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发展体系研究
2021-12-28刘婷李冬
刘婷 李冬
摘 要: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面临供应链信息化发展不均衡、核心企业信用无法跨级穿透等诸多问题和瓶颈。而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有潜力突破这些瓶颈。本文总结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模式,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局限性及其成因,构建了实现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以“增信→增效→增值”为价值进阶路线,以“两个深度融合”——运营模式深度融合与技术体系深度融合为发展方向。最后为实施相关保障举措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深度融合;运营模式;技术体系;中小企业融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21)11-0081-06
DOI:10.19647/j.cnki.37-1462/f.2021.11.011
一、引言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目的是在供应链的环境中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把原本信用记录较差、借贷风险较高的上下游中小企业纳入金融机构的融资服务对象中。近年来,尽管供应链金融发展很快,但是现实中的业务大多围绕核心企业的一级上下游企业来开展(张正平和马彦贵,2020)[1]。这些企业融资难度并不大,而处于供应链远端的、真正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企业却无法被触及,这使得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无法发挥真正的价值(郭菊娥和陈辰,2020)[2]。
当前供应链金融无法向纵深发展,主要原因是长周期、多环节的供应链业务流程使得远端的中小企业无法与核心企业实现流程匹配和信息集成。区块链的技术优势(如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性、智能合约等)可以实现在整个供应链环节内记录各方的交易记录,确保贸易场景真实可信,并且可以实现相关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执行(Babich和Hilary,2020)[3]。因此,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实现供应链金融破局的有力工具。
本文为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推动供应链金融向纵深发展构建了体系框架。在顶端价值逻辑层面,提出了“增信 → 增效 → 增值”的发展进阶路线。在战略实施层面,提出了“两个深度融合”——运营模式深度融合与技术体系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运营模式深度融合要求针对上游深度供应商融资和下游深度经销商融资两个发展方向,以打造“两个平台”——多级债权流转平台和多级动产质押平台为基础,设计相应的业务流程运作体系。技术体系深度融合要求走出区块链技术本身的范畴,积极推进区块链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先进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
二、供应链金融发展状况
(一)供应链金融概念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金融机构针对供应链而非单个企业进行融资的业务模式。它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信用依托,以真实贸易背景为前提,以闭环方式控制资金流或物权,运用自偿性交易融资的方式,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宋华,2016)[4]。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目标是降低整个供应链的资金成本,并通过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供应链的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二)供应链金融作用
供应链金融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大量中小企业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发布的《小微企业融资发展报告》显示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成为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羁绊。在实体经济产业链中,在采购和供货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在采购时要求较长的应付账款账期,在供货时则要求买方预付货款,这导致上游企业应收账款和下游企业预付账款堆积,给上下游中小企业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面临停工停产、订单锐减,自身现金流面临巨大挑战。供应链金融的目标便是帮助中小企业优化运营资金,提升运营效率。
(三)政策支持与导向
为解决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各级政府对供应链金融给予了高度重视。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2019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明确了银行保险机构应该依托核心企业的信用,将金融服务向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为更多小微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四)业务市场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已经从2015年的11.5万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6.4万亿元,增幅超过40%。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为3.5万亿元。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融资需求较高。未来几年内,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到2023年,将增长至 23.8万亿元(卢佩珊,2019)[5]。
三、当前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与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主要模式
针对核心企业最直接的一级供应商和销售商分别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和“预付款+库存”融资(见图1),是目前我国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两种供应链金融模式①。
1. 供应商融资:应收账款融资。针对上游供应商,反向保理业务是供应链金融的典型模式。如图2所示,反向保理过程由供应链全部企业一起参与,金融机构以核心企业信用为担保,对供应商的应收账款進行提前贴现,核心企业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反向担保作用。由于传统保理业务是供应商自身向金融机构申请质押、出售应收账款,核心企业并不直接参与,因此,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是针对供应商的信用情况。而在反向保理业务中,核心企业主动为上游供应商进行信用背书,并承诺到期还款,此时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是针对核心企业的还款能力以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况。由于核心企业通常具有较好的资信实力,并且与银行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信贷关系,因此,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相对于传统保理业务会大大降低。
2. 经销商融资:“预付款+库存”融资。针对核心企业的下游经销商,“预付款+库存”融资是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模式。供应链下游的经销商往往受资金所限,无法大规模地从核心企业处购进产品进行销售,这也会影响核心企业自身的利益。通过“预付款+库存”融资,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如图3所示,“预付款+库存”融资要求供应链全部企业一起参与,金融机构以质押产品库存为担保,帮助下游经销商提前支付货款购买产品。在实际操作中,为了减少风险,金融机构往往会要求核心企业对产品承担回购的责任。另外,整个业务流程除了供应链上的企业,还需要第三方物流机构参与产品的运输和库存的监管。
(二)现存的问题和瓶颈
尽管当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迅速,然而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当前业务大都局限于核心企业的一级供应商和经销商(如图1所示),无法有效向上下游两端进行深度扩展,使得大量处于供应链远端的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到供应链金融服务,导致供应链金融的普惠性无法体现。制约供应链金融深度发展的瓶颈主要有以下因素:
1. 供应链结构复杂。现代供应链已发展为由跨国家、地区、行业的各生产企业、物流服务商、分销商等众多相互独立的企业组成的网络。整个业务流程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开展深度供应链金融,要求全部参与企业紧密协作,全面有效地实现“端到端”的企业决策与业务协调,存在很大的挑战。
2. 信息化程度发展不均衡。供应链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特别是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没有完善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提供完整可信的经营数据。由于企业间存在比较严重的数据“孤岛”现象,阻碍了数据共享,造成供应链整体的信息交互效率低下、成本较高。
3. 核心企业信用无法跨级穿透。供应链金融要求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依托。但现实中核心企业的信用很难向纵深传递。一方面,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工具只能实现核心企业与一级上下游合作企业之间的信用背书,而信息化基础薄弱致使上下游远端的企业无法与核心企业实现对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会设置较高的准入门槛,将许多中小企业排除在服务对象之外。
4. 交易效率低,风险控制难。现实中供应链的大部分业务流程无法做到自动化,依然需要通过人工方式来进行,进而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运营效率。同时,众多企业的业务结算存在很多风险因素,如交易时存在资产挪用、故意违约等行为。由于金融机构不能掌握整个供应链运营的详细状况,这给融资业务的风险控制带来巨大挑战。
四、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
(一)总体框架
要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的普惠性,就必须将更多处于上下游远端的中小企业纳入服务对象之中。区块链技术凭借其自身的优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的难点和瓶颈。如表1所述,区块链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块链式数据结构,能够实现数据可追溯、防伪造篡改,保障全链数据真实可信。区块链通过信息加密和解密授权、零知识证明等隐私保护机制,能够有效平衡数据隐私与共享价值之间的矛盾。基于Token的电子签名技术,能够将物流和贸易单证以可信形式进行电子存证化处理,进而解决传统纸质单据易丢失、易篡改问题,同时实现交易债权的拆分和流转。智能合约可以实现交易的自动处理,减少人工处理环节,大幅度提高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率。
为推动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我们构建了如图4所示的发展体系框架。总体上要本着“技术支撑业务,业务创造价值”的思路,进行逐步实施和推进。
在价值逻辑层面,应遵循“增信 → 增效 → 增值”的进阶路线。即首先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和增加供应链企业的信用度,然后提升运营管理效率,最终目标是实现价值增值。
在业务应用层面,通过“数据存证”做到“增信”,通过“流程加速”做到“增效”,通过“智慧决策”做到“增值”。第一,通过准确记录每一步交易数据以及技术上保证数据难以篡改,区块链实现了数据“存”和“证”的可信性。第二,各方信用建立后,便可消除或减少多方检查、核对和验证等传统程序,降低风险控制成本。同时,利用智能合约定义触发点,在业务流程的各个阶段自动执行相应的合同任务,加快业务进度,提升运作效率。第三,将信用和高效流程向价值链深层延伸,做到跨多级信用穿透,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端到端”集成。通过智慧决策、智慧运营和智慧监管,使整体系统达到全局最优化。
在战略实施层面,关键要做到“两个深度融合”,即运营模式的深度融合与技术体系的深度融合。在运营模式方面,要设计新的业务流程,把供应链金融业务向上下游深度扩展。在技术体系方面,要推进区块链技术自身和其他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更大限度地增加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价值创造。
(二)运营模式深度融合
运营模式的深度融合,主要通过设计新型的流程体系,开展深度上游供应商融资和深度下游经销商融资。支撑这两项业务的关键,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打造“两个平台”,即多级债权流转平台与多级动产质押平台。业务流程主体框架如图4所示。
开展深度上游供应商融资,必须解决多级贸易合同和交易凭证的流转确认问题。可行的方法是采用逐级债权确认的方式,即融资企业的债权由下一级供应链伙伴进行确认。要实现这一深度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需要融合区块链技术,搭建多级债权凭证流转平台(见图5),并把供應链上游的各级供应商接入该平台。在核心企业给一级供应商开具应收账款凭证之后,一级供应商可以根据自身与二级供应商的交易状况,拆分并转让该债权凭证,并不断向上游重复此过程。这样,就可以将供应链上各级应收账款统一调动起来,进而实现凭证多级拆转、业务线上执行、数据存储上链。这在形式上就达到了将核心企业信用穿透整个上游供应链的效果。现今业界领跑者(如联易融)与学界关注的“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是这一类模式(李佳佳和王正位,2021)[6]。
相比于上游供应商(应收账款)融资,下游经销商(预付款+库存)融资业务流程更加复杂,对技术和系统平台的性能要求也更高。本质上讲,上游供应商融资依靠质押应收账款,而下游经销商融资则是依靠质押产品的库存所有权。这就要求不仅要确保贸易信息的真实可信,而且还要使金融机构能够实时追踪监控实物产品的物理状态。要实施深度经销商融资,需要利用区块链技术搭建多级动产质押平台(见图6),并把各级经销商和核心企业都接入该平台。当核心企业和一级经销商发生贸易之后,经销商以仓单质押为担保向金融机构发起融资请求。当核心企业将产品送到指定仓库之后,金融机构获取仓单并向核心企业支付货款。随后,一级经销商缴纳保证金,金融机构按照金额向一级经销商发货。此业务流程不断向供应链下游循环重复,就可以实现深度经销商融资。
由于物权抵押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如下两个方面信息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一是仓单信息要真实,二是“货”“单”信息要匹配。第一,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仓单流转全周期数据上链之后无法篡改,以解决仓单数据流转不畅、造假等风险问题。第二,区块链平台同仓库管理平台进行连接,通过协同云计算、物联网等其他先进技术,利用RFID、AGV等技术监测货物的入库、在库、出库、运输等环节,并将信息写入区块链系统;同时利用人工智能自动识别货物异常数据,将预警数据实时上链存证,实现监测仓单对应货物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三)技术体系深度融合
运营模式的深度融合需要相应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针对上述深度供应链金融的两种模式,技术层面也要推进深度融合,重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底层技术协议与跨链技术的深度融合。当今供应链的形态已经逐渐从“链条式”发展为“网络式”。同一个供应商通常服务于多个核心企业,即一家企业可能处于多个不同的供应链之上。区块链服务于供应链金融,是以“联盟链”为主要形式,即先把一个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接入到一个“联盟链”中,然后再利用区块链平台进行业务操作。如果金融机构想要突破单一链条,把供应链金融业务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网络,这就需要用同一个业务平台与不同的“联盟链”开展交互业务。由于不同的“联盟链”可能采取不同的区块链底层技术协议和运行机制(如Corda、Hyperledger等),这就可能造成不同的“联盟链”之间无法有效地互联互通,从而产生区块链的价值“孤岛”效应。因此,跨链技术是推进供应链金融从“链条式”继续深度发展为“网络式”的一项关键性技术。跨链技术难度较大,目前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未来需要解决多链协议互通性、跨链数据传递验证的安全可信性、跨链交易及合约执行的一致性等问题 (李芳等,2019)[7]。
2.区块链与其他新技术的深度融合。除了区块链本身在数据存证方面的优势,开展深度供应链金融还需要充分利用其他先进技术。区块链只能解决链上信息的真实可信,但如何确保“上链”之前信息的真实性(例如产品的质量信息等)是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深度经销商融资就需要区块链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高度融合,做到产品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追踪,最终实现控制仓单质押风险的目标。区块链应重点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进行融合。这将有利于真正实现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高度集成和统一,做到变数据为智慧,支持优化决策。
五、相关建议
为进一步推进区块链技术与供应链金融的深度融合,继续促进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应用,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举措。为此,我们提出下列政策性建议。
(一) 完善政策和法律法规
区块链与供应链金融深度融合,必然会催生许多新的商业模式。政府作为引导和监管部门,要加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使新式的业务流程与法律不冲突、不矛盾,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例如,深度供应商融资要求应收账款债权的拆分和流转,而现有的《物权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并没有对这类业务的效力进行明确规定。因此,需要在法律层面针对深度供应链金融业务和监管模式进行新的设定。
(二) 设立企业参与激励机制
区块链网络平台的价值发挥依赖于供给端平台建设的发展和需求端使用企业用户的增加。政府应当设立企业建设、参与区块链平台服务的激励机制,推动区块链技术服务更多的企业实体;可以建立区块链产业引导基金,通过人才引进补贴、技术创新补贴措施促进区块链产业发展;为了增加企业使用区块链技术服务的意愿,可以对积极参与区块链平台接入的中小企业实施补贴,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借助中小企业参与供应链金融项目为契机,鼓励对原来的信息化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全面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另外,对主动帮扶上下游企业的核心企业实施奖励,从而扩大区块链技术服务的双边网络效应。
(三) 推动建立标准化体系
建立区块链标准化体系,有助于对接国际标准组织,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除了区块链技术的标准化,还要建立区块链应用流程管理标准化体系。前者业界和政府已经在积极推动,而后者是我们强烈建议采取的措施。例如,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有供应链协会(Supply Chain Council)制定的 SCOR (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 模型。这一流程体系成为全世界企业进行供应链设计和改进的参考标准(胡建波,2018)[8]。当推进区块链技术落地服务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时,也应当制定相应的标准化流程体系,确定各种绩效指标,总结最佳实践,为企业实施区块链项目提供指导和对标。
(四) 加快人才培养
目前区块链技术和管理人才十分缺乏,远远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这将成为现阶段区块链产业发展的制约和瓶颈。因此,要大力加强人才建设,重点培养“四类人才”,即培养区块链底层基礎技术的攻关人才、区块链应用层面的开发人才、区块链技术落地的实战人才、熟悉区块链功用的管理人才。建议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动高校综合计算机、数据科学、经济管理学等院系同业界联合成立跨学科区块链研究中心,为区块链产业发展储备知识和人才。
注:
①库存融资的另一种形式是企业单纯通过质押产品库存所有权获得短期融资。但由于这种模式不需要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参与协作,因此,本文不把这一类融资业务归为供应链金融
参考文献:
[1]张正平,马彦贵.我国区块链+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挑战与对策 [J].金融发展研究,2020,(8).
[2]郭菊娥,陈辰.区块链技术驱动供应链金融发展创新研究 [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0(3).
[3]Babich V,Hilary G. 2020. Distributed Ledgers and Operations:What 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ers Should Know about Blockchain Technology [J].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22(2).
[4]宋华.供应链金融(第2版)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5]卢佩珊.中国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研究报告 [R].2019.
[6]李佳佳,王正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供应链金融应用模式、风险挑战与政策建议 [J].新金融,2021,(1).
[7]李芳,李卓然,赵赫.区块链跨链技术进展研究 [J].软件学报,2019,30(6).
[8]胡建波.SCOR模型助力供应链改善 [J].企业管理,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