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种植模式对丹参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
2021-12-29米亚东钟伟萍李纲谢容曾建谭琼
米亚东 钟伟萍 李纲 谢容 曾建 谭琼
1.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四川巴中
2.巴中秦岭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巴中
3.巴中市巴州区中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四川巴中
4.巴中市巴州区经济作物发展站,四川巴中
0 引言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其干燥根和根茎是常用的大宗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等功效。丹参作为巴中市主要道地药材之一,适宜生长在海拔400~600m左右的红壤土[1~3],根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调研成果,巴州区适宜种植丹参的区域达8867hm2[4]。目前,巴中市每年种植丹参的面积不足1300hm2,其发展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减少[5]、种植技术不标准、日常管理不规范、科研技术薄弱[6]、栽培模式差异大、人工成本高、产量偏低。各主产区丹参栽培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应进行丹参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及各产区适宜栽培技术研究[7]。通过实验能快速有效地确定巴中市丹参高产高效的最佳种植模式,提高药材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为丹参栽培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丹参种根直径为1.0cm±0.2cm,来源于巴中意和种植专业合作社。
1.2 试验方法
试验地选在巴州区平梁镇五台山村,海拔500m,土壤类型为红壤土,土壤肥力肥沃。采用完全随机的三因素3×2×3析因设计,大田小区实验,三次重复,田间管理同常规生产[2]。实验三因素为覆膜、垄高、种植时间;种植时间为三个水平,A1三月中旬、A2四月上旬、A3四月下旬;垄高为两个水平,B1中垄20~25cm、B2高垄35~40cm;覆膜为三个水平,C1不覆膜、C2覆黑膜、C3覆异形膜。9月上旬对每个处理小区进行成活率统计,12月中旬采用“Z字式”方式[8]对每个处理小区随机抽样10株,去除地上部分茎叶、去净根部泥土和须根进行产量测定。
1.3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和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成活率及理论产量
对每个试验处理的小区进行成活率和产量的测定和统计,不同种植模式对丹参成活率和产量影响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不同种植模式下成活率最高为82.81%(处理5),鲜品折合公顷产为35046kg/hm2;最低为12.73%(处理18),折合公顷产为12474kg/hm2;产量最高的折合公顷产为35706kg/hm2(处理3),成活率为53.50%,其次是35442kg/hm2(处理6),成活率为77.84%;最低为7062kg/hm2(处理16),成活率为30.28%。
表1 丹参不同种植模式的成活率和产量
2.1 不同处理对成活率的影响
对丹参成活率进行方差分析得到表2,区组间的F=0.00004<F0.05=3.26,说明区组间土壤因素差异不显著,试验误差控制得比较好。F检验结果表明,丹参种植成活率的种植时间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垄高水平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覆膜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植时间与垄高交互作用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垄高与覆膜交互作用水平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时间与覆膜交互作用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植时间、垄高和覆膜的交互作用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2 丹参不同种植模成活率的方差分析
三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存在极显著差异,就不必进行单因素、两因素水平间比较,但仍可以从成活率高低看出:三月中旬(A1)种植的平均成活率最高,采用覆黑膜(C2)的平均成活率最高,只进行极显著的三因素交互作用的多重比较即可,见表3。各水平组合平均成活率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处理5(A1B2C2)的成活率最高。
表3 三因素水平交互组合成活率的差异显著性
2.2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对丹参区组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得到表4,区组间的F=1.29750<F0.05=3.26,说明区组间土壤因素差异不显著,试验误差控制较好。F检验结果表明,丹参栽植产量的种植时间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垄高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覆膜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植时间与垄高交互作用水平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垄高与覆膜交互作用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种植时间与覆膜交互作用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种植时间与垄高和覆膜交互作用水平间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表4 丹参不同种植模式产量的方差分析
三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存在极显著差异,因此不必进行单因素、两因素水平间比较,但垄高(B)只有两水平,故而中垄(B1)为最优;从产量高低上仍可以看出,种植时间三月上旬(A1)的平均产量最高,覆膜采用覆黑膜(C2)方式的平均产量最高,进行三因素多重比较即可,见表5。
表5 三因素水平交互组合产量的差异显著性
各水平组合平均产量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处理3(A1B1C3)的产量最高,与处理6(A1B2C3)、处理5(A1B2C2)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其它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即处理3、处理5、处理6为巴中丹参产量较高的种植模式。
3 结果与讨论
本文从农艺生产角度初步研究了种植时间、垄高和覆膜样式对巴中丹参的成活率及产量的影响。首次报道了丹参的出苗率、成活率与传统种植习性有很大关系,为巴中乃至南方地区丹参种植模式提供了借鉴。
保证出苗率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如果出苗率太低,后面采取的任何措施都是徒劳的[9]。成活率实验结果表明,巴中丹参成活率最高的种植时间、垄高和覆膜的最佳组合是处理5(A1B2C2)和处理6(A1B2C3),即采用在三月中旬之前高垄覆膜种植,但与膜颜色无明显关系。可能因为巴中三月中旬之前,温度在20℃以下,有利于根部发育、地上部分生长较慢,三月以后,温度在22℃以上,地上部分生长快,导致水分需求多,成活率降低,这与刘慧敏(2017)等人[10]研究一致。覆膜保持了土壤湿度和提高了地温,从而提高了丹参出苗整齐度和出苗率,与朱小强(2001)等人[11]研究一致。
保证产量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量试验中得到巴中丹参产量最高的种植时间、垄高和覆膜的最佳组合是处 理3(A1B1C3)、处 理6(A1B2C3)和 处 理5(A1B2C2),即在三月中旬之前,采取起垄、覆膜的方式栽植,但跟膜颜色无明显关系。可能因为三月中旬前栽植,生产周期长,有利于丹参生长;起垄栽植,能有效预防根结线虫和根腐病发生,有利于根条生长,高垄还能够抵御巴中市秋冬季多雨的情况,这与张利[12]的研究一致;垄作可提高有效积温和温差,从而提高丹参产量,这与单成刚(2012)等人[13]研究一致。覆膜是一种保护性栽培方式,有助于遏制杂草生长,防止土壤板结和肥料流失,有利于保温保墒、保持土壤疏松、增强土壤通透性,有助于促进丹参根部膨大、分生,从而提高丹参产量等,这与刘伟(2015)等人[14]、田岳(2020)等人[15]研究一致。
受土壤温度及气温影响,1~3月为巴中地区丹参休眠期,故而不需进行梯度试验;同时,由于垄高水平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故不需进行垄高梯度试验。通过对平梁、白庙红壤土种植的丹参与梁永沙壤土种植的丹参进行日常观察比较,发现红壤土中丹参根条粗壮长直、色泽鲜艳,沙壤土的丹参细长、须根多。建议巴中丹参在1~3月中旬前采取高垄覆膜的方式栽植最佳,在实际生产中可以少量育苗,以便缺窝补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