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高本市农业土地产出率的研究

2021-12-29王东荣

上海农村经济 2021年8期
关键词:土地农产品上海

■ 王东荣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又把“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目标选项。农业土地产出率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农业总产值计算,另一种是以农业增加值计算。国际上农业土地产出率比较通用的方法是以农业增加值计算,即地区农业增加值÷土地面积=单位面积土地产类。本文研究农业土地产出率的研究是以农业增加值计算。

一、本市农业用地产出效益现状及情况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上海的农业土地产出率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在农村土地整治和发展都市高效农业等方面为全国提供了不少经验,土地产出率总体水平稍领先全国水平。

(一)农业用地亩均产出有了较大提高

1978年,上海农业用地亩均增加值为203元,到2019年农业用地亩均增加值增长到3944元,40年来增长了18倍。

(二)农业土地利用率处于较高水平

第3次农村普查资料显示,上海目前的耕地面积为286万亩。2019年,种植水稻等粮食播种面积为176.1万亩,占44.4%;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220.4万亩,占55.6%。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为396.5万亩。全年农业用地复种指数为1.39次,其中蔬菜等经济作物的复种指数更高。上海农业土地利用率在全国处于较高水平。

(三)农地产出水平稍领先于全国

据京津沪渝4个直辖市发布的统计公报和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提供的耕地面积资料测算,2017年北京的农业用地增加值为2871元/亩,天津为3328元/亩,上海为3873元/亩,重庆为3747元/亩(其中北京和重庆由于山区土地面积的计算方法上有差异,不同的统计资料呈现数据有所不同)。上海农业土地产出率总体水平稍领先于全国。

(四)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农地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近年来,上海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发展,目前共有农业经营组织55.89万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10233个,规模经营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0%以上;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郊区农地中可灌溉农地23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其中滴灌面积11万亩,占3.9%;设施农业继续扩大,全市温室面积近1万亩,大棚近20万亩。涌现了一批农业技术先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产出效益比较高,引领上海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单位。

(五)涌现了一批提高农业土地产出效益的典型

如松江区依托家庭农场,推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家庭农场实施土地经营规模后,农地经营主体减少,农户经营土地面积增加,从原来每个分散农户耕种3-4亩土地,提高到户均经营面积152亩,使农村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农户经营收入从原来的几千元,提高至家庭农场户均收入13.8万元。近年来,松江区通过从“卖稻谷”到“卖大米”和“卖大米+”转变,延长了产业链;通过种粮食家庭农场建立标准化养猪场,实行种养结合,拓展了产业链,提高了农地的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效益。据统计,2018年,松江区粮食家庭农场、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机农(农机服务和种粮)一体家庭农场、三位一体(种水稻、大米加工销售、旅游)家庭农场的年均净收入分别为13万元、25万元、58万元、85万元。金山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取得新成效。在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功能完备的农村产业集聚区,形成优质稻米、绿色蔬菜、特色瓜果、特种养殖四大精品农业产业区。百里花园形成了四片大型花海和花卉研发、种植、观赏、交易全产业链配套发展;以“吕巷万亩水果公园”为核心的“百里果园”建设,形成了以“一葡(葡萄)、二桃(蟠桃、黄桃)、三莓(草莓、蓝莓、树莓)、四瓜(小皇冠西瓜、珠丰甜瓜、多利升西瓜、亭林雪瓜)为代表的精品瓜果发展之路;百里菜园共创建42家蔬菜标准园,在廊下镇建造了日产牛肝菌5吨,年产杏鲍菇、真姬菇7000吨、草菇3000吨,日产蟹味菇2.4吨、蘑菇3吨的三个现代化食用菌生产工厂,全年食用菌产出1.2亿元,土地亩均产出35万元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快速发展,2018年农业旅游达600万人次,收入达到1.36亿元。

二、本市农业用地产出效益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一)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大

20世纪以来,全球农业大致有三种发展模式:一类是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具有人少、地多,资源极为丰富,劳动力相对短缺的特点。他们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以现代物质资本要素替代劳动,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走了一条“大农场”式的大规模农业经营之路。2006年,美国的土地产出率仅为459.1元∕亩,但劳动生产率却达到546820.4元∕人,居世界之首。另一类是像韩国、日本等东亚地区国家,由于土地资源相对稀缺,一般都走了一条规模较小家庭经营之路。他们依靠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和经营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这种农业模式的特点是利用资本、技术等现代物质要素替代土地和水等资源,不断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如韩国2006年的劳动生产率为109593.4元∕人,而土地产出率高达8085.8元∕亩。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为183145.9元∕人,而土地产出率高达到7897.1元∕亩,土地产出率居世界前列。另一种是介于这两种模式之间的西欧模式,以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土地、劳动力适中,资源秉赋较好,大多采用家庭经营,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目标,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如法国2006年土地产出率为1237.3元∕亩,但劳动生产率高达367017.0元∕人。此外,荷兰农业现代化水平相当高,2006年土地产出率达到7081.9元∕亩,仅次于韩国、日本,劳动生产率也高达413107.8元∕人,仅次于美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农业的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都有比较大的差距:2019年上海亩均土地产率为3943.71元/亩,劳动生产率为35027.95元/人。从2006年到2019年,经过了13年,我们的土地产出率还不到韩国、日本、荷兰的50%,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韩国的35.97%。

(二)影响本市农地产出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1.农业产业结构过于传统单一。上海处于江南地区,属于鱼米之乡,历史上以种植水稻为主,一直延续到现在。上海农业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本市农业增加值为112.79亿元,其中种植业增加值为62.22亿元,占55.2%,种植业中粮食种植面积达到176.1万亩,占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的44.4%,土地产率低于35%。附加值比较高的经济作物和果蔬园艺产品发展较慢,2019年占用农地不到6%的渔业产出20.02元,占18.1%;占用农地不到0.4的牧业产出17.75亿元,占15.7%;农林牧渔服务业6.43亿元,占 5.5%。

2.缺少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业产品。上海的水稻以优质的粳米为主,2019年亩产1132斤,单产在全国种植粳米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但还是缺乏像解放初期松江的“老来青”那样,能够被22个省市、世界15个国家引种,品种与品质基本上与周边的江浙地区处于同一水平。经济作物中,果蔬产品除近年来自己培育的“上海蜜梨”“锦秀黄桃”表现比较好外,缺乏能领先全国,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品种。花卉园艺品种还处在引进消化吸收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3.农业功能缺乏深度开发。早在1992年联合国就提出发展多功能农业,即农业除了提供农副产品的功能外,还有传承历史文化、调节自然生态、实现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发展、保持政治稳定等多种功能。上海已经进入后工业化和城市化时代,市民对农业的要求,不仅要满足吃饱,而且要满足吃好、吃鲜、吃精、吃安全、吃健康;不仅要满足养胃,而且要满足养心、养肺、养脑、养生、养老;农业可以发展成为融生产、生态、文化、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功能产业。

这几年,上海在发展多功能农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功能还缺乏深度开发,影响了农业土地产出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一是拓展产业链长度不够。整个产业基本上还处于产出率低端的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等直接生产领域,向农业生产科研、农资供应等前期产业和以及农业生产的后续加工、储存、运输、销售部门延伸不够,向农业衍生出来的创意农业、生态、文化、旅游方向拓展缓慢,实现价值链增值不快。二是增加产业链宽度不快。提高产前、产中、产后每段产业链,以及每段产业链次链的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各个产业环节和产品功能上挖掘扩展不够。三是扩大产业链的厚度不足。在扩大产业链规模,使农业生产资源由低效行业向高效行业配置,由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转移,提升产业链整体价值,获取终端农产品的品牌溢价方面缺乏有力措施。

4.农地流转成本不断提高。近几年来,上海郊区的农业土地流转价格一直呈上涨的趋势。据上海农业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9年上海郊区的农业土地流转的平均价格已经达到1217元/亩,以每亩单季水稻产出1132斤,每斤稻谷收购价1.35元计算,总收入大约在1528元/亩左右,土地成本已占总收入的80%左右,加上农机服务、肥料、农药和用工等其它投入品,总计成本与总收入基本持平。农业经营者获得的利润基本上是依靠各级政府的补贴。这么高的农业经营成本,也迫切需要提高农业土地的产出效益来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益。农业土地流转价格较高的原因:一是由于近几年来建设用地的出让价格居高不下,带动了农业土地流转价格的上升;二是农民与土地有着极大的依存关系,尽管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上海郊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已经向二、三产业转移,农业收入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在减少,但是在农民心目中,土地仍然是自己最重要的生存资料,他们认为一亩土地一年给1217元流转费,还不到退休人员一个月的工资,要求上涨的愿望仍旧十分强烈。

(三)提高本市农业用地产出效益的难点和瓶颈

1.农业用地大幅度减少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困难。上海土地寸土寸金。改革开放以来,随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上海农村的农用土地已经从1978年的540多万亩下降到目前的286万亩,减少了48%,上海农业土地越来越稀缺珍贵。而且上海新增农业土地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少,历史上曾经通过滩涂围垦、农地整治等办法增加农用土地的途径,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湿地保护的要求,新增农业用地的潜力已经基本挖尽。

2.养殖业的大幅度减少也影响了农地产出效益。相比种植业,养殖业土地产出要远远高于种植业。在国际上,一般把养殖业的比重超过60%以上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上海由于环境保护的要求,拆除一大批养猪场、养鸡场,退养还耕了一批精养鱼塘,养殖业的大幅度的调减,产出比重已经退到34%以下。在休闲农业等新兴产业没有充分发展替代的情况下,养殖业的大幅度的调减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上海农业的土地产出率的提高。

3.农业产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制约了农业土地产出率的提升。农业土地产出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的附加值。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深加工的增值率达到1∶5左右。由于本市农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分工和统一的标准体系、加工体系。粮食、蔬菜、瓜果等,主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特别是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以鲜食为主,难以形成后续加工,直接影响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农业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商品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效益低,难以实现资本、技术、知识、人才、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转移。

4.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根据中央要求,要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农业要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要与乡村旅游业、农耕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康养产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从而实现农业单位面积的效益最大化。本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各级政府为支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花钱也不少,但是由于缺少稳定、有效的制度建设,近年来,一些部门借上级各种整治的要求,绝对化、一刀切,使上海农村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设施,建了拆、拆了再建,来回折腾,挫伤了投资者、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与浙江等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5.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制约了科技水平的提高。上海农业科技贡献率虽然已经达到70%左右,但是农业科技的覆盖面和利用深度还远远不够,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还不相适应。在农业基因技术、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等方面,还没有重大突破和应用推广。农业科技投入不够,并且尚未形成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农业科技引进、消化、吸收、推广转化成功率比较低;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滞后,影响了上海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家科技促进法提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目前上海农业科技的推广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政府官办的农业科研单位、基层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而面广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科技人员缺乏,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

三、提高上海农地产出效益的若干思考

(一)转变观念,把提高农地产出率作为重要战略目标

要确立高质量发展的观念,把提高农地产出率,作为新时代上海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目标,实行以下“四个转变”:

1.从低效型农业向高效型农业转变。上海都市农业要依托特大都市科技和市场的两大优势,进一步优化调整粮经结构,实施“稳粮扩经”战略;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低效、传统的农产品,大力发展上海市场和市民需要的特色农产品、时令的鲜活农产品,特别要提高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市场覆盖率。通过大力培育区域性品牌、龙头企业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上海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培育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效农业,如种源农业、设施农业、智能农业、立体农业等;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使上海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集聚高地。

2.从单一型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长期以来,上海农业承担着城市“菜篮子、米袋子”的功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的发展,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社会功能、生态功能、文旅功能等将进一步得到发掘和释放。按照中央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要求,上海农业不仅要种粮食、种蔬菜、种果树、种园艺、种食用菌,而且还要种生态、种风景、种旅游,使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进一步融合。要统筹规划,在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田园综合体时,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把江南水乡、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3.从大宗化农业向源头性农业转变。上海土地资源有限,不可能像东北地区和中西部那样发展大宗化、规模化的一般性农产品,而是要在保障城市供给的前提下,研究发展为全国农业服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源头性农业。要充分利用上海科创中心的建设,集聚国内外科技力量,创建上海国际现代种源农业产业园,使之成为现代种业的制高点;同时要集聚全市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形成种源农业的产业链;进一步扶持做大现有种业企业,提高种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

4.从分散型农业向集约型农业转变。上海土地流转率已达到90%以上,但总体来讲,产业集聚度还不够,要在现有“三区”划定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禀赋,提高产业的集聚度,形成规模经营的新业态。

(二)明确目标,把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作为主攻方向

上海农业要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需要坚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目标定位。发展都市农业是国内外大都市郊区发展现代农业的通行做法。2012年4月,农业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第一次以都市现代农业为主题研究大中城市的现代农业发展定位问题。会议充分肯定了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经验,提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全面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有利于保障大中城市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人居环境,有利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今后上海的农业的功能要从单一满足市民物质生活需要,转变为满足市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需求服务。围绕“三大农业”做好文章。

1.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一是农业发展水平必须要高。都市农业能直接接受大都市的辐射,可以充分利用大都市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和通讯信息优势来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依托大都市的现代二、三产业发展优势,吸纳先进的物质装备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科研力量比较集中的优势,加快现代农业科技在郊区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可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优势和农产品对市场的敏感度,快捷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并引领国内其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二是农业发展的质量必须要优。大都市郊区的农业由于土地资源紧缺,都面临着国内其他地区能够生产,通过大流通能够满足城市供应的一般农产品的竞争。因此,一般都以生产直接为城市服务的鲜活时令农产品为主,以生产高品质的品牌农业为主。三是土地的产出效益必须要高。大都市郊区的土地,级差地租高,农业的经营成本也比较高。因此,世界大都市农业,一般都采用高投入高产出办法发展现代农业,如日本东京都的农业,平均每亩的投入要高于其他地区1.79倍,但产出的效益也要高于其他地区1.87倍。日本都市农业占全国2%的农地,提供了占全国8%的农业总产值。

2.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世界大都市农业在发展中,一般都考虑到农业的生态功能和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把农业发展融入城市发展,并作为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充当城市的绿色屏障。二是绿化、美化环境,把农业作为城市之“肺”的功能。像日本东京都等,在城市中还保留了水稻种植,把水稻田作为人工湿地,发挥城市之“肾”的功能。对营造城市清新、宁静的生活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和生存环境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为城市提供绿色安全健康的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城市提供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农产品。并逐步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向有机农业方向发展。

3.发展休闲景观农业。这几年来,大都市农业的休闲景观功能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发展景观农业已经成为都市农业的一种趋势。目前上海在这方面还是一个短板,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尽快补好短板。

一是把景观农业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农业、农村与城市一体、相互融合地全面规划。国务院在批准2017—2035年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时明确,上海要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促进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二是农业和农村规划要相互融合。推进乡村振兴,在进行村庄改造规划时,不仅要重视村庄和周边环境的景观化,而且还要重视农业自身的景观化改造。目前上海的农村,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少系统的景观规划,大多数乡村的改造和建设未进行系统的民居、绿地等规划设计,导致乡村建设的随意性较大,景观内涵和功能定位有的比较混乱,有的比较单调,缺少观赏性和可深入性。农业景观资源没有很好地挖掘和利用,包括农田、林地、果园等在内的不少农业景观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各种农作物之间缺少合理搭配,层次混杂,季相不够鲜明,景观效果差,大大降低了农业生产附加值。三加强景观农业规划。这是上海农业“种风景、种生态、种旅游”一项基础性工作。这里有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即需要规划一部分农业生态景观园区。世界上一些大城市的农业,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一些世界级城市,在农业发展中都规划设计了一大批如农业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园、高科技农业园区等集中展示现代农业生态景观的园区,供城市居民观光、体验、休闲、旅游。四是农地种养业布局的景观化改造。今后农民在种庄稼和发展养殖业时,不仅要考虑农产品市场需求,而且还要考虑人们旅游时对生态和农业景观的需求,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重要论述,用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

(三)勇于创新,全方位多维度探索提高地产出率的新途径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涉及上海整个农业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扩大经济作物的关系。要提高农地产出率,按照供求关系决定种植的原则,应该是哪一种农产品赚钱,就种植最赚钱的农产品。但粮食安全中央有“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上海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确保在“三稳定”基础上“稳粮扩经”,慎重处理好种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关系。2019年上海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重为百分之44.4∶55.6,结构日益趋向合理。但是从种植面积上看,经济作物的面积总并没有增加多少,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生态建设要求,调减夏粮的播种面积。因此,上海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从种植面积来讲,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余地不大,今后关键还是在优化上下功夫,在提升经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上下功夫。二是处理好稳定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关系。要提高农业用地产出效益,适度发展养殖业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正确认识养殖业发展,这不仅涉及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而且还涉及到对养殖业整个产业发展的前景。目前,上海对发展养殖业有误区,主要集中在对畜禽粪便的处理上,实际上以目前的科技水平,畜禽的粪便处理是完全可以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场给予解决。在发达国家中,目前即使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的欧洲、日本等,同样保留着养殖业,而且养殖业的比重超过种植业。他们认为如果没有养殖业,种植业就要增加化肥的投入量,会造成更多的农业面污染,比发展养殖业造成的污染还要大。因此,国际上一些大都市,都在积极发展循环农业,追求发展有机农业,他们根据农地对养殖业承载率来确定养殖业发展的规模。本市松江区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建立了配套的标准化养殖场,发展种养结合型家庭农场,从而形成了上海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新模式,取得了十分成功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三是处理好生态和景观的关系。为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从本世纪初开始,上海由政府提供补贴,在郊区农村种植了一大批经济林和生态公益林。第三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16年,在农业土地中,上海郊区现有经营性林地(简称经济林)70.95万亩,除一部分园林园艺作物、果树、苗木有较好收入外,其余经济效益都很差;生态公益林种植,仅崇明生态岛面积约23.9万亩,公益林除政府每年给发放1350元/亩(崇明)土地流转费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收益。郊区的大面积造林,对本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大部分林地是在本世纪初开始搞的,对生态林怎么种没有经验,种植的树种质量较差;二是色彩单调,缺乏彩色树种,观赏性差;三是缺乏规划设计,景观性差,无法成为郊区农业旅游或乡村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并起到引领作用,需要进行完善改造。农用地造林应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顾,生态和景观兼融,只有这样才能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2.拓展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链,是提高农业土地产出效益潜力最大的有效途径,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一要大力发展种源农业。201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种子市值合计840.26亿元。根据业内专家估算,全国种子市场总规模约1170.26亿元。从种业的土地产出效益与一般农产品比较看,美国主要粮食作物种子与商品粮食单位效益比为30:1,我国仅为3:1,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上海发展现代种源农业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科技、市场和人才等优势。因此,必须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本市农业新一轮结构调整,构建新型产业体系,实现农业土地产出效益倍增的重要战略举措。二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精深加工能够延长产业链,最大限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据测算,通过农产品加工可以使粮油作物增值2倍至4倍,畜牧水产品增值3倍至4倍,果品蔬菜增值5倍至10倍。在日本,一个柿子,可以加工成100多种产品;一个梨,不仅用来当水果吃,还可以做成很多种糕点、几十种菜肴;一个柑橘,除用作饮料、果冻外,还可能制作成乳酸菌浓缩汁、十几种糕点、几十种清洁类日常洗涤及美容产品,市场滞销产品经过精深加工后成为畅销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占用土地少,产出效益高,比较适合上海发展。三要加快培育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市场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起着引领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各类市场和市场主体发展都很快,但是上海农业的市场体系建设主要还停留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尚未形成与国际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现代都市农业市场体系,与国际大都市相比还相对滞后:一是本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是以销地市场为主,以解决本市农产品需求为主,缺乏能够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或世界性大型集散型市场,如像广东的水产、花卉市场,云南的鲜切花拍卖市场等国家一级批发市场,对全国农产品市场起到引领作用,具有对农产品定价作用。二是农产品综合性市场多,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如种源、水产、花卉、水果、园艺等专业市场。三是缺少农业技术交换等农业服务型市场,对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科技进入上海缺乏敏感度。四是上海目前还没有农产品期货市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应该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为全国农业产业发展、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服务,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农业服务。五是电子商务市场属于起步阶段,尚未对长三角和全国起到引领作用。四要精心打造农业旅游产业。农业旅游业是个大产业,是农业产业链中长度最长、宽度最宽、厚度最厚的产业。旅游业六大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购、娱”都可以在农业农村中找到。同时,农业旅游又是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世界发达国家,包括美欧和日韩,都十分重视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更是把农业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在他们的农业管理部门中,都设有休闲农业的管理机构。

3.向高品质农业要效益。向农业的高品质要效益,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经之路。今后上海农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发展高科技农业。高科技农业是指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以现代高新技术为核心技术的农业发展形式。一、农业科学技术研究转向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研究为主。并广泛应用于农业种质资源、动植物育种、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土壤肥料、植物保护等各个农业生产领域,极大地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二、农业机械采用高科技武装并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如可采用智能机器人收割农作物,使用农用飞机施肥、施药,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农用机械上安装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等。三、农业化学化转向使用农业生物制品。生物性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采用,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障。四、农业管理和运行机制现代化。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全过程逐步由计算机控制,农业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近年来,上海对高科技农业越来越重视,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为保证自己的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开始建立自己的研究所,如马陆的葡萄研究所,金山的蓝莓研究所等等,对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是发展高品质农业。近年来,上海比较重视农产品的品牌建设,目前全市有4个农产品获得全国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其中:南汇水蜜桃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南汇8424西瓜获全国百个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南汇8424西瓜、奉贤黄桃、松江大米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主要农产品品牌化率逐年提高,2017年粮食、蔬菜、食用菌、瓜果、猪肉、禽肉、鲜蛋、鲜奶、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综合品牌化率76.74%,品牌化率超过80%的有鲜奶、食用菌、猪肉、瓜果,其中鲜奶品牌化率100%,食用菌品牌化率97.47%。但品种大都集中在传统优势产品,缺乏能够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国内或国际影响力的产品;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有的品牌公众知晓度不高,有些产品没有实现优质优价。三发展高水平设施农业。设施农业是在环境相对可控条件下,采用工程技术手段,进行动植物高效生产的一种现代农业方式。设施农业涵盖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设施食用菌等。2012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已占世界总面积的85%以上,其中95%以上是利用聚烯烃温室大棚膜覆盖,目前已经进入由量变到质变转化期。设施栽培是露天种植产量的3.5倍,在耕地面积比较稀缺大都市郊区,适度增加设施农业发展,可以减少农地短缺的制约,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有效办法。上海郊区发展设施农业起步较早,并已经取得较好的成果。目前碰到的最大问题是所谓的“白色污染”问题。随着本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业设施也需要不断提高水平,要进行景观化设计,农业设施工程需要与周边环境和谐发展。另外,在近郊和城乡接合部,可以学习新加坡发展立体农业、垂直农业的经验,在有限的土地上,不断提升农地产出率。

(四)完善政策,为上海农业在转型发展中提供制度保障

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涉及上海农业转型发展的大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要调整农业扶持政策,助推农业新兴产业发展。过去农业只管种植业、养殖业的直接生产过程,现在农业要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要向全产业链发展,农业不再是单一第一产业,而是要向多功能的第六产业发展。因此,农业扶持政策要适当调整,要帮助和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为农业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护。农业向全产业链发展后,涉及到过去从来没有碰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涉及到旅游、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自然资源、市场管理、市容绿化管理、生态环境、公安消防等各个部门的职权,而现有的旅游业管理制度,都是根据城市酒店、专业旅游景点设立的,按照这些规定,目前的农业旅游设施,是无法达到城市管理标准的,如果按照这些制度来管理农村的民宿、农家乐、农业旅游等,那么有可能在许多方面是不合格的。因此,建议尽快立法,设立《上海市农业旅游管理办法》,制定适合上海郊区农业农村民宿、农家乐、农业旅游等方面发展的管理标准和办法,为郊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建立都市农业统计体系。现有的对农业统计体系,主要是针对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设置的,现在中央要求农业与二、三融合发展,但目前农业的延伸产业不统计在农业产出效益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20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制定农业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并加强统计核算,全面准确反映农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价值”。建议按照中央要求,尽快设立专项统计,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考核机制。

猜你喜欢

土地农产品上海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海电力大学
我爱这土地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