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双高校”建设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研究

2021-12-29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系胡庆华顾飞飞汪育全

亚太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实训院校高职

毕节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科学系 胡庆华 顾飞飞 汪育全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伟大论断,我国社会发展体现出很多新特征、新气象,高职教育领域也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提升办学质量成为当前地方高职院校的主题。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新时代职业学校教育评价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框架,然而要将理论框架应用于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评价实践,还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地方高职院校实际。

一、新时代高职教育指导思想与发展特点

新时代高职教育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以服务人民为中心,体现新发展理念。秉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战略定位,体现职教特色,对接市场需求,坚持就业导向,改革创新,为中华民族富强、复兴培养急需的从事一线实际操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由于国家方针政策的激励推动以及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我国高职院校数量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迅速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高职专科院校总数1468所,占全国高校总量的53.6%。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体现出从注重数量扩张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强化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注重经济与社会效益;走产学研(产业、学校、科研单位)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征更加显著;职教本科兴起(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升本、地市级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更加明晰;“三全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形成;专业与课程设置更加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特征;以“三教改革”(教师、教材、教法)为主的课堂革命兴起,注重理实一体化,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赫尔巴特式教学模式;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逐渐成为招生主渠道;多元办学主体格局形成;信息化建设水平提高;国际化程度加深等。

二、高职院校“双高校”建设

2019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指出职业教育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到2022年要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的目标,简称“双高校”。3月底,《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到2035年,一批高职院校和专业(群)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逐步建构起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公布了197所“双高校”建设名单,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56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141所。

部分省市也随之效仿,提出了本行政区域内的“双高校”建设计划,以贵州为例。2019年12月,贵州省教育厅印发《贵州省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20—2022年)》,提出2020—2022年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中职强基工程学校,打造一批骨干特色专业(群)、黔匠工坊、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引导职业院校支撑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贵州省人民政府2020年9月出台《贵州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建设15所左右高水平高职院校。2021年2月,贵州省教育厅公布了2020年贵州省“双高校”建设名单,其中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10所,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5所。

在“双高校”建设推动下,高职教育迎来了发展良机,前景喜人,但同时又面临新形势、新要求与新挑战。作为高职院校主体的地方高职院校,立足“双高校”建设时代背景,改革教育评价,赋予新思想新内容,使其体现新时代特征,对于推进“双高校”建设和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双高校”建设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实施路径

本研究选取了同区域A、B、C三所不同类别的地方高职院校作为调研对象,A校为综合性院校、B校为医药类院校、C校为幼儿师范院校。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和高职教育规律,认为“双高校”建设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改革应从以下十一个方面展开。

(一)德技并修

高职院校的教育应是思想道德与专业知识技能并重的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扎实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职业技能,又要使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三观”,并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为达到德技并修的教育目的,首先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合理优化,确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设置种类与课时比例,开展适宜的实践性教学。同时,对专业课程按照专业培养目的与规律进行优化组合,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学习成果,反对相似课程的重复开设和不必要课程的多余开设。以A校思想政治课开设为例。

从表1可以看出:首先,A校思想政治课程开设种类、学时、理实比、开设学期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尤其注重实践教学,打破了思想政治课程只是理论课的思维定式,更加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其次,课程教材体系优化,思想道德课程教材应选择国家统编教材,确保与国家指导思想及方针政策高度一致,专业课程教材力求专业化、多元化、实用化,体现最新学科前沿,使学生学到最新最实用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专业课教师教学应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即在专业课教学中应时应地随机对学生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思想道德教育,会取得比单纯思想道德课教育更好的教学效果。再次,教学管理体系优化,加强党团、学生会、学生社团建设,关注学生学习与生活思想动态,关心学生需求与诉求,增强学生归属感、体验感、获得感。最后,提高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能力,教师不仅注重传授学生学科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和实训实习过程中,有意安排一定比例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起到指导与辅导作用,以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独立性、探究性、创造性。

PPP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资本主要承担投资、建设和运营的角色,从目前的项目推进实际情况来看,项目的运营环节是比较薄弱的,好的商业运营模式能够让PPP项目可持续地走下去。

表1 A校××专业(三年制高职)教学进程安排表(2021)

(二)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和行业

产教融合要求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需求相适应,所设专业与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实际相一致,使教学与产业行业密切结合。地方高职院校大多已经有10年以上的办学历史,开设专业较多,学科门类较多,但是很多专业的开设并没有真正结合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导致学生就业困难,随之出现招生困难、专业萎缩甚至停办,造成资产浪费、人员闲置,出现很多的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情况出现,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和行业是必然选择。地方高职院校申报新专业之前必须结合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实际,开展产业行业状况调研,所开设的专业要符合产业行业发展需要,为社会发展所必需乃至急需,能够切实服务区域和行业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产业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积极支持家政、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专业发展,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建设。”以A校为例,A校是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建校基础是农业中专学校,学科门类较多,农学类专业基础较强。在“双高校”建设规划中遵循产教融合规律,精准对接地方主导产业,将现有专业优化整合成为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7个专业群,重点打造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群和电子商务专业群,如表2所示。

表2 A校专业群建设名单

B校是一所医学专科学校,专业设置体现了医学类专业产教融合特征,根据所在地方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确定重点建设五个专业群:临床医学、护理、药学、医学技术、健康促进。C校是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开设有学前教育类专业群(学前教育、音乐表演、美术教育、舞蹈表演、早期教育)、艺术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小学教育,重点建设学前教育类专业群,致力于为地方培养合格的幼教、早教师资,满足地方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另外,由于地处脱贫攻坚主战场,贫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多,三所学校专业设置又体现了助力脱贫攻坚特征,专业开设均以培养面向基层,农村服务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三)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主要形式有合作设置专业、制定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与教材、设计与制造教学辅助产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或职工培训方案、现代学徒制、教学与科研机构创建与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与建设等。

A校校企合作内容主要为与正大集团、正邦集团、广州酒家、岭南集团等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电子商务技术共同研究专业设置、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习实训平台、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共建正大养猪学院、顺丰速递学院、万豪酒店学院、美团数字生活服务学院等4所产业学院。合作领域广泛且深入、形式多样灵活、内容具体实用,丰富创新了校企合作内涵,值得推广借鉴。B校将市中医院作为附属医院,实现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融合发展,还与省内外相关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包括北京、广州、深圳等知名医院,建立了68家实习实训基地。C校与深圳市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园开展“校—政—园”合作,为学生教育见习、实习搭建平台,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就业率。

目前,相当部分地方高职院校缺少合作企业,或者是受限于地域发展水平不高,或者是受限于专业实际,或者是受制于校企合作理念不强。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完善校企合作评价内涵,全面客观深入地认识校企合作,丰富原有校企合作概念,开展多方位的校企合作,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四)育训结合

育训结合,即理论课教学与实习实训结合,理论够用、注重技能,这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理实比不得高于1∶1,即理论课程课时比例不能超过50%,充分保证了实训课教学比例,体现了育训结合的思想。从A、B、C三所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际来看,总课时、总学时理实比分配均达到了标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少地方高职院校办学实际中往往出现了以下情况,即为了达到理实比国家规定,很多学校在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时不考虑具体课程实际,硬性规定或随意设置理实比的现象。实际上课时难以开展,达不到实训课评价要求,而有些实训课在实训室中按照理论课模式来开展,缺少实训特色。因此,改革实训课教育与评价模式是新时代高职教育的迫切任务,建议实训课应做如下要求:(1)课程按照纯理论课、实践+理论课和纯实践课三种类型划分,对于纯理论课可不做实训要求;(2)实训课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基础,制订适宜的实训教学计划,体现改革创新精神;(3)撰写实训课教案,做好实训课各项课前准备工作;(4)实训课要使学生在熟知相应学科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系统掌握实训方法手段与实际操作技能;(5)实训课结束后有详细具体的实训总结;(6)整体实训开出率应达到80%以上。

(五)1+X证书制度

1+X证书制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就业、择业机会与能力。在开展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评价的时候,应将1+X证书制度纳入评价体系。地方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地方实际,选择若干社会需求量大、发展成熟的职业培训项目供学生选择。目前,地方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普遍推广,《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教职成〔2019〕6号)指出,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等20个技能人才紧缺领域,率先从10个左右职业技能领域开展试点,同时要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相融合,既为本校学生开展培训,又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建立“学分银行”制度以实现相应课程学分兑换。地方高职院校应紧跟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优化学生知识与技能结构。

以A校为例,A校积极响应贯彻国家文件精神,在“双高校”建设规划中率先在地方特色农业生产、电子商务(乡村电商)两个专业群开展职业技能等级培训,与国内知名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1+X证书制度体系,逐步覆盖10个专业,3年培训1000人,构建“共享平台+专业核心+拓展模块+技能证书”书证融通的课程体系。B校则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三批1+X幼儿照护证书试点院校,与湖南金职伟业母婴护理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即高职院校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技能。因为高职院校实训课比例要求不低于50%,部分课程实训课比例更高,就需要除担任纯理论课教学以外的教师具备实践教学技能。“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及业务素质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高职院校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教育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师〔2019〕6号)要求,到2022年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50%。地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从多方面展开:(1)按照教学科研型、技术应用型、技能培训型分类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2)完善教师发展、评价机制,融入“双师型”元素;(3)简化程序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双师型”人才,新进教师需教育见习1年、企业一线实践3年;(4)校企共育、双向流动培养具备“教师资格+职业资格”的教师,教师5年一周期全员轮训,建立“固定岗+流动岗”的双师团队。

(七)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教师、师傅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现代学徒制纳入地方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推动高职院校通过招生招工一体化、教学课程实训标准体系建设、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团队建设、校企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体系、“3+2”培养模式改革(三天在企业两天在学校)等有效途径推行现代学徒制。

A校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优势,与广州高端企业合作实行“企业+当地资源”的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在建筑工程技术、酒店管理等10个专业中推广现代学徒制,采用“学训交替、工学交替、理实一体”的培养模式,推进招生招工、毕业就业一体化,预期培养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2000人。B校自2017年来与深圳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办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实行“1.5+1.5”教育模式(前三个学期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后三个学期在企业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跟岗学习、顶岗实习)。中医学专业则与市中医院签订了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实行“1+0.5+1.5”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学年在校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到医院边实践边学习,剩余1.5年学生在医院岗位实践提升技能。

(八)职业培训

《教育部办公厅等十四部门关于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教职成厅〔2019〕5号)明确指出,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是职业院校的法定职责,将面向社会开展培训情况作为职业院校办学能力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的内容主要有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主要包括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去产能分流职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群)、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长期失业青年、农村留守妇女、大龄失业人员等)、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以A校为例,规划到2023年基本建成卓越新农人培养基地、职业技能培训高地、民族民间技艺传承基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研究基地、终身教育服务基地等服务发展平台,使学校成为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地。C校则发挥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优势,开展面向兄弟院校、社会人员的普通话培训和面向学前教育集团的幼儿教师培训,2018年普通话培训和幼儿教师培训人数分别为2500人、200人。

(九)毕业生就业质量

就业是民生之本,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地方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2013〕25号)规定,各高职院校从2015年起每年年底前发布当年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并上报教育部,如实反映本校毕业生本年度就业基本情况,作为下一步学校招生计划安排、学科专业调整、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为了确保毕业生就业质量,地方高职院校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扭转学科性倾向,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灵活的就业制度,订单式培养,开设辅修(第二)专业,强化职业证书获得,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等,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核心指标纳入教育评价体系。此外,地方高职院校还应结合自身与地方实际,建立就业帮扶制度,以A校为例,学校制定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方案,要求精准标记、精准施策、分类指导、抓好落实,将建档立卡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开展督查检查,各系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负责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就业工作,做好任务分解,精准到人,班主任、辅导员、普通教师人人有指标,想方设法指导学生就业创业,提高就业率。

(十)改进教师科研评价

科研是高校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高职院校也是如此,“科研兴校”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与普通本科院校、重点院校相比,地方高职院校科研应该具备自身特点。首先,地方高职院校是以教学为主要任务,属于教学型而非研究型院校。但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都超过最低周课时工作量标准,有的还要担任班主任、辅导员与行政工作;另一方面,教师职称晋升最重要指标却是论文数量、期刊等级、申请课题数量与级别,造成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面临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承受着“科研之痛”。建议加大教学实绩评价比例,体现教学型院校本质特征。其次,地方高职院校科研主要应以促进教学为目的,不适宜开展远离、偏离教学的科研活动,可实际情况是很多科研项目、论文发表体现出“高大上”特点,与教学关系不大,不能直接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建议地方高职院校科研不应当从事过多前沿创造性研究与基础性研究,主要开展一线生产应用性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紧密的研究,同时吸收学生参与,一方面使科研为促进教学服务,为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运用与探究能力。最后,地方高职院校科研活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交流,促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

(十一)改革学生评价

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运用于高职院校学生评价。在现行高考模式下,与普通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相比,语言与数理逻辑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智能弱项,但视觉空间、音乐、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方面并非是弱项。教师应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向适合自身优势智能的方向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改变只注重学生学科成绩高低、毕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获取的现状,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行业智慧与团队精神的养成等,评定学生成绩的时候还应注重形成性评价。

猜你喜欢

实训院校高职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虚实结合实训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探索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