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小结的艺术

2021-12-28蓝清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4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

蓝清萍

【摘要】小结是一节微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如果只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和精彩的新课讲授过程,而没有一个圆满的结尾,整节微课就会变得黯然失色。然而,在微课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小结这一重要环节。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认识到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小结的重要性,明确微课小结与传统课堂小结的区别,弄清微课小结的教学要求,运用归纳式小结、音乐赏析式小结、延伸式小结、设置懸念式小结等形式,让微课小结充分发挥作用。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小结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小结的重要意义

精妙的小结是一节微课完美的结局,教师对微课教学内容进行富有艺术性的的“小结”,既能使本节微课的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总结,也能为学生继续学习拓展新的道路;既能强调教学重难点,又能设置悬念,引人遐想;既能练习反馈,发现存在问题,又能承前启后,导入下文。微课小结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微课中应精心设计小结。

二、微课小结与传统课堂小结的区别

(一)小结时长不同

微课与传统课有着明显的区别。微课包括了“展示教学目标——引入课堂——内容讲授——小结”等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根据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微课的时长一般控制在5-8分钟。由于讲解重点内容占用了大部分的时间,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来说,微课小结可用的时间更短,更要做到短小精炼、干脆利落。

(二)沟通方式不同

传统课堂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面对面授课,可以进行即时沟通、双向沟通。微课则是通过视频授课,没有学生的直接参与,教师是隔着屏幕的协调者和引导者。因此,在微课小结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为单向传递。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设想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学生实际情况,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估计恰当、点拨到位、评价合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微课的教学效果。

(三)呈现形式不同

传统课堂的小结一般是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完成的,但微课是场上无学生的,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现场的配合与沟通。因此,微课小结的呈现形式也与传统课堂有所不同。一些传统课堂的小结呈现形式无法在微课小结中应用,如,交流式小结、活动式小结等。教师要以单向传递的形式呈现微课小结,语言表达比传统课堂更加简明扼要,且呈现形式要比传统课程更活泼、生动,感官的渲染要更多,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小结的方式

微课要通过丰富多彩、设计巧妙的小结,促使教学最后精彩部分的形成,以提升微课小结的有效性。教师应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微课小结,常用的微课小结方式有:

(一)归纳式小结

归纳式小结是教师较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是指教师在进行微课小结时,运用准确、简炼的语言,对教学的重难点加以归纳和总结。这种方式的特点是系统、完整而又简明扼要,便于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归纳式小结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如,叙述式、表格式、思维导图式小结等。

比如,在九年级下册复习微课《我们共同的世界》中,教师提出问题:“通过本节微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你运用思维导图总结你的学习收获。”由于微课场上是无学生的,在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由教师带着学生的思维进行思维导图的展示。如下图:

这种归纳式的小结,主题突出、纲目分明、语言简洁,既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新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整体印象,又可以使本节微课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进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音乐赏析式小结

进行微课小结时,可以播放与本节微课内容相关的视频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本节微课的学习内容,在感悟中结束本节微课的学习。例如,在中考专题复习微课《讲好抗疫故事,弘扬民族精神》中,教师播放了歌曲《你的答案》,用动听的歌词、旋律和感人的抗疫画面把学生带入抗疫的情景当中,使学生在音乐赏析中感悟抗疫精神的伟大和该如何弘扬抗疫精神,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达到《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目的。

(三)延伸式小结

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拓展与本节微课有关的知识,教师可以在小结中引导学生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教师在微课小结中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课外延伸:向学生推荐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布置学生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小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或是引导学生去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并进行整理。比如,在七年级上册微课《网络交友新时空》中,教师在进行小结时给学生布置了一项课外拓展作业,内容为:利用周末时间,每位同学收集一个中学生网上交友不慎,给自己或家庭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的典型案例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案例中的主人公在网上交友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四)设置悬念式小结

在微课的小结环节设置悬念,可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材逻辑严密,课与课之间环环相扣,紧密联系。说书人有“且听下回分解”的艺术,《道德与法治》微课小结中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例如,在讲授《正确认识自己》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在小结环节创设悬念:“同学们,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正确认识自己,才能做更好的自己。那怎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呢?请听下回分解,咱们下节微课再见。”此种微课小结方式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引发学生课后的回味和思索,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的小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营造有效微课,教师就要重视微课小结功能,探索微课小结的方法,设置“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微课小结,让微课小结也精彩。

参考文献:

[1]钱芳芳,钱凯.微课与传统课堂对比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28):24-25.

[2]贾宁,郭志宏,黄睿.基于微课的教学模式分析与研究[J].速读旬刊, 2015(3).

[3]王觅,贺斌,祝智庭.微视频课程:演变、定位与应用领域[J].中国电化教育,2013(4):88-94.

责任编辑  罗燕燕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初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联系式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快乐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