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促进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战略研究

2021-12-28张宇

世界教育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资助

摘   要:科学研究的杰出性依赖于科研人员的创新性。高素质的科研后备力量是确保德国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学术培养能力的前提。德国科学研究会是德国促进科学研究的自治组织,也是欧洲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之一。依托多元化的资助形式、结构化的培养模式、科研工作国际化的衔接路径、人性化的资助管理措施和多样化的性别平等政策,德國科学研究会不断提升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道路的吸引力与透明度,优化由科研培养进入职业阶段的过渡方式,改善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的机会平等,促进其国际竞争力与流动性,从而逐步发展成为德国乃至欧洲资助与支持青年科研后备力量成长的重要组织机构。

关键词:青年科研后备力量 德国科学研究会 资助 机会平等

多年来,德国在全球创新能力排名中屡屡拔得头筹。科研创新能力使德国在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区域一体化建设中不断取得卓越的成果。科学研究的杰出性依赖于科研人员的创新性。高素质的科研后备力量是确保德国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与学术培养能力的前提。青年科研后备力量是指处于科研培养不同阶段的青年科研群体的总称。他们包括在高校以及校外科研机构从事相关科研工作的在读博士生、博士毕业生、博士后、青年教授和助理教授等。保持青年科研后备力量高水平的培养质量与创设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结构和前景是德国科研政策的核心。

德国科学研究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DFG)是德国促进科学研究的自治组织,也是欧洲最大的科研资助机构之一,致力于持续推动德国与欧洲科研一体化空间建设。DFG在德国高等教育与科研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大多数委员会成员、申请者以及评估专家均在德国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中工作。DFG的核心理念是建设与完善科研友好型、职业发展型的组织结构,创设创新性科研的最佳条件与环境,保证德国科学研究持续发展的动力[1];并以此形成了DFG的工作领域:通过竞争性评比资助卓越科研项目,资助科研人员职业成长,建立灵活的个人资助形式,促进跨学科产学研合作,为高校、政府和公共机构就科研议题提供政策咨询[2]。其中,促进与支持科研后备力量的职业发展是DFG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的工作重点。为此,DFG依托多元化的资助形式、结构化的培养模式、国际化的衔接路径、人性化的资助管理措施,以及多样化的性别平等政策不断提升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道路的吸引力与透明度,不断优化由科研培养进入职业阶段的过渡方式,不断改善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发展的机会平等,促进其国际竞争力与流动性。

一、多元化的资助形式

保证青年科研后备力量持续、定制化的职业发展是德国科研与创新战略实施的出发点。基于资助方式的有机组合,DFG逐步形成了针对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系统化资助与支持方案。DFG的资助是一种多元化与差异化相结合,长期与短期项目合理衔接,不断扩大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资助覆盖面的立体式资助体系。目前采用的资助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直接资助(个人资助)、间接资助、战略化资助平台、青年科学家晋升计划(Tenure-Track-Programm)与DFG科研后备奖。

直接资助(个人资助)是DFG针对个人的资助形式,主要面向毕业年限不超过四年的博士。博士是否可以继续深化其博士生阶段的科研课题成为了很多青年博士面临的艰难选择。DFG通过直接科研资助为博士创新性深化研究提供了保障,并为其独立开展科研开辟了道路。直接资助的主要平台有三个:瓦尔特·本杰明项目(Walter Benjamin-Programm)、艾米·诺特项目(Emmy Noether-Programm)与海森贝格项目(Heisenberg-Programm)。瓦尔特·本杰明项目主要资助博士毕业后的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开展科研项目(国外奖学金项目,国内博士后学习)。2020年共有1004名科研人员获得该资助[3]。艾米·诺特项目针对特别优秀的科研人员(通常为博士毕业四年内),为其提供以高校教授身份独立管理科研团队的机会,聘期六年。该项目一方面为尚未获得大学授课资格的青年科研人员提供职业化融入的机会,另一方面为其创设了施展和发挥其科研能力的平台。2019年的项目监控显示,70%受该项目资助的科研人员在聘期结束前已正式获聘为教授[4]。海森贝格项目主要面向满足终身教授条件的科研人员,即完成艾米·诺特项目的科研人员、科研后备力量工作组领导、DFG项目负责人,重点资助评估优异的青年教授、获得教席职位的科研人员,资助其完成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并以此建立和强化其科研声誉。该项目的4种申请类型为海森贝格教席、海森贝格名誉教席、海森贝格教授、海森贝格奖学金。获得资助后,可在这四种类型内进行选择,也可在为期四年的资助期内将这四种类型进行合理的衔接和切换。2020年共计47人获得此项资助。[5]

间接资助是一种依托项目的资助形式。为了创设培养科研独立性的空间,DFG为青年科研人员融入相关项目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青年科研人员通过个体项目、研究小组、重点项目、特殊研究领域和卓越集群积极参与科研实践。2020年,DFG通过各类项目共计资助2.7万名博士生与1.22万名博士后,资助额高达9900万欧元,即德国高校中近1/5的科研岗位受到DFG资助。[6]

战略化资助平台是DFG资助科研人员早期职业发展科研创意的重要途径。其中两大核心平台为:科研后备力量研究院(Nachwuchsakademien)与临床医学科学家项目(Clinician Scientist-Programm)。科研后备力量研究院主要针对青年科研人员资助其进行跨学科研究。借助该项目,青年科研人员可以在职业初期与相关领域的杰出专家建立联系,从而在激发科研视角、促进跨学科思辨、申请项目资助层面获得帮助。目前,德国已建立多个科研后备力量研究院,研究方向涉及医学技术、供电研究、教育研究等。就医学研究领域而言,为了应对德国医务人员短缺的局面,近年来DFG高度关注医学类高校临床与科研有机结合的优化路径。2018年设立了医学院研究与专科医生进修一体化项目,即临床医学科学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为专科医生争取了更加充裕的科研实践时间。2020年,德国在13所医学院开展了临床医学科学家项目,近300名科研人员受到该项目资助。

青年科学家晋升计划主要面向处于职业早期的青年科研后备力量,以提高其学术职业道路的规划性与透明度,进而在全德范围内推行终身教授制[7]。通过额外资助终身教授职位,在大学中形成传统教授晋升路径外的职业发展道路。经过2017年与2019年两轮高规格评选,目前已在德国75所高校投入了1000个终身教授职位。

DFG科研后备奖是德国针对青年科研后备力量取得的杰出科研成果而设立的重要奖项,如DFG联合德国联邦教育科研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每年授予有突出成就的青年科研人员海因茨-迈尔-莱布尼茨奖(Heinz-Maier-Leibnitz-Preis)。2020年,全德有10人获此资项。此外,还设有针对各学科领域的青年奖项,如针对地球科学的阿尔贝尔特-毛赫奖(Albert-Maucher-Preis),针对杰出青年数学成果的卡文荣誉奖(Kaven- Ehren-Preis)等。

多元化的资助形式和相互间的无缝衔接不仅提高了青年科研后备力量职业道路的稳定性与规划性,还提升了德国科研体系的国际吸引力。

二、结构化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GRK)①与国际研究生院(Internationale Graduiertenkolleg,IGK是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结构化改革的产物。GRK模式旨在促进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改善其培养质量的框架条件,为所有学科和跨学科结构化博士培养建立统一的标准化模式。GRK的核心理念是结构化模式,主要涵盖以下四个层面——培养理念结构化、培养平台结构化、培养管理结构化、培养课程结构化。其中,结构化的培养平台与管理强调多导师制、论文指导的机构化(论文咨询委员会)、培养主体多元化(注重企业、政府、个人团体、研究所的联合培养)、师生双向选择、项目牵引课题研究、项目的动态监控与评估、实验设备的多元共享、培养资助多元化。[8]

结构化培养模式打破了学科间专业和组织机构的界限,其主要特点是跨学科、跨机构、跨区域与跨文化;发挥科研人员的集体力量;通过加强学院之间、伙伴机构之间的纵深合作,为不同专业跨学科交叉特色化发展提供契机。跨学科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边界的交叉和渗透,还更多地体现为方法论的交互以及传统学科基于新的分析维度、新技术或者新的研究问题的重组或融合[9],跨学科交流有利于发现问题、辨明研究界限、推动博士论文进展。GRK高度重视跨学科的质量与知识的产出,从论文的学科融合程度来评价科研后备力量培养的跨学科性。跨学科教研结合、产学结合成为德国博士生结构化培养的特色。

目前,德国尚在运行的由DFG资助的研究生院有245所,41%为IGK模式。2016年德国科研咨询委员会对GRK模式的评估显示,博士生的视角、参与该课题的国内外科学家的视角以及承担该项目高校的视角都获得了国际化的效应[10]。此外,GRK也是德国与国外高校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的重要平台,是DFG赢得国际优质科研人才的重要渠道。2019年,IGK国外博士生比率达20%~21%,其中非欧盟生为7%~8%。博士后国外联合培养比率达27%,其中13%来自欧洲外其他国家。2019年数据显示,德国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四大国际博士生培养国,且28%的博士生具有国外访学经历,主要学术访问国有美国、英国、法国等。[11]

联合指导(导师多元化)的博士毕业生高达11%。当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研究生院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建立跨企业与跨机构的研究平台,促进学科整合和推动前沿科学发展,加速人文学科课程与理工科学科课程相融合,发展跨学科学术组织,深化国际科研合作网络。[12]

三、科研工作国际化的衔接路径

研究课题的国际化、研究合作的国际化、研究成果发表的国际化以及科研人员构成的国际化是科研工作国际化的重要指标[13]。DFG将促进科研工作的国际化,加强和深化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资助机构之间的国际合作,发掘新的合作潜力作为其战略发展规划。在分析科学政策框架条件和深化国外伙伴机构合作的基础上,DFG形成了国际科研资助的基础设施、伦理和法律标准。其中针对青年科研后备力量的国际化衔接工作涉及以下五个层面。

一是创新——创新合作模式,打通青年科研后备力量在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间的行走边界,建立跨学科、跨机构的研究平台——跨学科研究中心(Zentrum für Interdisziplinre Forschung),依托多样化的组织形式,比如科研组(Forschungsgruppe)、合作组(Kooperationsgruppe)、工作组(Arbeitsgruppe)[14],促进跨学科研究和科研国际化。

二是资助——DFG资助德国国际合作项目。持续关注项目的国际渗透性与国际衔接度;支持与资助国内外青年科研后备力量与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项目。主要资助模式有国际工作坊、国外访学、邀请访问学者等。此外,DFG通过组织国际科研活动、资助建设国际科研网络来强化国际合作。在强化原有国际合作的基础上,2020年DFG在化学、生命科学、医学等多个领域资助新建了19个国际合作项目。

三是吸引——为了吸引国际人才,保持德国尖端科研的持续性与稳定性,DFG 与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eutscher Akademischer Austauschdienst)以及弗勞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会(Frauenhofer-Gesellschaft)合作,积极参与德国联邦教研部开展的“国家研究市场营销”项目。通过全面的科研市场化宣传策略,不断激发国际科研后备力量的研究兴趣;采取财政资助与市场化机制结合的方式吸引顶尖人才;建立统一的科研资助平台,整合项目信息和资助信息,打破相关管理部门间的屏障,实现信息共享。[15]

四是建构——为了强化欧洲内部青年科研后备力量的区域衔接,DFG积极参与建构欧洲一体化科研空间与交流关系,改善欧洲科研框架条件,协调欧盟成员内部以及相关国家的科研标准。[16]

五是拓展——积极挖掘合作潜力,及时应对各国科研政策的变化与发展。DFG深入观察、深度分析并维护与世界各国各地的科研战略关系。通过调研区域基础信息,設立DFG国外联络处等途径不断拓展全球合作伙伴与合作项目;强化合作伙伴建设战略,为青年研究者提供国际水平的研究合作机会,努力提高其联合出版的数量与影响力;通过与顶级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战略发展的均衡;提升全球竞争力,不断促进青年科研后备力量研究项目的成功申请。

四、人性化的资助管理措施

DFG的资助兼顾科研人员家庭与职业的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家庭友好型的岗位管理、项目评估的人性化管理、积极深入的健康管理、全方位的职业技能提升管理、资源设备一体化的服务管理。

创设家庭友好型的科研工作岗位,以保证青年科研后备力量学术科研道路的持续性与稳定性;协调因家庭原因(产假、育儿假)产生的工作中断或非全职工作;延长学业时间,出于家庭原因缩短海外访学时间;学习与工作时间弹性管理(如弹性工作时间、个性化非全日制工作模式);通过数字化与网络化,尽可能降低科研工作的时空依赖性。

为了推动科研评估与决策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DFG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措施:开发项目,支持多样化与定制化的研究网络与研究项目的开展,为项目提供灵活多样的资助形式;科研资助不仅关注申请者的科研发展业绩,还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申请者身体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项目管理与评估措施;申请者的移民背景、宗教信仰与国籍、性别、健康状况、年龄、社会出身、世界观都不会成为科研歧视。[17]

企业化的健康管理是DFG创设人性化科研环境的重要支柱。健康管理包括职业健康保护(如疾病预防)、健康的工作氛围(如高效的领导与合作交流、重视家庭与个人需求)以及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定制化工作环境与设施等。

DFG针对青年科研后备力量的职业技能提升管理将学术科研培养、个人修养培养与社会能力培养并重。其不仅涉及专业的科研技能,如个人或与资深学者共同授课的教学实践、学术思辨、学术论文撰写、科研目标管理、科研活动组织等,还囊括了大量提升可迁移技能和通用技能等职业辅助能力的线上与线下“软技能”培训,如时间管理、冲突调节、项目展示、语言技能、辩论技能、未来职业发展规划等。此外,DFG常年定期与不定期开设大量针对青年科研后备力量的职业技能顾问工作坊与研讨工作坊。

五、多样化的性别平等策略

长期以来,女性科研后备力量一直是科研体系中的弱势群体,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科研体系与制度的束缚使女性拥有的科研网络资源较少、科研团队建设单薄、科研职业指导欠缺。此外,在科研资助体系中长期存在性别差异。卓越的科研需要多样性与原创性。DFG致力于科研系统的性别平等建设,关注科研团队合理的性别比例,力图克服因性别与年龄而产生的歧视性资助。DFG的平等政策可以理解为以下四个层面。其一,以科研为导向的平等标准,基于多样性视角、经验与能力构建科研团队。这是DFG高校人事与结构措施平等化发展中的重要依据,由此极大地推动了德国科研体系结构与行动模式的系统化发展。其二,高质量的平等理念,避免隐性性别歧视。其三,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才能与创新潜力,推动科研进程,保证科研质量。其四,保证各级管理委员会女性的比例。[18]

2002年,DFG成员大会就已将科研体系男女平等作为项目目标纳入其章程,并通过各种尝试努力实现并不断完善该目标。2008年,DFG开始实施《以科研为导向的平等标准化方案》,即在DFG所有组织机构中采取相应的性别平等的人事与机构措施,以实现机会平等与男女平等,进而促使女性科研从业人员比例稳步提升。为了保证平等标准化方案的精准实施,DFG又于2009年进一步制定了《以科研为导向的平等标准化工具箱》,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字化系统,其中涵盖了300多项具体的科研平等化创新性措施,且该数字化系统一直保持更新。这些措施包括评估女性科研项目申请者的学术科研成果水平时,充分考虑其生活状况与家庭状况;创设平衡女性科研工作者职业与家庭的资助体系;为出于家庭原因从事非全职科研项目工作者提供额外补助;为有子女的女性科研工作者提供弹性工作制;加强女性科研人员在学术决策委员会以及基层学术委员会的份额[19]。2016年DFG引入了专业化的女性科研人员参与评定机制,以期实现同行评议中的性别平等。2020年,该系统升级为《实现科研性别平等与公正的标准化与质量保证措施》(StaRQ: Standards, Richtlinien und Qualittssicherung für Manahmen zur Verwirklichung der Geschlechtergerechtigkeit in der Wissenschaft),并通过莱布尼茨社会学研究所(GESIS)与女性科研能力中心(CEWS)进一步在内容和技术上完善该措施。

DFG平等政策的目标是保证科研人员平等参与各个科学领域研究,同时确保科研资助机会均等。以科研为导向的平等化标准成为了DFG科研团队申请获批的重要影响因素。近些年,德国女性科研人员数量、女性科研领导层比例、女性科研评议者数量以及女性科研项目数量与科研奖项的申报数量稳步上升。德国联邦统计局2019年数据显示,德国高校科研教学人员达到255542人,女性约占39.7%;教授48111人,女性约占24.7%。在医学专业领域,女性科研从业人员高达51.3%,女性教授比率达24.2%。在人文社科领域,女性教授约为36.5%。工程学领域女性科研从业人员约占总体的1/4(热能技术25.1%,材料科学23.8%)到1/3(建筑学32.7%)[20]。2018—2020年,女性科研评议者的占比从18.2%上升到了19.9%。2019年,DFG中的13838个个体科研资助中,3578名是女性申请者,其中26.4%为跨学科研究领域,38%为人文科学研究,31.3%为生命科学研究,17.5%为自然科学研究,14.1%为工程学研究[21]。当前DFG性别平等建设工作的重点是减轻女性科研人员的行政工作,进一步扩大女性科研人员的基数,从领导层建立相应的结构化框架条件以强化女性在科研决策委员会中的话语权。

六、結语

近年来,DFG通过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促使德国科研领域不断改善科研条件、优化科研人员的学术生态、完善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深化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和不断扩展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形式,从而为德国青年科研后备力量的学术成长、职业衔接、科研能力提升铺设了广阔的平台;其人性化与性别平等化的科研资助管理理念与路径进一步提高了青年科研人员职业的稳定性、持续性与创新性,极大地提高了德国高校的科研效率与成果、提升了德国科研机构的战略发展力与国际影响力,强化了科研体系中的功能区分度。[22]

DFG青年科研后备力量人才战略可以大致概括为强化科研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协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完善科研人员职业发展的一体化措施;资源共享,优化地区科研基础设施与科研服务的共享模式;促进科研生态和谐均衡建设;区域性联合培养与国际联合培养相结合,促进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与学习;通过科研人才战略促进国内高校、校际、校企和国际合作,实现优质教育科研产业资源的聚集以及跨学科科研前沿领域的协同研究,推动区域教育、科研、经济一体化发展。

注释:

①研究生院分为两种模式:研究生院(Graduiertenkolleg,GRK)与国际研究生院(Internationale Graduiertenkolleg,IGK),IGK是GRK的子项目,致力于依托德国国内高校,结合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完成特定的科研项目,与此同时联合培养博士人才。

参考文献:

[1][2]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Leitlinien zur Sicherung guter wissenschaftlicher Praxis[EB/OL].(2020-03-15)[2021-01-15].https://www.dfg.de/dfg_profil/aufgaben/index.html.

[3][4][5]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Pakt für Forschung und Innovation Monitoring-Bericht[EB/OL].(2020-12-15)[2021-02-03].https://www.dfg.de/download/pdf/dfg_im_profil/geschaeftsstelle/publikationen/pfi_monitoringbericht.pdf.

[6]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undesbericht Wissenschaftlicher Nachwuchs 2021. Statistische Daten und Forschungsbefunde zu Promovierenden und Promoviertenen Deutschlands Wichtige Ergebnisse im berblick[EB/OL].(2021-01-15) [2021-02-06].http://www.buwin.de/dateien/buwin-2021.pdf.

[7]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Tenure-Track-Programm[EB/OL].(2019-09-01)[2020-12-20].http://www.gwk-bonn.de/fileadmin/Papers/Verwaltungsvereinbarung-wissenschaftlicher-Nachwuchs-2016.pdf.

[8]张宇. 德国博士生国际联合培养的结构化范式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36):8.

[9]秦琳. 德国博士教育的结构化改革研究-知识生产转型视角[D]. 北京:北京大学, 2012.

[10]Prognos/Joanneum: Studie zur Exzellenzinitiative des Bundes und der Lnder -Graduiertenschule und Exzellenzcluster[R].Prognos AG und Joanneum Research Forschungsgesellschaft mbH: Berlin/Basel/Graz/Wien, 2015.

[11]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Jahresbericht: Aufgaben und Ergebnisse[EB/OL].(2020-03-18)[2021-02-15].https://www.dfg.de/download/pdf/dfg_im_profil/geschaeftsstelle/publikationen/dfg_ jb2019.pdf.

[12]张宇. 德国语言文学类博士生跨学科结构化培养研究——以柏林自由大学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文学研究院为例[J]. 中州大学学报, 2019(6):105.

[13]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Internationalisierung von Bildung, Wissenschaft und Forschung[EB/OL].(2019-08-15)[2021-03-09].https://www.bmbf.de/upload_filestore/pub/Internationalisierungsstrategie.pdf.

[14]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20 Jahre Graduiertenkollegs Nhrbden für neue Promotionskulturen: innovativ, interaktiv, international[EB/OL].(2018-05-10)[2021-01-16].https://www.dfg.de/download/pdf/dfg_im_profil/geschaeftsstelle/publikationen/20_jahre_graduiertenkollegs.pdf.

[15]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ericht der Bundesregierung zur internationalen Kooperation in Bildung, Wissenschaft und Forschung 2017-2018[EB/OL]. (2019-02-15)[2021-04-05].https://www.bmbf.de/upload_filestore/pub/Bundesbericht_ Internationale_Kooperation_2017_2018.pdf.

[16]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Leitlinien für das neue EU-Rahmenprogramm für Forschung und Innovation. Positionspapier der Bundesregierung[EB/OL]. (2019-04-08) [2021-03-15].https://www.bmbf.de/files/Bundesregierung_FP9_ Leitlinienpapier_September_2017.pdf.

[17][19]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ie Forschungsorientierten Gleichstellungsstandards“der DFG: Zusammenfassung und Empfehlungen 2020[EB/OL]. (2020-10-20)[2021-03-16].https://www.dfg.de/download/pdf/foerderung/grundlagen_dfg_foerderung/chancengleichheit/fog_empfehlungen_2020.pdf.

[18]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 Neue Manahmen der DFG zur Frderung der Chancengleichheit in der Wissenschaft[EB/OL].(2020-08-15) [2021-09-10].https://www.dfg.de/foerderung/info_ wissenschaft/2020/info_wissenschaft_20_82/index.html.

[20]Statistisches Bundesamt. Personal an Hochschulen[EB/OL].(2019-10-25) [2021-02-15].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Gesellschaft-Umwelt/Bildung-Forschung-Kultur/Forschung-Entwicklung/Publikationen/Downloads-Forschung-Entwicklung/ausgaben-einnahmen-personal-2140360197004.pdf.

[21]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Erfolg mit MINT-Neue Chancenfür Frauen Zusammenfassung der Ergebnisse aus der Frderrichtlinie[EB/OL].(2019-06-15)[2021-04-10].https://www.bmbf.de/files/201110_BMBF_Management-Summary_6Seiten_A4_DE_BF.pdf.

[22]ROESSLER I, HACHMEISTER C D,SCHOLZ C.Positionierung durch strkere Profilierung-Str-kung der Third Mission an HAW[R].Bonn:Gueterloh,2016

編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猜你喜欢

资助
玉林:加快学生资助资金发放进度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致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
贵州省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连续三年持续增长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湖北:5年投220亿资助贫困生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国家资助定向招生农村娃上大学不再愁
精准扶贫政策下大学生资助的新思路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