆之意。“禖”本为求子的祭祀,后引申为掌管生育之神。
(五)禓祭
《说文》:“禓,道上祭也。”[1]《周礼·春官·大祝》:“辨九祭:一曰命祭,二曰衍祭。”郑玄注引郑司农云:“衍祭,羡之道中,如今祭殇,无所主命。”[2]1749清孙诒让正义曰:“盖祭无主之鬼于道上,是谓祭殇,亦谓之禓。殇、禓古通用。”[7]158先秦时期的禓祭礼俗,起源于古代的军社礼仪,是大军出征前迁庙主之后的一个附属仪程,一般在道中举行,祭祀的对象为“无主之殇鬼”,具体由太祝主持,先举行祷祝,使无主之鬼归于所迁之“庙主”,然后再举行“角抵”仪式,以祓除无主之鬼。其目的是借以祓祷求佑,鼓励士气,保证出师顺利[10]。
(六)祰祭
《说文》:“祰,告祭也。”[1]15“告祭”又称报祭,指报答恩德的祭祀,《国语·鲁语上》:“凡禘、郊、祖、宗、报,此五者国之典祀也。”[11]277《诗经·大雅·江汉》:“告于文人。”唐孔颖达疏:“王命召虎云:‘今赐汝以圭柄之玉瓒,……汝当受之以告祭于汝先祖有文德之人。’”[2]1237“告祭”就是天子诸侯为时刻铭记祖宗恩德而举行的祭祀。
四、祭祀的方式及物品
祭祀是国之大事,从《说文·示部》所载来看,祭祀方式及祭祀所用物品亦多有规矩。
主持祭祀的人称为“祝”,《说文》“:祝,祭主赞词者。从示、从人、从口。”段玉裁注:“此以三字会意,谓以人口交神也。”[1]2“3祝”甲骨文作,象一人跪于神主(即“示”)前诚心祷告。“以人口交神”指“祝”与神明进行交流。
祭祀时要奏乐,《周礼·春官·大司乐》言:“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簇,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2]1699可见音乐于祭祀相当重要。关于乐,《说文·示部》中仅有一“祴”字:“祴,宗庙奏祴乐。”段玉裁注:“宗庙中宾醉而出奏《祴夏》。”[1]2《8周礼·春官·笙师》“:以教祴乐。”郑玄注“:祴乐,祴夏之乐。宾醉而出,奏《祴夏》,祴之言戒也。”[2]189《9祴夏》为古乐章《九夏》之一,奏《祴夏》是为了节制醉客归去的行步。《仪礼·乡饮酒礼》言:“宾出奏《陔》。”[2]214《1陔夏》即《诫夏》。
祭祀当然需要上供,《说文·示部》所载为供品的字有“祳”、“”。《说文》:“祳,社肉,盛以蜃,故谓之祳。天子所以亲遗同姓。从示辰声,《春秋传》曰:石尚来归祳。”[1]27祳为天子社祭之时所供的生肉,盛在海蚌里,然后分给同姓诸侯。《说文》:“,祭具也。”段玉裁在“”下注“:《山海经》、《离骚经》皆作糈。”[1]27《玉篇》:“糈,祠神米。”《楚辞·离骚》:“怀椒糈以要之。”洪兴祖注“:糈,祭神米也。”[12]9《5墨子·公孟》“:有余糈。”孙诒让注:“糈,祀神之米。”[13]24糈可见是为上供的精米。
祭祀是有规矩有方法的,《说文》中对祭祀的方式亦有所载:“禋,洁祀也。一曰精意以享为禋。”段玉裁注:“精意以享禋也,洁祀二字已包之。”[1]12禋,即为洁净祭祀,亦包含诚心祭祀。禋金文作“”,“”表示火从烟囱上出,籀文作“”,“”表示烟雾缭绕之形,可见禋与烟火有关,《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禋之言烟,周人尚臭,烟,气之臭闻者,槱積也……三祀皆积柴实牲体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禋,所以报阳也。”[2]1633“禋”即为烧火升烟以祭天,亦可在柴上加玉帛或牲畜之体。
《说文》“:祼,灌祭也。”段玉裁注“:《诗》毛传曰:‘祼,灌鬯也。’”[1]22鬯,即祭祀所用的酒。《书·洛诰》:“王入太室祼。”孔颖达疏:“祼者灌也。王以圭瓒酌鬱鬯之酒以献尸,尸受祭而灌于地,因奠不饮,谓之祼。”[2]461孔颖达疏《左传》“君冠必以祼享之礼行之”曰:“祼,是祭初之礼。”[2]4218可见祼为受祭之人将祭酒灌于地上,是祭祀开始之时的礼仪。
祭祀产生于古人对天地神鬼的敬畏,遇事先问神,正是由于祭祀的存在,上古之人面对自然之不可抗之力才可安心从事生产等活动[14]。《说文》所载之字反映了先秦统治阶级祭祀文化的对象、物品、方式等,由此观之,先秦祭祀有庞大而严密的系统,非后代祭祀所可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