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施教 精准写人
——统编上册教材写人习作教学谈
2021-12-29朱国忠
□朱国忠
统编教材重视写人习作的教学。在上册教材中,写人习作实现了三到六年级全覆盖。可见,其在整个小学阶段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上册教材中的写人习作应该怎样教,自然成为一线语文教师的重要课题。
一、写人习作的教学导向
(一)广泛“爱”人
就小学习作教学而言,爱是写人习作的主旋律。三年级上册的《猜猜他是谁》体现了一种“爱”的关注;四年级上册的《小小“动物园”》展现了一种“爱”的关联;五年级上册的《“漫画”老师》体现了一种“爱”的聚焦;六年级上册的《有你,真好》呈现了一种“爱”的感怀。由此,可以看到单元习作中隐含着一条主线,那就是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学生要有一颗爱心,有对“爱”的敏感性,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爱心去解读身边的人,随时捕捉那些爱的瞬间。写人写得不细致,很多时候不是缺乏技巧,而是缺少对爱的关注。
(二)长期“察”人
(三)情意“感”人
意在笔先。习作前的情感积蓄非常重要。要写好写人习作,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指导是不够的。学生在动笔之前,要有一定的感想、体会。没有相关的感想与体会,就写不出人物的神,传达不出心中的情。同时,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写作动机,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如某教师在执教习作课《猜猜他是谁》的时候,用“看谁猜得快”“看谁猜得准”“看谁说得好”“看谁写得像”这四个接力型的闯关活动,强化学生写作的动机,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四)阅读“学”人
在写人习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组不同对象、不同视角、不同写法的例文,引导学生展开互文阅读,开阔视野。如某教师在执教《有你,真好》一课时提供了“多焦距例文”:既有单元课文片段,又有名篇特写镜头;既有教师下水文,又有学生习作。这样多样化的例文呈现不同文本结构与写法,让学生在找相同中掌握写好人物的规律,在找不同中发现个性化的处理方式,从而学到他人的写人妙招,缩短自我探索的周期。可以说,写人的过程也是“学人”的过程。
二、写人习作的细化策略
(一)三年级上册:抓住典型,捕捉细节
1.筛选素材
阅读同伴的作文《猜猜他是谁》后,学生猜不出所写之人,很有可能是因为习作描写的人物外貌或所选的事例不够典型,区分度不高。对此,学生可以先列出关于描写对象的材料清单,然后采用排除的方式来精选素材。若多数同学看了素材后猜不出写的是谁,则将其删除或替换;若能够猜出是谁,则予以保留。
教师可以描写一位体育老师为例,出示材料清单中的四个事例:(1)板着脸,表情极为严肃,让人望而生畏。(2)大嗓门,隔了老远都能听到他的声音。(3)上课很认真,从不马虎。(4)每天工作投入,运动量大,至少要喝八斤水。这四个事例中,前三个区分度都不高,别的学科的老师可能也具备类似的特征,所以予以排除。唯有第四个事例,区分度最高,能体现体育老师的特点,建议选用,甚至文章的题目就可以定为《八斤水》。由此,学生明白了选材的方法。
2.凸显标识
She thinks she is a whale(鲸).But she is a shark(鲨鱼).She is very elegant(优雅的).
有的描写对象拥有一些特别之处,和别人有明显的区分。比如,班上有一个男生,到了夏天,出门时总喜欢戴一顶自带风扇的彩色伞帽,特别引人注目。这就成为他的一个重要标识。再如,有的人有口头禅,而且知晓度还特别高,甚至口头禅就成为其别名。描写对方的口头禅,区分度就会上升。另外,有的人可能有一些明显的习惯性动作,如因为自身有洁癖,所以会拿着铅笔去洗手间,用铅笔去拨水龙头的手柄。有这种习惯的人极少,因而成为他的第一标识。习作教学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外表、语言、动作等方面着手,寻找描写对象独特的标识来进行写作。
3.转换视角
找到了个人的特点后,如果用常规的方式来写人,文章也很难有所突破。因此,要打开思维,换种视角,使普通的素材获得陌生化的效果。
教师可以出示《我的爸爸》写作提纲,该提纲罗列了爸爸的几大优点:孝顺、勤学、勤劳、友善、节约。该提纲中规中矩,很难写出新意。如果借用饭店的星级评价标准来夸赞爸爸,根据爸爸的优点,把他评为“孝顺之星”“勤学之星”“勤劳之星”“友善之星”“节约之星”,称其为“五星级爸爸”,就会使读者对其印象深刻。习作时,学生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增加文章的可读性。
(二)四年级上册:聚焦特点,加强联想
1.绘本引路
以人物为主题的优秀绘本往往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些绘本中隐藏了让画面说话、让写法现身的奥秘。在习作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入相关绘本,引导学生去发现绘本独特的表现手法,就可以帮助他们直观地掌握写好人物、加深印象的有效方法。比如,习作课上,让学生人手一本《我爸爸》,用绘本引路,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助力教学的开展。
2.比照关联
构思《小小“动物园”》时,什么人和什么动物更具相似性,不是一眼就能看出的。要找准这种匹配关系,可以设置连线题,让学生想一想哪一个人像梅花鹿那样走路轻盈,哪一个人像兔子那样警惕性高,诸如此类,通过反复比照,实现精准搭配。
比如,某教师在执教《小小“动物园”》这一课的时候,采取了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恰当联想,首次练写,先写后教;第二步,学会关联,二次练写,深度指导。如此,凸显人与动物的关联,推动习作质量阶梯式提升。
3.分解形象
一个人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可能是多方面的。对人物形象分解得越细致,就越能够有新的发现。因此,执教《小小“动物园”》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材、饮食、作息、性格、特长等多个方面对人物进行比照分析,寻找与其最为相似的动物形象。如,身材高大像长颈鹿,吃东西慢吞吞像熊猫,跳着走路像袋鼠,睡得晚像夜猫子。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相关的素材进行选择,尽力选择印象最深的方面,抓住对应的动物形象展开描写,这样就能写出一个人最突出的特点了。
(三)五年级上册:以“画”助“话”,凸显趣味
1.师生趣聊
聊天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漫画”老师》一课中,教师可以营造轻松的聊天氛围,和学生聊聊自己的老师。如果以夸张的手法,把老师的一些有趣的特点加以放大,就成为具有漫画色彩的写人素材了。班级内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聊聊老师的活动,每组的人数最好控制在5人左右,用非正式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漫话”。
2.学科融合
既然要“漫画”老师,写作程序自然是先漫画,再漫话,先画后写。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师可以和美术教师联合执教——语文教师描述相关老师的外表,美术教师提取最重要的特征加以放大。在此基础上,由美术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教师画漫画。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更有画面感,老师的特征也会更鲜明。
3.漫画助写
教师可鼓励学生手持漫画故事板,每天为老师画漫画,记录有趣的瞬间。这样的记录可以持续一周甚至更长时间。学生搜集到足够多的漫画与漫话的素材之后,通过集体审议的方式,挑选出最经典、最有趣的素材,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描述老师。
在执教《“漫画”老师》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漫画助写”的教学策略,找出“漫画”与“漫话”之间的相似性,发现“漫画”老师的秘诀:选取典型以区分,以“漫画”导“漫话”;放大特点以添趣,以“漫画”助“漫话”。教学时如果将上述策略融合起来使用,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六年级上册:调动情绪,深情诉说
1.直面夸赞
习作《有你,真好》的题目给人一种面对面诉说的真实感。要想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播放视频,展示照片,激活学生的记忆,甚至可以说出一些小秘密,点燃学生的情绪。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夸赞,可以在课堂里模拟,也可以在课后真实地表达。有了这样的铺垫,学生自然有了下笔倾诉的欲望。
2.模拟情境
“有你,真好!”在哪些情境下会自然而然地说出这句话呢?可能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及时出现,雪中送炭,“有你,真好”;可能是手忙脚乱的时候,“你”关怀备至,考虑周到,“有你,真好”;还可能是在情绪低落的时候,“你”说学逗唱,拉“我”进入阳光地带,“有你,真好”……课堂上,可以根据上述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表演情景剧。在入境模拟中,学生聚焦细节,深化情感,获得丰富、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
3.借物抒情
要写好一个人物,可以集中力量写好和人物密切相关的一个物品,让情感的抒发变得更加含蓄,耐人寻味。还可以借助环境描写,使其为主题服务,渲染或衬托故事发生时的气氛,强调故事发生时人物的情绪。课上,教师可以引入肖复兴的《花荫凉儿》。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花荫凉儿,首尾呼应,借此抒发对高老师的感激之情。在作者心中,有高老师真好,他就像是夏天里的花荫凉儿,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表达有所依托,情意绵长而富有诗意,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借物抒情的魅力。
总之,教学写人习作,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支架,为学生的习作导航,给他们自主构思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捕捉细节,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材料来完成习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