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逻辑理路
2021-12-29尹清龙
尹清龙,华 瑶
(重庆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内蕴重要价值,要在深刻把握其生成逻辑的基础上,探寻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行动逻辑,从而更加坚定“中国之制”“中国之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生成的内在逻辑。
(一)制度自信根植于制度历史的传承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是对科学的坚持和坚守,也是对真理的探寻。马克思认为:“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前中国的基本国情,任何方针、政策都不能偏离这一实际情况。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坚持已有的科学理论过程中,紧紧围绕中国的具体情况展开谋划,是科学的、正确的,充分彰显了自信的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植于历史文化传统中。制度作为生产实践活动的产物,必然受到一定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和精神意识等的影响。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一定的制度必然反映一定的历史传承和价值取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以历史文化传统为依托,深深打上了传统的烙印。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一统”、天下大同、平等等思想意识,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举制、行省制、监察制等,已经深刻浸润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巡视制度等皆有体现。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下建构的社会主义制度,代表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呼声,能够实现构成自信的最大范围的认同。
(二)制度自信厚植于制度内在的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和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护人民民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同当代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显著的区别在于国家权力属于少数人还是大多数人。在政治制度层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各级政权组织形式,人民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代替自己行使权力,深刻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在经济层面,“三大改造”后建立起的公有制,实质上体现了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民的主体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得以体现。在文化、社会和生态层面,文化创作坚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贴近人民,创造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都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生态保护中的“河长制”、红线制度、补偿制度等也是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到发展,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而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巨变中凝聚起强大发展力量。与以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党派纷争、利益集团争利,导致了大多数普通民众的根本利益遭到漠视,无法得到根本保障。对比之下,进一步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彰显了其内在的人民性。
(三)制度自信扎根于制度实践的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适不适合中国,中国人民最有切身体会、最有发言权。习近平强调:“我们讲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强大物质力量。”[5]93从制度释放的生产力发展角度看,改革开放后我国GDP保持了每年近10%的增长速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高铁、共享单车、网购、移动支付成为新的“四大发明”,极大便利了人民的生活。从稳定的环境角度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等,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内部环境,免除了发展的后顾之忧,使其动力充沛。从制度的效率角度看,中国制度能够使国家迅速凝聚力量解决关键问题。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中国政府虽是“闭卷”考试,但由于存在制度优势,能果断采取必要措施,投入大量物力、人力、财力抗击疫情,使疫情迅速得以控制。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自信的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价值逻辑
马克思主义否认永恒道德,认为道德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同样,制度自信作为一种观念、态度,不可能以价值中立的形象出现,它折射着特定的价值理念、导向和旨归。
(一)制度自信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定盘星”
方向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中国共产党围绕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这条主线,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选择受到文化、理论与制度的规约。”[6]制度自信作为对制度价值的认同,是坚持走中国道路的“定盘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制度模式,为世界上既想谋求现代化又想保持独立的国家提供了崭新模式。坚持制度自信,有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制度中理应坚持的,变革应该变革的,使制度继续彰显“中国特色”。对制度的自信,必然反映到对道路的坚持和发展上。它有助于我们继续坚定走中国道路,使中国道路继续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当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制度对道路的规约作用,在体察制度优势的基础上,明确道路的正确性、先进性。
(二)制度自信是抵御西方和平演变的“压舱石”
一个政党领导一个民族、国家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必不可少需要稳定的内外部环境。资本主义制度作为旧的社会形态,为了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势必利用其手中强大的经济手段、舆论工具、军事手腕对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封锁、围堵,迫使其在外压之下完成“制度转向”。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的第一天起,便遭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遏制。改革开放后,在中国主动开放的过程中,西方敌对势力凭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制造事端,试图达成其分化和“西化”的目的。坚定的制度自信,表现在对人民群众民主权利的保护,体现在对人民群众自由意志的尊重,展现在对人民群众人权的保证。坚定的制度自信,也显示出广大人民群众开放并包的心态,一方面认可当前制度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尊重其他国家选择自己制度的权利。在制度自信这块重要“压舱石”下,全国上下面对西方的“和平演变”方能做到“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三)制度自信是增强国家认同感的“助推器”
制度作为国家的重要构成要素,制度自信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向更高的层次扩散,助推人民增强国家认同感。一个国家、民族、政党是否有力量,关键在于其个体是否对共同体有所认同。“民心”是中国政权合法性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民心向背问题。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民心所向。制度自信既是对当前制度所持有的积极态度和心理认同,也是对当前制度存在的不定型、不成熟之处的确定,但始终保持对制度向好发展的信念。当今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发展中日益体现的制度优越性越来越使民心相向,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自豪感、认同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行动逻辑
制度自信既源于实践,又对实践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基于此,新时代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制度自信。
(一)以改善民生、保障民权为基础提升制度自信
民生民权问题事关国家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实则内蕴完善民生、保障民权的目标。改革开放40余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权利得到基本保障。马克思强调:“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7]这表明,对人民利益的保护、对民生的改善、对民权的保障是提升制度自信的关键。改善民生、保障民权是提升制度自信的一体两面,改善民生离不开保障民权,保障民权助推民生改善。要抓好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及公共安全等问题,实现人民群众有所居、有所学、有所就、有所养、有所得。各级党和政府要坚持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动体制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二)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提升制度自信
习近平指出:“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5]106这一表述深刻揭示了制度自信与改革的辩证关系,表明了改革对制度自信的促进作用。为适应新时代、新变化,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中国制度的“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任何时候,进行任何改革都不能逾越这一“底线”。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破立并举。要坚决破除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要让制度为人民“代言”,为生产力发展护航。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强化其地位和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广泛的自由和权利;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落实“放管服”,增强社会主体活力,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效推进制度改革。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助力中国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以全面深化改革凸显制度的正效应,让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国家富强以及自身幸福指数提升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三)以借鉴有益成果为抓手提升制度自信
习近平指出:“制度自信不是自视清高、自我满足,更不是裹足不前、故步自封。”[8]在新的历史关口,主动借鉴古今中外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制度自信的有效抓手。借鉴有益成果,不是历史虚无主义下的“照单全收”“全盘西化”,而是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原则。一方面,要以文化自信作为借鉴的精神保证。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最深远持久的力量,是制度自信的文化底气。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我们进行制度对比、借鉴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保证。另一方面,要以价值统一作为借鉴的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吸收国外有益成果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制度时,要立意高远,坚决避免照搬照抄,防止其带来的同化与异化风险。唯有如此,才能在古今中外的借鉴中站稳立场,完善制度体系,提升制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