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逻辑、意蕴及路径
2021-12-28李芳王丹竹陈凌继霄
李芳 王丹竹 陈凌继霄
摘 要:“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是对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题,通过专家指导、教学展示、自由研讨和专家答疑“四位一体”的环节开展的备课活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优于其他备课模式的四大特征是该集体备课模式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比较逻辑。“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要坚持实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实践路径,为增强教学实效、提升教师队伍实力、构建教研共同体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1)09-0067-07
集体备课是个老生常谈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所谓集体备课是指“组织教同一教材的教师在一起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教学活动。”[1]集体备课不同于教师的课程教学培训:教师的课程教学培训侧重于单一主体的经验分享,具有较强的单向性;而集体备课侧重于多主体共研,研究性和协同性较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课程内容的政治性、教学活动的统一性、教师队伍的多样性和学生对象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开展集体备课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育部也在一系列文件中提出了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全面提升教研水平的明确要求,并将集体备课制度纳入思政课建设和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思政课集体备课要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集体备课取得显著成效。但现行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着参与面不广、备课流程不规范、获得感不强等问题。华中师范大学自2019年起开始探索“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受到广大思政课教师的大力支持。新华社湖北频道、人民网、光明网、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予以报道。本文将以华中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为例,系统阐述其逻辑机理、实践路径及价值意蕴,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的逻辑机理
“同课异构”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形成不同结构的课。“同课异构”因其鲜明的“比较”优势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教学竞赛和开展评课活动的重要手段,但在高等教育阶段较少研究和实践。分析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模式的内在逻辑机理,对深刻理解其内涵、准确把握其特征、更好地开展备课活动等意义重大。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的必然要求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关注人的发展,主张在共同体中实现人的自由个性,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达到共同体与个人自由的和谐统一,这为我国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首先,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个人自由的条件。马克思所肯定的共同体是真正的共同体,它不同于虚幻的共同体。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占统治地位的少数人才能够获得自由,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2],“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2]马克思在这里看到了虚幻的共同体的缺陷,但同时也看到了共同体之于人自由的重要性。因此,马克思主张“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而这里的共同体是指真正的共同体。正因如此,要让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达到自由,就需要构建各要素有机融合且合力强大的“教研共同体”。而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就是一种“教研共同体”的有益尝试,它努力帮助教师聚焦教学中的重难点,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使该共同体符合教师的共同利益与需要,尽力为教师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鉴,使该共同体充满共同的情感与价值,最终满足教师对教学“自由”的追求。其次,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个体是有自由个性的,是“同”与“异”的有机统一。马克思所主张的真正的共同体是为了彰显个体的个性,肯定个体的差异,绝不是西方自由主义者们所说的共同体会忽视个性。马克思认为,共同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共同体中的人有共性,但也有差异,真正的共同体不会剥夺个体的个性,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对于“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而言,同样如此。教师在这个“教学共同体”中需要面对相同的教学难题,但是解决难题的教学方法各有差异,针对同一专题,教师能够做出不同的教学设计,在这个共同体中都能够发表自己的教学心得、经验和方法,教师的个性被充分尊重,这是“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坚持“同”与“异”相结合的具体体现,它既符合教师的共同需要,也彰显了教师的差异与价值。
(二)现实逻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学好思政课主要在学生。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普遍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思政课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开展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不只是对《意见》要求的落实,更是顺应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而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无疑是增强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教师教学水平与理论水平、教学方法成正比,教师的理论功底深厚、运用的教学方法得当,则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反之则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关键在于这种备课活动致力于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优化教学方法。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有专门的专家指导和答疑环节,既可以为教师教学把控方向,又可以为教师教学解决难题,避免了一些备课活动“指而不答”的现象,有效优化教师对理论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另一方面,这种备课活动设有专门的教学展示和自由發言,有效避免了“讲座式”备课的“一言堂”,便于教师教学理念的交流、分享和碰撞,让教师既观摩又展示,互学互鉴,共同成长。其二,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让学生爱上思政课,而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是让学生爱上思政课的有效手段。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是将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作为目标,但不是根本目的,它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增强学生的获得感。这种备课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主要得益于备课是围绕学生展开,既要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异,也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差异,每位教师的教学展示,都要基于自己学生的现实情况,要在展示过程中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让备课直接服务于学生。
(三)比较逻辑:优于其他备课模式的四大典型特征
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相较于其他备课模式,除了参与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有规范化的流程外,还有以下四大典型特征,即:专家指导把控方向,教学展示课例示范,自由研讨凝聚智慧,专家答疑消除困惑,正是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典型特征,使得“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活动具有较强的“精度”优势、“共研”优势和“推广”优势。
其一,坚持专家指导把控方向。在备课会中,专家一般围绕教学目标对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怎样讲好重难点、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等提出指导性建议,为“同课”把控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实践方向,具有较强的“精度”优势。首先,专家通过指导教学设计,为“同课”把控政治方向。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4]专家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设计中如何坚持政治性进行指导,可以避免教学中出现的淡化、弱化甚至去政治性等问题,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其次,专家在指导教学重难点时,可以为“同课”把控理论方向。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专家对每一专题的重难点进行理论分析,用一根主线将整个章节的教学内容有机贯穿,以此把握各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切实增强理论性。最后,专家在指导教学方法时,可以为“同课”把控实践方向。专家在做好教学设计、厘清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指导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实践的方向感。
其二,坚持教学展示课例示范。主体性差异、内容性差异派生了“异构”,“异构”的关键在于尊重主体差异、各展所长。集体备课会的参会主体是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思政课教师,他们以质量优良、参与性广、示范性强、特色鲜明的“异构”示范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既体现了教师主体性差异,也体现了教学设计差异,同時在“异构”基础上,紧扣备课主题,以达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实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其三,坚持自由研讨凝聚智慧。“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致力于搭建一个思政课教师协作同行、凝聚智慧的平台,“共研”优势明显。“共研”需要有自由的研究状态,因此,自由发言必不可少。在自由发言中,教师既可以针对专家答疑、教学展示环节分享体会,也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还可以提出困惑。通过自由发言,教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吸纳了“浓缩版”的教学精华,学习了教学 “金点子”,从而达到集众人之智、协作同行的目的。
其四,坚持专家答疑消除困惑。在教学或备课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而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由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研究和具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专家予以解答。“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既有会前收集的疑难问题,也有备课当天即时提出的疑难问题,专家与思政课教师们就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疑难问题进行线上互动交流,解疑释惑。
二、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的价值意蕴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推行“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不仅能够优化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更能够提高高校思政课备课的精准性、推进“共研”的有效性、扩大资源的共享性,为打造优质的高校思政课集体备课新模式助力。
(一)提升备课精准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
精准备课是“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追求的首要价值。所谓精准备课就是要抓住“痛点”,针对特定的专题、特定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探讨,让“痛点”不痛,进而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以问题意识为导向,通过会前收集教师反映与关注的问题,会中设置答疑环节,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遇到的疑难问题,以此保证集体备课内容的精准性。“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设置有专家指导、答疑环节,目的是为集体备课把控政治方向、理论方向和实践方向。方向与精准是紧密联系的,不精准的指导,难以帮助人们找准方向,专家指导同样如此。“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不同于单位内教研室等组织的备课会,教研室内部备课会开展几轮之后,如果没有高水平的专家加入,通常会使备课会陷入低水平循环;再加上一些单位存在的或潜在的竞争机制和文化,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中要求以教学测评分为量化标准,极易造成教师之间的利益冲突,成员普遍存在搭便车心理和竞争心态,有的教师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就不会轻易与同事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从而导致教师之间的“合而不作”,影响集体备课会的质量。而“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是面向全国邀请专家和名师,目前聘请的专家都是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学养深厚、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家,他们中有的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项目首席专家,有的是教育部全国高校马克思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或副主任委员,有的是省级教学名师,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长期奋斗在思政课教学一线,对思政课教学有着深入研究,教学经验十分丰富。他们能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素材选择、教学互动开展、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学方法选用等多方面给予毫无保留地指导,大大提升备课的精准度,有的老师戏称“打通了任督二脉,一下子豁然开朗。”
(二)助力专业发展,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实力
从狭义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个体“通过个人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稳步提升,使教师逐步实现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从一个教育教学新人成长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动态过程。”[5]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的是“个体教学的品质、职业内部的合作方式,教学人员如何将其知识技能和工作职责结合起来,整合到同事关系以及与其服务对象的契约和伦理关系所形成的情境中。”[6]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包含教学认知和设计能力、实施和管理能力、评价和反思能力、研究和创新能力等”,也包括基于思政课课程属性维度下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共产主义信仰、充沛的理论素养和教育亲和力、稳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与转化能力、敏锐的时代嗅觉与政治敏感性等意识形态素养。”[7]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持续努力地学习和研究,更需要他人的经验帮助。教学经验是教师个体对教学活动的体验、感悟和反思,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不一定有十分准确的概念和逻辑推理,但多能回答教学实践中“如何做”的问题。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教学经验的传授和分享显得十分重要。思政课教师的首要岗位职责是讲好思政课,但思政课涉及学科门类多,教学内容变化快,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4]特别是目前各高校按照中央要求的1:350配齐教师队伍的要求下,一些高校采取相关学科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和党政管理干部经培训和考核后转岗担任思政课教师。随着职业“赛道”的转换,这些转岗教师和新进教师更需要及时调整学科思维、研究范式,需要更多的教学培训,特别是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阅历的思政课名师、专家进行教学指导和示范,推进教师快速成长。“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聘请的名师、专家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某高校马院领导就曾评价说:“跨学校的针对同一章同一个专题的集体备课,我觉得很好,扩大了我们的视野,而且我校是部属高校,资源丰富,请的大家都是我们地方高校请不到的,我们每期都组团来参加。”
(三)互学共研,构建思政课教研共同体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 ( Fernand Tonnes,1855—1936)最早提出了“共同体”的社会学概念,他认为,“共同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8]共同体概念嵌入到不同的语境会获得重构,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等。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师间的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教学工作本质上是个体性的工作,依靠教师个性化的独立工作而完成。“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成了教師合作的阻力。不同教师对教学目标有不同的理解与偏爱,评价教学的标准也不同。”[9]对自己的教学充满信心的教师,不会轻易吸纳他人的教学建议;对自己的教学没有信心的教师,不愿意轻易示人。因此,信任是教研共同体构建的基本前提,合作共享是教研共同体维系的基本要求。“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教研共同体致力于构建专家引领、合作共享型的教研共同体,着力于解决思政课“教”“学”和“研”三大问题:一是聚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及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期实现更有效的“教”;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新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保障教师持续地“学”;三是在高校思政课教师之间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之间开展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一体化研究,推进教师深度地“研”。以“教”“学”“研”的问题为导向,“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着力构建的思政课教研共同体,使参会教师有了一致的目标导向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集中在这一集体备课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和学习互鉴,在自愿参与基础上通过与其他教师集体协作实现更好地发展,进而推进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有教师感慨地说:“如此的分享,突破了校级藩篱,是同行最需要的。”“今天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共讲一个专题,各有侧重,螺旋式上升,从体验到设疑到析理到反思,从事理到情理到道理到学理,从感知到认知到明辨到认同,从温度到深度到广度到高度,层层深入,节节提高,精彩纷呈,确实让我们享受到了一场精神盛宴。”也有学者对“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思政课集体备课会进行研究后指出,“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从模式的设计、实施、效果来看,具有极强的教学共同体的特征,是‘教学共同体'理念的实体呈现。”[10]
三、高校思政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的实践路径
集体备课既是教学理念的交流、教学经验的分享过程,更是教学共同体的同构过程,需要精心组织和策划,特别需要在实效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等方面不断探索和优化。
(一)注重实效性:与日常教学进度同步,与教学专家名师同行
对于以自愿参与为基础的集体备课活动来说,“实效”是“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应遵循的首要原则。没有“实效”,就没有备课会的持续凝聚力和生命力。为了提升实效,增强教师的获得感,“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需注重把握以下两点:其一,注重与日常教学进度保持同步。“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不同于常见的宏观层面的“讲座式”备课,而是聚焦各门思政课的教学章节,按照日常教学进度,从绪论(导论)开始,逐一进行备课。由于紧扣实际的教学进度,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更高,获得感更强。如,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前,由于疫情影响,不得不开展线上教学。学校及时组织了首届“同课异构,协同共研”网络集体备课会,探讨了疫情期间的“同步”+“异步”混合式、“1+N集中导学”和“一对一分别授课”相结合、“个性问题分别答疑”和“共性问题集中释惑”相结合等三种在线教学方式,达成了在线教学的“课堂精心管理、内容精心设计、过程充分互动”的教学共识,参会教师都感慨是场“及时雨”。其二,与教学专家名师同行。集体备课要有实效,高水平的专家指导是关键。因此,在邀请主讲专家时,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主讲专家必须为在一线任教、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课教师,不唯职称、不唯学校、不唯荣誉,邀请的专家必须能吃透教材、讲清理论。集体备课的目的在于让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能够抓住重点、把握难点、突破痛点、深化要点,充分明白这一章节讲哪些内容、如何去讲、如何设置教学环节,只有邀请一线任教的专家,才能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二是主讲专家对所备课程、所备章节(专题)要有深入研究,有深厚的理论功底。思政课的魅力在于“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4]。在邀请专家时,要注重主讲专家的学科背景、研究方向和学术成果,要能对备课章节(专题)进行鞭辟入里、深入浅出的讲解,突出对“同课”的整体把握。
(二)坚持多样性:突出“类型异”“思路异”“方法异”
“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在“同课”的基础上加强“异构”,先“拔新领异”,展现所在不同学校的不同特色、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讲解不同案例的不同思路,开拓参会教师的视野与思路;再“化异为同”,回归到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要求、同样的教学目标,形成授课共识,让老师们可以根据所教对象和所教内容选择最优的方法和案例。首先,突出教学展示“类型异”。“异构”的目的是为了智慧碰撞、开阔思路,以便于互相学习、借鉴。在开展集体备课会时,要在选择主讲教师上下功夫,优化教师组合,选择来自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高校思政课教师进行教学分享。受邀的思政课教师从各自所在院校特点和学生特点出发进行精彩的教学展示,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在“异构”中求同、互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搭建了相互交流的平台。其次,展现教学过程“思路异”。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理解,自然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绪论”专题集体备课会上,针对如何讲授“时代新人”知识点,集美大学的W副教授从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入手,阐释人应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完整的机体,然后围绕“德智体美劳”探讨了“为什么道德观是需要培养的?新时代需要怎样的知识架构?身体是天生的吗?审美是对自我的界定及补齐教育短板”等问题,最后落脚到“全人:三达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华中师范大学的L教授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求,从时代新人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根本要求出发,重点阐释了大学生“为什么要有理想、应有怎样的理想;为什么要有本领、应有怎样的本领;为什么要有担当、应有怎样的担当”等问题,以强化大学新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同样的知识点,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思路,拓宽了与会教师的教学视野,为与会教师提供了多样化的参考和选择。最后,突出讲授教学内容“方法异”。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针对不同的学情,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备课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鼓励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展示,以此给参会教师提供更多的借鉴与参考。如中央财经大学L教授充分结
合了财经院校学生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设计中穿插了财经类学生易于接受的“大富翁游戏”,让学生模拟体会了一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批驳了“资本主义完善论”,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解释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使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保持开放性:教师参与开放、征集问题开放、资源共享开放
“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始终坚持开放性,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坚持教师参与开放。“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坚持“开门备课”的理念,面向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参会教师需提交必要的备课材料。此外,规范运行机制,与当前的数字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教师在会议期间通过线上可以随时加入,有力打破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思政课教师交流的空间限制,有效降低了教师的参与成本。其次,坚持征集问题开放。举办备课会前,会面向全国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征集教学及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这种开放式的征集问题,可以广泛地了解教师、学生的实际状况,使得备课有的放矢,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最后,坚持资源共享开放性。共享是松散型合作组织的基本要求。不同于教研室、教研组等传统教师组织形式,“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是教师自愿参与的松散型合作组织,参与教师都希望通过备课会实现自身教学的成长,否则,他们便会陆续退出备课会。松散型组织的压力也会变为组织者追求实效的动力,督促组织者始终保持共同成长、资源共享的初心。学校通过“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思政课集体备课会,组建同课异构备课QQ群,各校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备课会、备课群充分交流研讨、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感悟,初步构建了全国性的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同时,通过集体备课会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将教学问题转化为教学课题进行研究,以教促研,以研提教,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语
思政课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制度规范与模式创新、教学民主和教学集中等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是开展集體备课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会将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集体备课“新办法”,努力开展校际合作“手拉手”、答疑解惑“面对面”、线上线下“深融合”、聚焦主题“瞄靶心”、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等系列备课活动,探索构建会前多主体疑难问题搜集机制、会中多层次指导答疑和共研机制、会后多方位评价反馈机制以及常态化资源共享和互动机制,坚持“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培训提素质”“集中备课提质量”[11],努力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纵向衔接、各门思政课横向贯通的多主体、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共研、共同提升的深度化、精细化集体备课模式,并不断总结经验、固化成果、扩大影响,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努力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20.
[2][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10.
[3][德]卡尔·马克思,[德]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4]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18.
[5]魏会廷.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7):83-85.
[6]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6.
[7]程翔宇.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概念释义与发展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20(4):46-50.
[8][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
[9]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J].教育导刊,2002(7):32-34.
[10]刘侣萍.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理念与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20(11):162-168.
[11]陈宝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2019-04-23(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