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由播赤光而扬赤旗
2021-12-28袁武倩俞可
袁武倩 俞可
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本刊特设“献礼建党百年:一位学子与一项伟业”专栏。周恩来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
遵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指示,1931年1月15日成立以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为书记的苏区中央局,负责筹备“建立苏维埃形式的工农独裁”(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9年10月26日致中共中央)。是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神州大地首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遂宣告成立。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周恩来同志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一颗璀璨巨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不朽旗帜。”这位共和国首任总理少时便“苦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经五四运动历练,“远赴欧洲勤工俭学,通过反复比较,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在巴黎参与创建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正因为东渡西行,以革命思想问道,以武装运动克敌,以社会建设圆梦,这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才得以永远铭刻于党史与国史。
一、问道:从物语到赤光
“极目神州,怆怀已达极点!”,19岁的周恩来疾呼(1917年12月22日致陈颂言)。“自海禁大开,强邻逼处,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中国以至“非常之势,多难之秋”(《或多难以固邦国论》),亟待力挽狂澜之人。彼时周恩来就读南开已逾两年,常以撰写时评抒“闻而兴鸡鸣起舞之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念”(《中国现时之危机》,《校风》,第45期)的期望,进而积聚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使辛亥一役,不以敷衍结果,直捣黄龙,剪除旧类,彼时政治可以一新,又何致有二次三次革命”,周恩来如是痛批辛亥革命之不彻底性以及资产阶级之软弱性,深信“阶级不除,无平等之望”(《爱国必先合群论》),呼唤“人民国家之主人也”(《本社之责任观》,《校风》,第63期)。虽因“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享免学费之福利,周恩来却“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尤其“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毕业同学录》)。其南开时期习作,“茹古涵今,闳中肆外”,“并能按切时局”,教师评语按,“青年有此文字的,是不可限量之才”。其1916年5月6日为全校国文特试撰写的《诚能动物论》(《校风》,第30期),甚而由南开学校创办人严修亲自定为第一名。早在东北就读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之时,受革命党人高戈吾之影响,决意“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伟大人物”,以“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追随有识之士师日风潮,周恩来欲东渡求学。
折国文最佳奖之桂,赢毕业典礼代表毕业同学致答辞之荣,享“南开最好的学生”(张伯苓语)以及“毕业成绩仍属最优”(《毕业同学录》)之譽,周恩来1917年6月26日从南开毕业。周恩来偕李福景等同学7月下旬赴京筹划官费留日事宜。“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9月临行前写下这首咏志诗,以1905年底蹈海殉国的留日学子刘天华为榜样,若壮志难酬,蹈海亦堪英雄。前来送行的好友赠予一册《新青年》第3卷第4号,成为周恩来赴日之旅的最佳伴侣。抵达东京,在留日同学、严修之子严智开寝室阅览《新青年》第3卷各号,《新青年》之新思想推翻“从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学者”,周恩来“愿意自今日后为我的‘思想’‘学问’‘事业’去开一个新纪元”。周恩来居所位于神田神保町,既是进步中国留学生聚会地,亦为全日图书集散地。在神保町书店东京堂,周恩来甚而“站着读”《露西亚研究》(露西亚即俄罗斯之音译——作者注),“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惊醒了冬虫般蛰伏的被压迫阶级,震动了春蚕般茧缚的世界殖民地”(《赤光的宣言》,《赤光》创刊号)。在社会主义思潮涌动的日本,尤其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与传播者河上肇的扛鼎之作《贫乏物语》,及这位留德的西京帝国大学经济学教授创办的《社会主义问题研究》杂志,使周恩来顿感“二十年华识真理,于今虽晚尚非迟”。因留日未能如期实现“面壁十年图破壁”之壮志,周恩来1919年4月“返国图他兴”。
因初识真理而探求真理。经严修在南开学校特设的“范孙奖学金”资助,周恩来决意开赴马克思主义之乡欧洲为真理探源。留法勤工俭学这场教育运动,如1917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3卷第3号所言,“实欲将欧洲近世文明之‘科学真理’人道主义大要素输入本国”。偕南开同学李福景,手持北京华法教育会1920年10月8日开具的赴法证明,作为第18批留法勤工俭学生,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黄浦码头乘坐博尔多斯号(Porthos,又译“包岛斯号”),周恩来踏上留欧之旅,历时36天。12月13日抵达马赛港,换乘火车赴巴黎作短暂停留,1921年1月5日前往伦敦作“社会实况之考查”。欧洲各国共产主义运动此际因共产国际组建而澎湃,周恩来便系统研读英文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订阅英法等国的共产党机关报。“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周恩来“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却“谈主义,我便心跳”,直至1921年秋“认清C.ism(共产主义——作者注)”之后“才定妥了我的目标”(1922年3月致觉悟社社员湛小岑、李毅韬),进而断言,“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已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1922年3月致觉悟社社员李锡锦、郑季清)。经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周恩来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巴黎共产主义小组,主持中共旅欧组织1924年2月1日创刊的《赤光》,以“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为“所认定的唯一目标”。“油印博士”邓小平视周恩来“始终是一个兄长”,周恩来写稿改稿编稿,邓小平刻字印刷装订。“夜已阑,天将晓”,翩翩中华少年周恩来自此“接近赤光,走向世界革命的大道”(《赤光的宣言》,《赤光》创刊号)。
二、克敌:从少共到铁甲
周恩来抵日不久便加入由就读早稻田大学的南开校友童冠贤等留日学子发起的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为宗旨的新中学会。1917年10月入读东亚高等预备学校以备考。该校由曾任京师法政学堂日文教员的松本龟次郎为留日学生而创设,其旧址今为公园,1998年适逢周恩来诞辰100周年,特立“周恩来在此学习”纪念碑一座。自1918年1月1日始撰写旅日日记,跨越整年,止于12月23日。备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或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的官费留学生之际,日本政府与北洋政府秘密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留日中国学生遂掀起大规模抗议活动,著名报人彭翼仲甚而写下绝命诗“霹雳一声中日约,亡奴何必更贪生”后蹈海。心系国运的周恩来最终折戟考场,“此羞终不可洗”。不学,“还救什么国呢?爱什么家呢?”周恩来1919年3月得知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在哥伦比亚大学访学归来后即将创办大学部,决然由神户离日返津,9月25日作为南开学校大学部(之后更名为南开大学)第一届文科学生参加开学典礼。
因爱丁堡大学入学考试秋天才举行,而滞留伦敦又成本高昂,周恩来1921年2月中旬便从伦敦回到巴黎,入阿利昂法语学校补习法文。时逢北洋政府拟以出卖海关、邮政和滇渝铁路路权为担保,与法国签订借款协议用以购买军火。周恩来遂率留法勤工俭学生联合巴黎华侨各团体,成立拒款委员会,召开拒款大会,在法国报刊公开发表《拒款通言》,揭露丧权辱国之恶,呼吁“同胞一致进行,以与抗争”。周恩来在《益世报》发表的《旅法华人拒绝借款之运动》《中法大借款竟实行签字矣》《中法大借款案之近讯》等文章更让国民群情激愤。“途穷了,终须改换方向。势单了,力薄了,更需联合起来。”这场轰轰烈烈的“国外的五四运动”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断此恶念。周恩来还参与并报道留法勤工俭学生掀起的另外两场斗争:向北洋政府申索“生存权、求学权”的“二八运动”和向里昂中法大学索回入学权的“争回里大”运动。在三大斗争基础上,旅欧少年共产党1922年6月18日成立,执行委员会三人之一的周恩来负责宣传工作。而3个月前与张申府、刘清扬一起,周恩来在柏林组建中共旅德小组,并介绍留德学人朱德入党。遵陈独秀指示,旅欧少年共产党1923年2月17日在巴黎西郊召开临时代表大会,正式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通过首任书记周恩来起草的《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及给团中央的报告,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列为入团必备条件,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宣传共产主义作为根本任务。团部及1922年8月1日创办的《少年》月刊编辑部设在周恩来下榻的旅馆,巴黎十三区戈德弗鲁瓦街17号。该址今为海王星旅馆,外墙挂有铭牌,周恩来头像下方标注金色法文“周恩来,1922—1924年留法期间曾居住于此”。邓小平、李富春、聂荣臻等留法少年在此捍卫“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世良方”(《共产主义与中国》,《少年》,1922年第2期)的共产主义。
“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劳工神圣’之思,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为维持旅欧生计,周恩来担任天津《益世报》驻欧记者。战后欧洲此际正处于革命风暴口,“物价高贵,失业者多,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1921年1月25日致严修)。为《益世报》撰写的第一篇旅欧通讯是《欧战后之欧洲危机》(1921年2月1日):“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東向,吾国又何能免?”随后又接连为该报撰写55篇旅欧通讯,如《英国矿工罢工风潮之始末》《英国矿工总投票之结果》,从欧洲工人运动中发现农工的力量,“使今日之留学界能有彻底的觉悟,回国能不为势动,能不为利诱,多在社会上做一点平民运动,则工场技师,农庄庄师,何不可兼为启诱农工阶级智识之良师”(1921年2月致陈式周),进而窥见“社会主义之不可侮,实已成了必然趋势”。周恩来断言:“革命是无疑而且确定了!但我们需要看清我们的敌人和我们国民革命的势力究竟何在,且谁又是我们真实的友人”(《革命救国论》,《赤光》,1924年第2期)。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7月归国后的周恩来,以总指挥身份,与留法勤工俭学生赵世炎、留苏学子罗亦农一道,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等工人运动。回国前夕的1924年2月5日适逢甲子年正月初一,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聂荣臻四位留欧学子相约瞻仰巴黎公社社员墙,更深信:“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列宁语)。因早年阅读陈天华所著《警示钟》《猛回头》,遂生成“全民皆兵”思想。这位党内首位最高军事领导人誓言:“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评胡适的“努力”》,《少年》,1922年第6期)。因助力孙中山成功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周恩来在孙中山授意下于1924年11月组建大元帅府铁甲车队,继而1925年11月组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最早一支革命武装力量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1927年8月1日携手南昌市公安局时任局长朱德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由此缔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从最早认识武装斗争及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到最早提出创建革命军队的极端紧迫性,由青衿而戎装。
三、圆梦:从岚山到香山
因受五四运动洗礼,本着“革心”与“革新”的精神,确立“自觉”与“自决”的主旨,周恩来1919年9月在南开成立觉悟社并主编《觉悟》,力邀李大钊指导与演讲。该社遂成为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领导核心。1920年8月16日,周恩来率10位觉悟社社员抵京,邀请北京人道社、曙光社、青年互助团、少年中国学会在陶然亭集会,商讨联合斗争。征求与会的李大钊意见后,决议成立“改造联合”,通过《改造联合宣言》和《改造联合约章》,宣布“本联合各地革新团体,本分工互助的精神,以实行社会改造”。周恩来改造社会之举可追溯至在南开学校就读期间创建的敬业乐群会,将“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敬业乐群会简章》)为宗旨。在会刊《敬业》创刊词中写道:“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生于外侮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吾人既生于是时矣,生于是国矣,安忍坐视而不一救耶?”但自从初识马克思主义,周恩来便为忧国忧民涂抹鲜亮底色:“觉悟社的信条自然是不够用,欠明了,但老实说来,用一个Communism(共产主义——作者注)也就够了”(1922年3月致觉悟社社员湛小岑、李毅韬)。周恩来1920年1月29日领导天津各校学生数千人赴直隶省公署为抵制日货请愿,却遭军警镇压。在这场一·二九惨案中,这位《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第一次被捕。周恩来组织狱友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颤动于狱中”、萌发于觉悟间,以“险夷不变应尝胆”的革命豪情和“道义争担敢息肩”的斗争壮志走上职业革命家道路。
觉悟之途阻且长。留日归国前夕的1919年4月5日,升学无望的周恩来游览京都郊外胜地岚山,“潇潇雨/雾蒙浓”,忽见“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娇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娇妍”,遂写下《雨中岚山》。阳光乃马克思主义,因留日初识而仅显一线,却足以“穿云出”,亦得以“见着一点光明”。光明即“愈觉娇妍”的美景,于试图悟透国运真谛的留日学子周恩来而言,更是中华民族复兴与中国人民幸福,以及世界和平。负笈东瀛,就要追寻中国的黎明、亚洲的黎明、世界的黎明。周恩来1918年夏两次慕名“访吉野博士,未遇”,求教无果。吉野作造是李大钊津门就读期间极为敬重的教员,“极力鼓吹平民主义,介绍民治思想,作民权运动,教导他们国民”(李大钊,《十八年来的回顾》,1923年12月30日)。吉野作造曾创立黎明会。李大钊“日日祷望黑暗的东方发现曙光”,希冀“在黎明把的曙光中,两国青年可以握手提携,改造东亚,改造世界”(1919年6月15日致吉野作造)。巴黎和会彻底暴露的日本狼子野心却使这场黎明运动黯然失色。终于“走东海、南海、红海、地中海,一处处的浪卷涛涌,奔腾浩瀚”,把周恩来送往“那自由故乡的法兰西海岸”(《别李愚如并示述弟》)。“到那里,举起工具,出你的劳动汗,造你的成績灿烂。磨炼你的才干,保你天真烂漫。他日归来,扯开自由旗,唱起独立歌。争女权,求平等,来到社会实验。推翻旧伦理,全凭你这心头一念。”
欧罗巴土地更是马克思的诞生地与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周恩来在马克思昔日求学的柏林写道:“我们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和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两大原则,而实行的手段则当因时制宜”(1922年3月致国内觉悟社社员湛小岑、李毅韬)!因时制宜,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抗战时,身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又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设立第三厅合从连衡,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与朱德、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留欧学子并肩抗战;建国后,身为共和国首任总理兼外长,周恩来突破西方封锁,使我国朋友遍天下,成就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首倡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并为新中国培养留法学人陈毅、留苏学人王稼祥、留德博士乔冠华等一大批外交战线帅才。周恩来早在留法期间便视经济革命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改造社会的主要路径:“革命成功后,生产的劳动阶级建立了强有力的政府,消灭了私有制度,集中了资本,公有了农田”(《共产主义与中国》,《少年》,1922年第2期)。留学之目的“唯在求实学以谋自立,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1921年1月30日致陈式周)。留学实为“丛人才、蔚国器”(《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之道。“没播革命的种子”,岂能“盼共产花开”;“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岂能“不用血来染他”(1922年3月致觉悟社社员湛小岑、李毅韬)。周恩来1917年8月13日为小学同学郭思宁题写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1949年3月23日即以中共中央五大书记身份“进京赶考”并在香山筹备建国。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以总理身份郑重宣布:“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以留学问理想信念之道、克重大风险之敌、圆民族复兴之梦,由此判断,留学人员必能深刻认识“战火洗劫万室空,吾侪争见九州同”的中华民族如何“华师尽扫列强日”,以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捷报飞传告鳌翁”(《献翁》)。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