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话体中表语气“是……的”句的语用功能
2021-12-28邓淑兰彭初
邓淑兰 彭初
摘 要:针对目前关于表语气“是……的”句的使用条件和功能研究的不足,着重探讨了非对话体中表语气“是……的”句的使用条件和语用功能。研究发现,表语气“是……的”句主要是作用于某段文字,并有一定的使用条件:当它处于这段文字前面或者有表示前后关系的关联词时,非必须使用“是……的”;当它处在这段文字的后面且没有关联词时,则必须使用“是……的”。通过分析表语气“是……的”句与其上文的语义关系歧义,发现其基本的语用功能是表达作者的语用预设,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表现为因果关系、让步转折关系与总括关系。
关键词:“是……的”;使用条件;语用功能;语用预设
刘月华等《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本)将现代汉语中的“是……的”句分为两种:一是表示强调已经发生的事件的施事、状语(时间、场所、工具、对象)等信息;二是表示对主语的说明,具有“确信、肯定”语气[1](P762)。例如:
(1)他是两点半出去的。[1](P762)
(2)善意、恶意,不是猜想的,是可以看得出来的。[1](P762)
例(1)中,“是……的”句强调了“出去”的时间;例(2)中,“是……的”句起到确信语气的作用。
根据两种“是……的”句功能的不同,本文将第一种称为表强调的“是……的”句,将第二种称为表语气的“是……的”句。通过前人的研究可以发现,表语气的“是……的”句在结构、语气上都存在歧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加以判断。但究竟在什么语境下可以使用,这是前人没有圆满解决的问题。尽管谢成名提出表语气“是……的”句中包含了语用预设,并指出其语用功能是向听话人再次确认前文出现或隐含的命题[2],但是其研究仅限于口语对话。在谢成名的启发下,笔者从语用层面切入,对表语气“是……的”句的语用功能进一步考察后发现,其语用功能实际上比谢成名提到的语用预设功能要更为丰富,而且在对话体和非对话体(即不包括对话体和书面语中的对话)中的表现也很不相同。本文旨在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表语气“是……的”句的使用条件(使用语境);第二,表语气“是……的”句在非对话体中的语用功能。下面,我们将首先描述表语气“是……的”句在结构、语气方面所存在的歧义问题,并指出该句式在非对话体中的使用条件;然后结合语用预设,分析“是……的”句在非对话体中的基本语用功能。
一、表语气“是……的”的歧义问题
(一)表语气“是……的”句的结构歧义
赵淑华[3]、吕必松[4]、宋玉柱[5]、刘月华[1](P771)等学者均指出,在表语气“是……的”句中,“是”和“的”分别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是……的”可以去掉,不影响句义,否定只能放在“是……的”中间。笔者认为,这种句式实际上是存在结构歧义的,有些句子除了可以分析为表语气“是……的”句外,还可以分析为判断句。例如:
(3)a.我们的人民是很讲道理的。[6]
b.我们的人民是很讲道理的(人民)。
c.我们的人民很讲道理。
(4)a.我是教书的。[5]
b.我不是教书的。(我不是教书的,我是当官的。)
c.我是不教书的。(不管你说什么,我是不教书的。)
例(3a)有两种理解,可以像例(3b)一样理解为判断句,表示“我们的人民”具有“很讲道理”这个属性,这时可在后面补出中心语“人民”;也可以理解为表语气“是……的”句,去掉“是……的”而得到例(3c)。从否定的位置来看,例(4a)的否定既可以像例(4b)那样放在“是”前,分析为判断句,表示“教书的人”,其中,“是”为判断动词,“的”为结构助词;也可以像例(4c)那样放在“是”后,分析为表语气的“是……的”句,这时“是”为语气副词,“的”为语气助词。
徐静茜[6]、宋玉柱[5]都曾提到,具体什么时候作判断句分析,什么时候作表语气“是……的”句分析,需要依赖具体语境。不过,两位学者都没有提及两者的使用语境究竟有什么不同。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说明说表语气“是……的”句有其特定的使用环境,至少与判断动词“是”+“的”字短语所构成的判断句的使用环境不同,只是现有的解释还无法将两者区分开来。
(二)表语气“是……的”句的语气判断
表语气“是……的”句主要是对主语的说明,表示“确信、肯定”语气,去掉“是……的”之后,只是语气上有所变化,并不影响句义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表语气的“是……的”句的“确信、肯定”语气其实不如疑问语气那样容易捕捉。有的观点认为,表语气“是……的”句在语气上也有强调的意味,去掉之后则不表示强调。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赵淑华就提到表语气“是……的”句既可以加强语气,也可以缓和语气[3]。例如:
(5)a.它是不怕批评的。
a’.它不怕批评。(自拟)
b.你批评狗有什么用,它是不怕批评的。(强调)
b’.你批评狗有什么用,它不怕批评。
c.狗狗都希望得到主人的关注,它是不怕批评的。(缓和)
c’.狗狗都希望得到主人的关注,它不怕批评。(缓和)
例(5)中,例(5a)为表语气的“是……的”句,例(5a’)为去掉“是……的”后的陈述句。用例(5a’)分别替换例(5b)、例(5c)中的划线句后,得到例(5b’)、例(5c’)。可以看出,例(5b’)的语气较例(5b)有所减弱;而例(5c’)则恰好相反,语气反而更加果断、肯定。也就是说,表语气“是……的”句的“确信、肯定”语气,并不一定表现为强调,也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加以判断。我们认为,表语气“是……的”句在语气上的不同表现(强调或缓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语用功能的不同。
二、表语气“是……的”句的使用条件
如前所述,现有研究对表语气“是……的”句的说明比较模糊,学界普遍认为,表语气“是……的”句的功能为说明主语,有“确信、肯定”语气。首先,“确信、肯定”的语气其实是难以捕捉的,这种语气究竟以什么方式体现出来,似乎很难解释清楚。同时,说它有说明主语的功能,其实去掉“是……的”后得到的陈述句,依然有说明主语的作用,那么,两者又有何不同呢?因此,还需要更明确地指出表语气“是……的”句的具体使用条件与具体的语用功能。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非对话体中的表语气“是……的”句,语料基本选自BCC语料库的经典小说语料。通过对语料中表语气“是……的”句的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可以去掉“是……的”。例如:
(6)有一分痛苦,她想着是两分,死越可怕,病势便越发仿佛特别的沉重。她夜夜差不多梦见死鬼!在亲戚们的心中,牛老太太死在牛老头儿的前头是更有些道理的。(老舍《牛天赐传》)
(7)把我安置在小屋中,他们便回家去吃迷葉……大蝎的树林离小屋最近;可是也还需要那么大半天才想起去看我。吃完迷叶是得睡一会儿的。(老舍《猫城记》)
(8)石队长在闲暇无事的时候,运用着“脑筋”,象一位哲学家似的这样思索着。思索的结果是十分不利于丁一山的。(老舍《火葬》)
例(6)~例(8)中,如果将表语气“是……的”句中的“是……的”去掉,分别替换为陈述句:“牛老太太死在牛老头儿的前头更有些道理”“吃完迷叶得睡一会儿”“思索的结果十分不利于丁一山”,我们会明显感觉到句子与上文脱节,甚至令人无法接受。上面三个例句的共同点在于,表语气“是……的”都放在某一段话的后面,对这段话有一定的解释说明作用;在去掉“是……的”后,这种解释前文的作用消失,句子变得突兀,与前文失去了联系,似乎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
如果表语气“是……的”句前面有一些关联词,或者不是放在某段话后面,而是放在前面,则去掉“是……的”后不会有任何影响。例如:
(9)专凭瑞丰平日的处世为人的态度来说,就有许多地方招人家看不起的;所以,无论他怎样能说会道,东阳是不会怕他的。(老舍《四世同堂》)
(10)他是有才华的。他喜欢写字,高兴便叫书童研一大海碗墨,供他写三尺大的福字与寿字,赏给他的同学们;若不高兴,他就半年也不动一次笔,所以他的字写得很有力量,只是偶然地缺少两笔,或多了一撇。他也很爱吟诗,灵感一来,他便写出一句,命令同学们补足其余。(老舍《正红旗下》)
例(9)中,由于“是……的”句前面有“所以”,因此,虽然是放在了这段话的后面,但替换成陈述句“东阳不会怕他”后,依然可以接受。例(10)中,“是……的”句放在该段文字的前面,也可以去掉“是……的”,替换成陈述句“他有才华”。这说明能否去掉“是……的”,跟句子前后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关。放在前面的句子与后面的句子关系紧密,有关联词的句子比没关联词的句子联系紧密。同样的道理,如果分别在例(6)~例(8)中的“是……的”句前分别加上“所以”“因为”“但是”,使前后关系变得更为紧密,那么,就可以去掉“是……的”而句法仍然成立。
从例(6)~例(8)去掉“是……的”后会与前文脱节,可以看出,表语气“是……的”其实是作用于与其相关的某段话的。此外,什么时候必须使用“是……的”,与关联词的有无及所处位置也极有关联。当有关联词时,前后的关系紧密,即使不使用“是……的”,也可以知道前后是有联系的。同样,当位于某段话前面时,由于前面的句子天然与后文产生联系,因此,用或者不用“是……的”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只有当表语气“是……的”句位于某段文字后面且没有关联词时,才必须使用“是……的”,以此来表明它与前文的联系。就此而言,表语气“是……的”句与一般陈述句的区别就在于,在没有关联词的情况下,表语气“是……的”句仍然可以与前文产生语义关系。
三、表语气“是……的”句与上下文的语义关系
(一)语义关系的分类和歧义
从前文对表语气“是……的”句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是……的”句与其所作用的话语之间具有一定的语义关系。根据“是……的”句前可以出现的关联词或可以插入的关联词的种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表因果关系类、表让步转折类与表总括类。下面的例句中,有的句子并没有关联词,为了更加清晰地反映前后的语义关系,笔者在括号里将关联词补充出来,如例(11)中的“因为”、例(12)中的“所以”、例(16)中的“所以/因为”;有的句子本来就有关联词,出于分析的考虑,笔者在括号里补充出可以替换的关联词,如例(17)中的“虽然”。
(11)他想不出路子来。他有点本事,有点学识,可是全都没用。(因为)战争是杀人的事,而他的本事与学识是属于太平年月的。(老舍《四世同堂》)
(12)可是赵四呢,信孔教的人们不管他,信吕祖的人们不理他,佛门弟子嘲笑他。这样,(所以)他是没有机会发动对于宗教的热心的。(老舍《老张的哲学》)
(13)他从床上跳起来,用他小棒槌似的食指按了三下电铃。这一按电铃叫他觉出物质享受的荣耀,虽然他的哲学思想有时候是反对物质文明的。(老舍《赵子曰》)
(14)政府中上了点年纪的职员是理当疏散的,他已给他们找到地方,马上离城。但是,政府中的青年职员和他自己是决不离开文城一步的。(老舍《火葬》)
(15)金三爷是爱面子的。不错,他很喜欢这个外孙子。但是,假若这个外孙的祖父不是钱默吟,他或者不会花许多钱给外孙办三天满月的。(老舍《四世同堂》)
例(11)属于表原因类,句中“是……的”句是前面话语的原因;例(12)属于表结果类,句中的“是……的”句是前面话语的结果。例(13)中的“是……的”句表让步;例(14)中的“是……的”句表转折。例(15)是表总括类,“是……的”句是对后面话语观点的总括。
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上下文语义关系有歧义的句子。例如:
(16)托朋友给找事,他以为,必须得投一点资:先给人家送点礼物啊,或是请吃吃饭啊,而后才好开口。友人呢,接收了礼物,或吃了酒饭,也就必然的肯卖力气;(所以/因为)礼物与酒食是比资格履历更重要的。(老舍《四世同堂》)
(17)见天儿,他拿一把老掉了牙的剃刀,细细把胡子茬刮个精光,旧制服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一双旧皮鞋,也用破布擦得锃亮,走路的时候,强打精神挺起胸脯,可是(虽然)他明白,自己的老态是遮盖不住的。(老舍《四世同堂》)
例(16)中,“是……的”句前面既可以用“所以”,也可以用“因为”,表明“是……的”句既可以是上文造成的结果,也可以是上文的原因。同样,例(17)中的“是……的”句前也可以出现“虽然”或“可是(但是)”,说明其间既可以是让步也可以是转折。下文将会针对这些歧义现象分别进行讨论。
(二)表因果关系类
例(11)、例(12)中,上下文的因果关系都很明显,比如,可以用“A的原因是B”“A的结果是B”这样的句式来检验其语义关系。例(11)可以写作“他想不出路子……的原因是战争是杀人的事,而他的本事与学识属于太平年月”,例(12)则可以写作“赵四……的结果是他没有机会发动对于宗教的热心”。不过,在有些情况下,就很难有如此直接的语义关系。例如:
(18)老张狂笑了一阵,这回确是由内而外的笑,惟其自内而外,是最难测定是否真笑,因为哲学家的情感是与常人不同的。(老舍《老张的哲学》)
(19)牛太太很替奶妈难过,可是天赐总得有奶吃,(因为)人是不能慈善得过火的。(老舍《牛天赐传》)
(20)重庆的人口,在抗战后,一天比一天多;所以需要的东西,象青菜与其他树华农场所产生的东西,自然的也一天比一天多。(所以)赚钱是没有问题的。(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21)现在,他看出来日本人只有诡诈,而并不聪明。他们还没有征服中国,就又想和英美结仇作对了……当日本人把脏水泼在它们的头上的时候。(所以)有力气的蠢人是会把自己毁灭了的。(老舍《四世同堂》)
如果同样用“A的原因是B”“A的结果是B”这样的句式来检验其语义关系,可以发现,尽管都是原因或者结果,但上下文的因果关系并不是非常明显。具体如表1所示:
尽管以上4个例句不能转化为“A的原因是B”“A的结果是B”的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可以用言语行为理论予以分析,如沈家煊从“行、知、言”三域的角度,对复句中由关联词所表达的语义关系进行了说明[7]:
(22)a.张刚回来了,因为他还爱着小丽。
b.张刚还爱着小丽,因为他回来了。
c.晚上还开会吗?因为礼堂里有电影。
例(22)中的b、c两句,如果单从语义上来说,也很难看出有因果关系。沈家煊认为,例(22a)属于“行域”,是说明一种事理上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说“张刚回来的原因是他还爱着小丽。”例(22b)属于“知域”,是一种认知行为,在这句话中表现为推理关系,可以说“说话人推理张刚还爱着小丽的原因是他回来了。”例(22c)則属于“言域”,表现的是一种言语行为,在这里表现为“提问”,即“说话人问晚上开不开会的原因是礼堂有电影”[7]。就此而言,例(18)可以从“知域”出发,理解为“作者得出老张……这样推理结果的原因是哲学家的感情与常人不同”;例(19)可以从“言域”出发,理解为“作者说牛太太……的原因是人不能慈善得过火”。例(20)可以从“知域”出发,理解为“重庆的人口……的结果是作者推测出赚钱没有问题”;也可以从“言域”出发,理解为一种“断定”的语言行为,“重庆的人口……的结果是作者断定赚钱没有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言域”中的因果关系在小说语料中非常多,比如,在很多情况下,作者都要对小说中人物的对话进行解释。例如:
(23)老梅又开玩笑了:“要是有两三个女朋友,博士?”博士忽然地醒过来:“一男一女;人多了是不行的。真哪。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两个人炖一只鸡吃吃,真惬意!”“也永远不请客?”(因为)老梅是能板着脸装傻的。(老舍《牺牲》)
例(23)中,表语气“是……的”句就是对老梅所说的话语的解释,可以理解为“老梅这样说的原因是……”,属于“言域”。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在“言域”或者“知域”下,如果将前后的话语都看作是一种“言语行为”或者“认知行为”,那么所有表示结果的“是……的”句都可以转化成表原因的“是……的”句。比如,例(20)本身是表结果的,可以理解为“重庆的人口……的结果是作者推测出赚钱没有问题”或“重庆的人口……的结果是作者断定赚钱没有问题”。此时,如果将前面的话语也看作一种言语行为,则可以转换为“作者说重庆的人口……的原因是作者推测出赚钱没有问题”或者“作者说重庆的人口……的原因是作者断定赚钱没有问题”。因此,前面所提到的存在歧义的句子,如果是从“言域”或者“知域”的角度来分析的话,就不存在歧义了。反观例(16),就可以理解为“作者说……的原因是作者认为/推测礼物与酒食比资格履历更重要”。
(三)表让步转折类
王维贤指出,转折句和让步句都表示“转折”,而转折的意思是打破预期[8](P172)。也就是说,转折和让步都会存在一个产生预期和打破预期的过程。尽管“虽然……但是……”通常一起出现以表示转折,但实际上其内部是“一让一转”。“虽然”表示让步,即承认事实,产生预期;“但是”表示转折,即打破预期。因此,可以使用以下方式来显示“是……的”句与前文的语义关系。例如:
(24)他走在前面,象哥哥领着小弟。遇到危险,他好挡头阵;其实(虽然),这里是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的。(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25)但是,不去吧,他又觉得对不起钱家的人。不错,在这年月,人人都该少管别人的闲事;象猫管不着狗的事那样。可是(但是),见死不救,究竟是与心不安的。(老舍《四世同堂》)
根据上面关于转折让步的解释,例(24)中,“是……的”句前能够加上“虽然”表示让步,可以描述为“虽然这里不会遇到什么危险,[产生预期],但是他走在前面……,[打破预期]”。例(25)中,能够加“但是”表转折,可以描述为“虽然人人都该……,[产生预期],但是见死不救,究竟与心不安,[打破预期]”。由此可以看出,表语气“是……的”句在让步句中的作用是产生预期,在转折句中则是打破预期。
不过,如果从“知域”或“言域”角度出发,将前后都看作是“言语行为”或“认知行为”,则两者可以统一为转折义:“虽然作者说A,[预计会产生预期],但是作者认为B,[打破预期]”。比如,例(24)可以变为“虽然作者说他走在前面……,[预计会产生预期],但是作者认为/断定这里不会遇到什么危险,[打破预期]”。反观例(17),如果理解为“虽然作者说……,[预计会产生预期],但是作者认为/断定他明白自己的老态遮盖不住,[打破预期]”,歧义也就不复存在了。
四、从语用预设看表语气“是……的”句的语用功能
预设一般可以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其中,语义预设关注的是命题之间的真值关系,前人在讨论焦点结构时经常会涉及句子的语义预设。袁毓林指出,句子预设在特定的语境中会被取消,其成立与否取决于语境或者背景知识[9]。因此,目前不少学者都意识到预设应该从语用层面来研究。何自然、冉永平将语用预设定义为交际双方的一种共有知识,无论是语言交际还是非语言交际,双方都需要一定的假设或信念为基础,双方共有的、可识别的背景信息越多,交际就越成功[10](P203)。谢成名则指出,“言者和听者共享的背景知识,是言者说出某个句子的前提条件”[1]。
接下来,我们采用徐家祯的经典例子来说明语用预设对句子理解的影响[11]:
(26)A:天下雨了!(久旱无雨)
B:庄稼可有救了!
(27)A:天下雨了!(连续的阴雨天)
B:今年收成可完蛋了。
(28)A:天下雨了!(讨论旅行计划)
B:我们这次旅行可完了!
(29)A:天下雨了!(放学)
B:我们回不去了!
以上四组例子中,A都说了相同的话,颇有意思的是,B却在不同的语用预设下作了不同的回答,这说明B在不同语用预设下,对A的话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就此而言,语用预设对句子的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说话人的角度来看,他在说话时所设定的语用预设,对于句子想要表达的含义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对话中,谈话双方的预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保证一致;但是在非对话中,作者无法确定自己读者的身份和所处的环境,要保证与其有相同的语用预设就变得相当困难,要避免产生误解,就必须在文本中将自己头脑中的预设展示出来。我们认为,表语气“是……的”句在非对话体中,就起到了说明作者语用预设的作用。
这里不妨对表语气“是……的”句与其上文的语义关系进行归纳,由此可以得到以下表达式:
因果关系:作者说S1的原因是作者认为S2。
让步转折:虽然作者说S1,产生预期A,但是作者认为S2,打破预期A。
其中,S1为“是……的”句作用的话语所包含的命题,S2则是“是……的”句所包含的命题。可以看出,当表示因果关系时,S2被用来解释作者“说S1”的原因,其实就是解释作者“说S1”时的预设,这样直接向读者表明预设,使得表达更为清楚,以避免误解;而当表示让步转折关系时,S2则被用来打破S1的预期A,预期A也就是S1可能具有的语用预设,而這个语用预设并不是作者所期待的,因此,作者用正确的语用预设S2替换错误的预设,同样是为了表达更加清晰,以避免误解。此外,从S2前面“作者认为”(“认为”即心中所想)也可以看出,表语气“是……的”句所包含的命题是对作者写作时心中所思所想的一种文字表现。综上,“是……的”句的语用功能可以用下面的图示表达出来:
如图1所示,从语用预设的角度来看,表语气“是……的”句其实是表达了说话人或者作者的语用预设,是为了使自己的话语表达的含义更加清晰准确,以避免误解。因果关系和让步转折关系是表语气“是……的”句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在表因果关系时,“是……的”句直接解释某段话语的预设;在表让步转折关系时,“是……的”句则纠正可能的错误预设。
需要说明的是,一般情况下,位置靠前的句子可以很自然地作为后面句子的预设,而后面的句子则不能成为前面句子的预设。因此,当没有关联词时,如果去掉“是……的”,则会失去说明前文预设的能力,只能作后面句子的预设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去掉“是……的”后,会感觉与前文脱节,而且似乎开启了一个新的话题。当有关联词时,“是……的”句与前文的语义关系被固定,即使去掉“是……的”也不会影响理解。
此外,前面还提到一种表总括的“是……的”句,由于它一般位于话语的前面,所以自然就可以成为后文的预设,因此,即使不用“是……的”也不影响理解。同时,由于它解释的就是后文的预设,所以具有总括观点的作用就不奇怪了。
本文首先指出,在非对话体中,表语气“是……的”句对其前面或者后面的话语具有一定的解释说明作用。只有当表语气“是……的”句处于被说明话语的后面,并且没有表明前后文语义关系的关联词时,才必须使用“是……的”句。其次,本文从“行、知、言”三域角度出发,分析了表语气“是……的”句与被其作用的话语之间的语义关系,解决了上下文语义关系歧义的问题,并得出了表因果类和表让步转折类语义关系的表达式。再次,结合该表达式以及表语气“是……的”句总是与某段文字相联系的特点,提出表语气“是……的”句其实是一种直接表达作者语用预设的句子,其基本功能是在于说明某段话语的语用预设,使表达更加清晰,以避免读者的误解。根据使用情况的不同,能与被解释的话语形成不同的语义关系:当表语气“是……的”句直接解释前面话语的预设时,上下文表现为因果关系;当表语气“是……的”句用来纠正前面话语的预设时,上下文表现为让步转折关系;当表语气“是……的”句放在被解释话语前面时,则能总括后文。
参考文献:
[1]刘月华,潘文娱,故韡.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谢成名.从预设看两种类型的“(是)……的”句及其时体特征[J].世界汉语教学,2012,(4).
[3]赵淑华.关于“是……的”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79,(1).
[4]吕必松.关于“是……的”结构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4).
[5]宋玉柱.关于“是……的”结构的分析——语法笔记一则[J].天津师范学院学报,1978,(4).
[6]徐静茜.“是……的”句[J].嘉兴师专学报,1984,(1).
[7]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3).
[8]王维贤,张学成,卢曼云,程怀友.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9]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J].中国语文,2000,(2).
[10]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1]徐家祯.试从“前提”的角度分析中英语的某些差异[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组织委员会.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