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看到学生的“语文产品”
2021-12-29吴民益
□吴民益
在工厂的车间里,经常能看到一个个工业产品新鲜出炉。在语文课堂上,也理应看到一个个“语文产品”产生。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记。这种教学模式下形成的课堂笔记不能算是学生生产出来的“语文产品”。“语文产品”应该是学生独立思维或者合作探究的产物。当然,其诞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笔者认为,它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课堂上,我们应该摒弃虚假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内心真实的疑问。如学习《落花生》一课时,忽然一名学生站起来,大声地问教师:“老师,作者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说父亲回家吃花生是很难得的?”这名学生读书很认真,能一边读一边想,勇敢地提出自己的疑问,而且提的问题比较有价值。
一个有新意的想法。学生学习语文,不能只接受课文的见解或者教师的思想,而应在分析思考后产生自己的想法。如学完《孔子游春》中“孔子论水”的内容后,一位学生举手说:“我觉得水不是真君子,因为它发起怒来会冲毁家园,给人们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位学生反驳:“我觉得水是真君子。水之所以有这些暴行,说到底是因为人类乱砍滥伐,向水中排放废水,还乱扔垃圾,所以水才给人类一点颜色看看。”这时,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发大水是自然现象,和保护不保护环境没有多大关系。过去工业水平低,照样发大水。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学习它们的优点。”虽然以上言论有失偏颇,但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一段有感情的朗读。在阅读课堂上,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为此,教师要适时地提供帮助。比如,教学《示儿》,教师先出示《清明上河图》,让学生知道北宋的繁荣,然后播放一段描述古战场人喧马嘶的音乐,让学生想象金兵入侵的情景,接着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感受人民盼望南宋军队来解救的心情。此时,南宋统治者在干什么呢?教师随即出示《题临安邸》。如此,学生的情感逐渐升华,他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和作者融为一体,此时的朗读震撼人心。
一次较完整的练笔。读写结合是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写来展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写来迁移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方法。如教完《灯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给郝副营长写一段颁奖词。
此外,一个工整美观的硬笔字、一张清晰的思维导图等,都是学生的“语文产品”。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生产出好的“语文产品”,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以听说读写为主要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堂上,要明确活动的要求,教授实践的方法,给足活动的时间,进行成果的展示和评价。这样,学习的过程就是“语文产品”生产的过程。
综上,语文课堂理应看到学生的“语文产品”。只有看到“语文产品”的课堂,才是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