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科+”幸福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2021-12-29福建省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张庆宣

亚太教育 2021年23期
关键词:书香办学课程体系

福建省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 张庆宣

回顾学校课程改革历程,从单纯执行国家课程到广泛开发校本课程,再到指向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开发,纵观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对“好课程”的要求,都从社会、学科、儿童三个要素出发。最好的课程是理想与现实、儿童和学科、自我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平衡。在信息化、数字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基于学校实际,以五育并举的目标为课程统领,以核心素养的导向为学科统整,以人人幸福为基本价值取向,从课程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视角思考幸福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建设,传承办学历程

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创办于1916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2013年学校整体搬迁,新一届领导班子基于校情和学情,从内因到外因,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历程,从关注师生的幸福开始,提出“让每一位学生从这里走向最美好的未来,让每一个孩子从这里驰向最幸福的港湾”的办学理念。在近年的办学实践中,于2019年将学校的教育思想凝练成“幸福教育”,以“幸福育人、育幸福人”为办学理念,追求“人人发展,人人幸福”的办学目标,提出幸福课程的主张,主要是基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这要求教育工作者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文化去理解教育,用儿童的观点去阐释教学,用儿童的心态去构建课程,让儿童自主选择、自主体验幸福课程,从而实现“人人发展,人人幸福”的办学目标。

二、课程设计,指向育人目标

育人目标是学校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育人目标的落地需要学校课程的支撑,这里的课程是学校整体课程体系。做好顶层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关键,学校以“人人发展,人人幸福”为课堂的价值导向,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为指导,将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定在指向核心素养,课程实施的落脚点定在聚焦立德树人。

(一)幸福教育的育人目标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就是要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怎样立德,怎样树人”的问题。以培养“幸福好少年”为育人目标(如图1),以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为课程主线,通过“五修课程”实施,达到“五能素质”,实现“五会目标”,让城东学子在六年的课程学习中成为一个拥有“文明有礼、好学上进、自强自立、家国情怀”幸福学生特质的“幸福好少年”。

图1 幸福好少年发展目标

(二)幸福课程的三级目标

幸福课程体系的架构呈金字塔型(如图2),以基础性课程(必修课)为塔基,要求夯实基础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打基础,落实学科课程的基本要求;以拓展性课程为塔身、要求以“学科+”为拓展,这里的“学科+”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基础课程的补充、拓展、延伸,人人参与,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选择性课程(选修课)为塔尖,通过“品格与社会、人文与科学、体艺与特长、实践与创造”四大课程群,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学校将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五大素养有效融入幸福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寻求立足核心素养的学科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实现“人人发展,人人幸福”的办学目标。

图2 幸福课程目标

(三)课程设计的整体思路

学校将“育幸福人”作为课程价值的导向,围绕“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重整学校课程,构建幸福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提出“12345”设计思路。“1”指围绕一个理念(“育幸福人”),“2”指关注两个对象(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幸福地教),“3”指构建三个层面(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选择性课程),“4”指遵循四大原则(全员、保底、发展、个性),“5”指培育五大核心素养(道德素养、人文素养、身心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

(四)幸福课程的理想样态

著名教育学家陶西平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心,而教育就是一个半径,半径越长,这个人的世界就越广阔。”受此启发,学校以学生为圆心,以课程为半径,通过拉伸课程的半径构建三级课程同心圆,形如一张灿烂、天真的“笑脸”(如图3)。用“向日葵”乐观、向上的精神,寓意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正以幸福的姿态,自主、自然、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

图3 理想幸福课程新样态

(五)幸福课程的整体架构

课程是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的载体,用“学科+”方式构建拓展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构建适合学生和学校特色发展的幸福课程体系,如图4。

图4 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学科+”幸福教育课程体系

三、课程实践,聚焦生命成长

课程是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的载体,决定学校的办学形态。“学科+”幸福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办学理念,基于五育并举,指向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从体系化课程建构开始,建立一套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体系。以国家课程方案为指导,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活动课程序列化为课程实施策略,保障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德育培养人格

德育是让人温暖、给人幸福的教育,幸福观下的学校德育紧紧围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开展,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德育课程(如下表)。以三大德育课程为载体,以“爱”为教育主线,通过三条途径提出“三好”标准,十八条行为习惯,分层次建立学校德育目标。以体验式德育活动为基点,分层推进在家为长辈尽孝心、在校为同学送关心、在社会为他人献爱心的德育实践研究新模式。通过一年一次“美德好少年”的评选来树立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行动诠释“爱”,进一步丰富德育课程,具体化德育过程,达成德育目标,由内生、内化到外塑、外行。

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续表

(二)读书陶冶性情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校营造良好氛围,搭建阅读平台,扎实开展活动,使阅读工作常态化。

1.强化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

文化是校园的灵魂,学校以“孔子文化公园”为核心区,打造传统文化长廊,增设《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国学经典》等内容,供学生饱览诵读。在教学楼底层创建“莆仙戏曲文化”长廊,进一步弘扬地方戏曲文化。因地制宜建设了校园读书吧和班级图书角,让读书无处不在,充分利用学校橱窗、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进行阅读成果展示,营造浓郁的书香阅读氛围。

2.精心部署落实,扎实开展活动

根据《仙游县城东中心小学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书香校园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以“书香校园,智慧阅读”建设为平台,主抓“三读五一”活动的开展。“三读”:(1)激情晨读;(2)午间默读;(3)晚间亲子共读。“五一”:(1)每周一记;(2)每月一课(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3)一月一评(评书香班级);(4)每班一集(成果集);(5)一年一展(成果展示)。通过活动引导师生养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实现从“阅读”到“悦读”的发展。

3.建立评价机制,提升阅读品质

为了进一步推动书香校园向纵深发展,实现阅读价值,学校建立多元化阅读评价机制,如“书香班级评选制度”“书香少年评选制度”“书香园丁评选制度”“书香家庭评选制度”,让阅读运行在定性、定量的轨道上,让评价成为提升阅读品质的推动器,使阅读工作常态化、序列化、制度化。

(三)运动强健身心

为落实“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学校追求“幸福体育”,幸福观下的学校体育应包含三个层面,即育体、育心、育人。育体是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健康体质;育心是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育人是通过体育锻炼为学生幸福成长奠基。只有育体与育心有机结合,形成内在的统一,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为此,学校改革体育课堂教学,以“体艺2+1项目”为平台,通过“体育+”社团的实施,完善“体艺2+1项目”,让每位学生能够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以“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为主题办好“阳光体育节”,使学生乐学、会学,实现未来幸福与现在教育的内在统一。

(四)艺术熏陶气质

幸福观下的学校艺术教育是培养人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以“体艺2+1项目”为平台,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潜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艺术社团,让每个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一项艺术特长,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以“我欣赏、我创造、我展示、我成功”为主题办好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展示的舞台,从而实现“人人发展,人人幸福”的办学目标,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体验幸福,为学生幸福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劳动体验生活

劳动作为“五育”之一,核心是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陶行知主张课程要以实际生活为基础,要求劳动课既要在课程中体现,更要在生活中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学校以“学校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为载体,以“自理、自主、自创”为序列设置劳动课程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三自劳动”,让每位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生活的乐趣,变“不会做”为“学着做”,变“懒得做”为“争着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实践证明,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不断调整、补充、整合、完善。“学科+”幸福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教师的课程意识得到提升,学校课程特色得到彰显,实现学校“幸福教育”办学理念的价值引领。

猜你喜欢

书香办学课程体系
书香万卷,前行万里
一场被书香浸染的演讲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书香何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