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的“四重身份”
2021-12-28陈戈陈丽晶
陈戈 陈丽晶
【摘要】研学实践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内外教育有效衔接的创新途径。从学校教育到研学实践教育,课堂形式、理念、管理方式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变化。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把课堂开在校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者,还充当了课程开发、活动组织协调的角色。
【关键词】研学实践;教师身份;教师素养
一、从研学旅行到研学实践
“研学旅行”的思想由来已久,自古有之。古人云:“师法天地。”放眼古代中国,春秋孔子周游列国,四处游说讲学,开启游学之风;明代徐霞客踏遍神州,著成《徐霞客游记》;近代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些无一不彰显了教育与旅游的关系,旅游为教育提供情景,而教育教学效果的实现则贯穿于旅游之中。研学旅行延续了中国古时“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意见》的发布为研学的发展提供了目标导向和政策支持。
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把研学旅行归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考察探究”这一主要方式,与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并列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方式。同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公示名单》,将原来的“研学旅行”表述为“研学实践教育”。从研学旅行到研学实践,这也进一步明确,研学旅行的开展要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统筹考虑。
二、研学实践教育对教师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从传统教学到研学旅行,再从研学旅行到研学实践,教育方式、教育理念、教育空间、教育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变革对教育教学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但无论是哪种教学形态,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其表现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探讨研学实践教育对教师职业素养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是多元的跨学科知识传授者
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在本质上具有跨学科的性质,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对标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综合实践课程的总目标,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从总目标中不难看出,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开设课程范围广。此外,《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还强调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进行活动设计。这些都要求研学实践教育需要开发跨学科的教学课程。
因此,研学实践教育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升跨学科融合的教学能力,重塑个人教育教学理念,是打造研学实践教育教学胜任力的关键。仅具备单个学科领域专业知识的教师难以胜任研学实践教育的教学要求,多能化的复合型教师更能满足研学实践教育的教学要求,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教学。
(二)教师是课程的研究开发者
研学实践教育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集体教育教学方式,具有活动空间开放,课程场地不固定,课程资源宽泛等特点,这些都要求教师在能力素质是要具备相应的学习力、创新力及实践力等。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围绕研学任务、具体学习场景以及教学成效等要素,统筹考虑课程目标与研学目的地的有机结合,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以此获得个人的经验,提升对世界的整体认识。例如,在组织一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时,可以在学生学习了水稻的历史及品种后,引导其体验下农田插秧的乐趣,使学生在掌握农具使用的同时也感受到农民插秧的艰辛,从而体会到粮食是来之不易,以增强学生节粮、惜粮意识。
(三)教师是课程的组织管理者
传统的学校教学中,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具备各类职能部门,包括教务处、行政后勤、招生办等部门,各个部门共同支撑着教育教学活动。在这个完整系统中,教师所承担的责任是做好学科教学的相关工作。而研学实践教育要求教师走出课堂,这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教师失去了校内行政后勤管理体系的支撑。
基于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承担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组织管理者的身份,要求教师对即将开展的教学活动有着整体的计划和安排,从课程的组织、学生的安全、到具体的学习场景设置等都要进行清晰地规划,做好相应的预案,以保证研学实践课程地有效实施。
(四)教师是各活动主体的关系协调者
研学实践教育要求学生走出课堂,把自然和社会场景当作教室,从中探索学习、考察实践。在研学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的社会主体参与其中。教师在研学实践教育课程实施时,需要协调生生关系、家校关系、校企关系等各类关系,通过与相关单位企业进行沟通交流,从而为学生展开研学实践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空间。
研学实践过程中,涉及多方参与,教师要注意协调各方关系,互相配合,使各方力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化。譬如,笔者在联合清远市图书馆开展的“阅动清远 共享书香”活动,2020年清远市图书馆“‘文化三下乡’读游清远走进阳山研学”实践活动中,参与研学活动的有三十名来自清远市区的中小学生。在活动开始前,负责课程安排的陈老师便提前做好踩点工作,并提前与水口第一书记邹刚民取得联系,协调交流好由其为学生们讲述韩愈和阳山的故事,并诵读韩愈的经典名作。在此次研学中,选择让最了解阳山的历史文化的邹书记进行讲解,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像邹书记这类社会力量的参与,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认知、社会经验等方面优于学校教师,对于提高研学实践教育的教学效果有极大帮助。
综上,教师作为教育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在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具备上述四重角色的职业素养所要求的知识及能力储备,以增强角色转换的适应性,保障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责任编辑 杨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