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需求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优化研究

2021-12-28方群莉朱远

预测 2021年6期
关键词:江村公共空间优化

方群莉 朱远

摘 要:公共空间主体性回归对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行为需求层级理论为基础,建立村民休闲行为需求指标,构建重要性-满意度评价模型(IPA分析),以典型的徽州传统村落江村为例,探究行为需求视角下徽州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优化。结果表明:采用IPA分析和矩阵关联法能有效确定公共空间改进优先次序,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新思路。针对分析结果提出公共空间优化建议, 以期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为需求;公共空间;IPA;优化;江村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92(2021)06-0090-07

doi:10.11847/fj.40.6.90

Abstract:The retur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public space is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illag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behavioral demands, establish the villagers leisure behavioral demand indicators and construct the importance-satisfaction evaluation model (IPA analysis), and take the typical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Jiangcun as an exampl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ace in Huizhou traditional vill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ehavior dem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IPA analysis and matrix correlation can effectively determine the priority of public space improvement,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renewal of public spa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propose suggestions about optimization of public space in order to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ace in traditional villages.

Key words:behavioral demands; public space; IPA; optimization; Jiangcun

1 引言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公共健康再次成為全球关注的热点。乡村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乡村慢性病(三高)增速大于城市、肥胖率已超过城市[1]。高品质乡村公共空间环境能够促进村民休闲活动和乡村健康生活方式的延续[2]。徽州传统村落随着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文化衰落和共同体意识破碎,村民并未体会农闲时间增多带来的幸福感[3],曾经活力十足的公共空间日渐式微,且面临功能设施与需求脱节、形式单一、文化丧失和活力不足等问题,其环境整治多注重指标落实,未考虑村民需求,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供需矛盾,以村民为主体的休闲公共空间建设严重滞后[4]。

对于村落公共空间研究,政治学、社会学从社会结构[5]、社会秩序[6]、社区治理[7]等方面探讨对公共空间影响和重构。规划、建筑领域关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形态、演变、保护和更新等方面,保护更新方面主要集中在对乡村现状与过去对比的基础上,从农村社区重构[8]、空间形态[9,10]、文化[10~12]为切入点提出相应策略,也有不少研究从村民日常行为模式入手探讨公共空间更新[13],以定性研究为主,忽略人在公共空间中的主体地位、村民休闲行为活动需求和村民对公共空间环境满意度和空间偏好。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村民对健康的重视,作为乡村核心空间的公共空间是村民日常休闲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主体性回归对乡村休闲空间活力塑造和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学者对公共空间评估研究侧重满意度,忽视指标重要度。IPA分析广泛应用于游客满意度研究

[14,15],但在公共空间中较少应用。于冰沁等[16]利用IPA分析在城市公园方面进行了研究。因此,本文以与城市公共空间存在较大差异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村民休闲行为需求角度出发,休闲行为指发生于公共空间的日常休闲活动,包括静态休闲类、散步休闲类、交流类、健身锻炼类、通行类以及乡村独有的洗菜、择菜等家务休闲类行为,探究与村民休闲行为紧密相关的休憩类公共空间环境要素,构建重要性-满意度评价模型,引导乡村公共空间优化高效有序实施,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提供新思路。

2 评价指标构建

环境行为学认为行为是环境和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1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求是人的本性,物质需求是人的根本性需求[18]。马斯洛在马克思需求问世百年后构建了以人为中心的需求层次理论[19],其中初级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基本的物质需求。村民对承载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需求首先源于身体承受范围内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快速、顺畅到达其活动的空间,即“可达性需求”;以及方便使用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的“便捷性需求”,其指能便捷到达公共空间周边的服务设施(商店)、娱乐设施(老年活动室、棋牌室等)、环卫设施(公厕)、行政设施(村委会)以及周边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等景点。在满足“可达性需求”和“便捷性需求”生理需求基础上,村民更加关注休闲活动安全保障的“安全性需求”和空间环境的“舒适性需求”。公共空间“安全性”是村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保障,其包括铺装、夜间照明、场地障碍等方面[20],因研究对象公共空间铺装材料具有较高相似性,故选择后两项作为评价指标;清洁干净的环境、完善的休憩设施及健身设施、丰富的景观、冬季日照充沛和夏季有绿荫或遮荫空间能提升人的舒适性[21],进而影响村民休闲活动,构成“舒适性”评价指标。

当初级需求满足时,则会产生中高层次的精神需求[22]。譬如村民在公共空间进行休闲活动时会衍生出社会交往的“社会性需求”和环境审美的“审美性需求”。舒适的空间环境有利于社交邂逅、偶遇和产生更多的社会交往,进而促进休闲行为活动发生频率和时长。村民“社会性需求”主要通过休闲活动交流邻里情感和放松身心,通过邻里相处融洽和公共空间可交往程度进行表征[18]。同样,满足村民“审美性需求”的优美、丰富的空间环境是村民进行休闲行为活动的动力之一。“审美性需求”除了与绿植搭配的丰富性有关,体现地域文化、地方风俗的景观能增强公共空间辨识度,又能增强居民心理的认同感,从而提高村民休闲活动频率[23,24]。

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时存在,精神需求并不绝对在物质需求满足时才会发生。综上,村民对公共空间休闲行为活动需求包括物质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具体分为6个需求维度22个指标(表1)。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区域

江村始建于隋末唐初,历史悠久,徽文化底蕴深厚。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现有古祠堂、古民居、古牌坊等全国重点文物单位12座,街巷格局、肌理延续了明清时期徽州典型聚落特征。江村截至2020年12月有20个村民组,户籍人口2184人,常住人口约1100人。

3.2 研究设计

采用了概率抽样,按江村常住人口1100人,置信水平为95%,抽样误差5%,故选取样本规模为284。考虑村民知识水平,为保证问卷的质量,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当面一对一问答式填题,于2020年12月共发放285份,回收285份,回收率100%。

问卷分为受访者基本信息和需求量表,量表分为重要性量表和满意度量表,采用李克特5级量表进行“非常重要(非常满意)、重要(满意)、一般(一般)、不重要(不满意)、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满意)”陈述,记为5分、4分、3分、2分、1分。

为探求村民需求的因子偏好,对江村村民休闲活动需求重要性和满意度进行李克特5级量表问卷调查,建立评价模型,公式为Xj=∑1i=0niNmi,其中Xj为村民对因子重要度、满意度评价,mi为每一村民对第i个因子指标评价得分,ni为第i个因子每一等级评价得分的样本数量,N为样本总数。

通过方差分析得出需求重要性的优先顺序,建立需求重要性-满意度评价(IPA分析)[25],IPA于 1977 年由Martilla和James[26]率先提出,并逐渐在旅游学、管理学、地理學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采用矩阵关联法构建一个两维、四象限的方格坐标图,确定改进的优先次序(图1)。依次定义为第I象限为重要性高、满意度高的象限,第Ⅱ象限为重要性高、满意度低的象限,第Ⅲ象限为重要性低、满意度低的象限,第Ⅳ象限为重要性低、满意度高的象限。

4 实证分析

4.1 休闲行为需求下江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感知因子分析

4.1.1 影响村民休闲行为的需求重要性分析

285份样本中,男性141人,占49.5%,女性144人,占50.5%。江村村内无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18岁以下的常年不在村内,40岁以下青年基本都在外务工,村内以中老年为主。样本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60.0%,41~60岁中年人占32.6%,19~40岁占7.4%,与各公共空间人数年龄段统计基本符合,因此能反映江村常住人口的实际情况。

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s α)系数来测量李克特量表可信度,重要性量表α系数为0.836(>0.7),满意度量表α系数为0.811(>0.7),可信度良好,说明本问卷在反映村民对休闲活动公共空间需求重要性和满意度方面具有较高的内在可信度。

村民公共空间休闲活动需求重要性均值为3.08,为进一步探求村民6个维度需求重要性顺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6个因子之间需求重要性差异显著,F=216.597,Sig.=0.000;6个需求因子两两比较结果如表2,结果显示,可达性重要性高于社会性但并不显著,重要性排序为可达性、社会性> 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公共服务设施)>审美性。论证了公共空间可达性对村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性,但村民社会性需求显著高于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的基本物质需求,表明村民社会交往需求性十分强烈。

4.1.2 满意度与重要性对应性分析

构建村民需求重要性-满意度评价(IPA分析),采用矩阵关联法,将影响村民公共空间休闲活动因素的重要性和满意度相对应,重要性分界值为3.08,满意度分界值为2.85,分别归入包含4个象限的对应分析图中,得到IPA评价矩阵图(图2)。

(1)重要且满意区。表示对村民休闲行为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且村民对现状满意度评价较高,需要继续保持。结果表明体现便捷性需求的公共空间周边有商店、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景点,体现舒适性的公共空间卫生环境、充沛阳光,体现社会性需求邻里相处融洽共5个因子落在此区域。

(2)重要性高、满意度低区。表明这些因子对村民休闲活动起关键性作用,但使用者满意度低,因此亟需改进和优化提升。结果显示,可达性需求和安全性需求(无障碍、夜间照明)、空间可交往性、遮荫空间亟需优化提升。其中场地无物品堆积、无停车等障碍是村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保障,此外村民对夜间照明设施需求强烈,并且更希望公共空间有利于交往且夏季有遮荫空间。

(3)重要性低、满意度低区。此区域因子代表目前对村民休闲活动影响不强烈,但村民对其满意度评价也较低,是后续提升的项目。此区域因子是提升村民感知满意度的重要因子。村民对绿化等景观和座椅、亭子廊架、木制座椅等休憩设施需求、景观审美性需求以及卫生室、娱乐设施、健身设施需求将呈上升趋势。随着乡村振兴发展和村民休闲活动需求提升,此区域因子极大可能会转变成重要因子。

(4)重要性低、满意度高区。此象限因子表示目前对村民休闲活动影响是相对不重要的,而村民对其满意度评价较高,属过犹不及项。结果表明村民对公共空间周边有村委会、公厕等设施和石制座椅、传统水系等评价相对较满意,因此,无需增加数量,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优化,加强这些要素管理,保证此象限因子的服务质量。

4.2 江村公共空间评价与反思

江村主要休闲活动公共空间共有12处,对其空间环境构成要素进行了实地调研。因村民常在1~9号场地进行休闲行为活动,极少去江村老街场地、悦心堂井旁广场、文化广场3处公共空间,因此,进一步对1~9号空间进行了人流统计和行为观察,统计了2020年12月19日~26日村民行为活动的高峰时段8∶00~8∶30、10∶00~10∶30、14∶00~14∶30、16∶00~16∶30、19∶00~19∶30各时段5分钟内各空间人流和行为特征。

4.2.1 公共空间亟需改进项

(1)公共空间可达性

可达性是村民首要需求,是影响村民休闲活动的关键因素。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一般位于街巷旁、街巷交叉口、街巷中间,与街巷密不可分。因此,利用比尔·希列尔[27]提出的空间句法理论,通过构建量化模型和句法参量分析空间结构,运用整合度表示空间到达难易程度,即可达性。其中整合度值RAi公式为

其中MDi表示平均深度值,dij表示两点i与j之间的最短拓扑距离。利用空间句法的轴线法,构建街巷路网拓扑关系模型,并与村民休闲活动空间进行叠加,整合度值越大,可达性越强,反之可达性越低(表3)。

结果显示:村民休闲活动空间(3、4、5、6号场地)主要分布于江村两条十字形主街上,此区域具有最高的整合度和连接性以及最强的空间识别性,是高可达性空间。两条主街交叉的天宫桥场地处于村落中心,空间集聚最强,可达性最优,是最受村民欢迎的场所。

可达性在IPA中属于重要性高、满意度低的要素。村民休闲活动公共空间依赖于街巷,主要集中于可达性高的两条主街,缺少独立的休闲活动公共空间,且分布不均导致位于远离主街的村民使用不便,造成满意度低。

(2)公共空间可交往性

从村民需求重要性表明“熟人社会”背景下村民对社会性需求已超过了安全性、舒适性等物质需求,渴望在休闲活动中遇到熟人、朋友。江村村民休闲行为活动主要分为静态休闲类(下棋、闲坐、听广播等)、散步休闲类(散步、慢跑等)、交流类(坐着聊天、站着聊天等)、健身锻炼类(太极拳、广场舞、健身器材锻炼等)、通行类(通行看病、通行购物等)、家务休闲类(洗菜、择菜、洗衣服、针线活等农活)等六大类,其中具有交往性质的交流类行为是村民最主要的休闲行为,高占40.48%,反映了村民社会交往的强烈意愿。

任村组场地(8号)位于江村东北角,处于街巷T字交叉口处,位置较偏僻,与其它休闲场地相比可达性并不高,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是所有空间中最差的,但人流集聚却高于李靖商店旁场地、三岔路口、浦公祠前广场公共空间,与可达性相当的青年旅社旁场地(2号)相比,其人流高出8.13%。经调研和访谈发现,此处进行休闲活动的村民都为江村任村小组村民,相互认识、邻里关系非常融洽,在天气容许的情况下,他们都会约定俗成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到此进行休闲活动,交流类行为占总行为65.61%。

江村老街场地位于国家重点保护单位老街范围内,场地规整,场地旁有明朝父子进士牌坊,布置了石桌、石凳、花坛等景观,同时位于江村主街上,可达性强,但却几乎没有人到此处进行休闲。通过深度访谈得知,原因主要为场地正对村民一家经常与邻里闹矛盾和纠纷,其他村民对其避而远之,导致村民都不愿到与他家相邻场地进行休闲活动。

村民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求与日俱增,融洽的邻里关系能增加村民休闲活动概率,公共空间要素的丰富性和可供交往、具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间能增加村民室外休闲活动时间和促进休闲活动类型多样化。

(3)公共空间安全性

场地无障碍、夜间照明的安全性需求是亟需改进和优化提升的因素。实地调研发现,除了旅游广场、三岔路口场地、村委会前广场,其它公共空间都存在不同程度汽车无序停放、物品堆集等场地障碍,对村民休闲行为活动造成一定安全隐患。乡村问题复杂性和乡村治理不完善导致设施后期维护和管理无法满足村民需求,譬如公共空间中很多路灯已损坏,影响村民夜间出行和活动。

(4)公共空间遮荫空间舒适性需求

江村公共空间冬日都有良好的日照条件,但村落内基本无绿化,休闲活动场所也缺少高大乔木,公共空间缺少遮荫、避雨空间,村民对公共空间遮荫空间表现出强烈的需求。

4.2.2 公共空间后续提升项

近1400年历史的江村,徽文化底蕴深厚,村民尊重自然,就地取材,公共空间座椅统一为具有徽州地方特色的石凳、石条。但各个空间均能看到村民自带板凳的现象,因为存在座椅数量不足、座椅不舒适等问题。因此,对于舒适性座椅、亭子廊架、座椅材质等休憩设施以及体现审美需求的景观绿化等需求会呈上升趋势,且是提升村民感知满意度的重要因子。同时,随着村民健康意识提升和休闲时间增加,应逐步提升卫生院卫生设施服务水平,完善老年活动室、棋牌室、文化室等文化娱乐设施。

4.2.3 公共空间继续保持项

体现便捷性需求的公共空间周边有商店、景点等公共服务设施落于需求重要性高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便捷性会影响村民选择休闲活动地点,天宫桥场地、村委会前广场、江氏宗祠前广场、浦公祠前广场周边公共设施较丰富,能产生人流集聚效应,是受村民欢迎的场所。在熟人社会的乡村,村民比城市人更喜交往和热闹,周边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共空间更能满足乡村人的精神需求,干凈整洁的环境、充沛的日照条件、遇到熟人和朋友等因素是村民休闲活动的重要保障条件。

4.2.4 公共空间过犹不及项

江村是典型的徽州块状村落,用地紧凑,公厕和村委会等设施已满足村民的休闲活动需求。除此,村民对场地内设置的石制座椅和水圳、水塘等传统水系也较满意。因此,暂不需增加这些要素的数量,只需进行优化管理,提升其服务质量。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从客体物质环境分析的视角转变为从村民需求的视角出发,关注乡村人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实际诉求,恢复村民在公共空间的主体地位,以行为需求层级理论为基础,建立村民休闲活动行为需求指标,洞悉村民休闲行为的环境需求,从而有针对性优化高效有序实施公共空间更新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可达性、社会性> 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审美性。基本符合需求层次理论,但熟人社会的乡村在需求层次上与其它区域相比,呈现了差异性,表现为其与人交往的社会性需求更加强烈。

(2)优先完善江村公共空间分布匀质性和空间吸引力以促进公共空间可交往程度,亟需完善场地无障碍、夜间照明、遮荫空间,以有效提升村民满意度,进而促进村民更积极主动进行休闲行为。

(3)座椅、亭子廊架、座椅材质等休憩设施的舒适性很大程度上影响村民休闲活动时长,公共空间内有健身设施和周边有娱乐设施、卫生室对人流具有一定吸附能力,景观绿化的视觉美感和蕴含的文化性可增加公共空间吸引力和社区认同感,是后续提升项目。但其需求会呈逐步上升趋势,是提升村民感知满意度的重要因子。

(4)村民比城市人更喜交往和热闹,村落公共空间周边有商店和有保存完好、具有徽州特色的古祠堂、古牌坊、古民居等景点对人流具有较强的吸附力,易形成人流集聚,促使发生更多室外休闲活动,因此,积极活化利用具有价值的传统建筑不仅有利于地域文化传承,且能有效增加公共空间活力。冬日里充沛的光照条件、干净整洁的环境、遇到熟人和朋友是村民进行休闲活动的重要条件,继续保持这些村民认为重要且满意的要素,为村民休闲行为活动提供保障。

(5)公共空间周边村委会、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空间内石制座椅和水圳、水塘等水系属于过犹不及项,无需增加数量,只需保证其服务质量。其中江村村内水系发达,具有500余年历史的水塘、水圳、水溪等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水系保存完好,随着自来水和现代生活方式普及,传统水系承担的饮用、洗涤及灌溉等生产、生活之实用功能退居为次要功能,村民对传统水系体现的艺术、文化、生态价值需求与日俱增,因此,挖掘村落古水系价值,以微冲击、微干预等形式对公共空间进行微更新,刺激公共空间活力和提升其品质。

5.2 优化建议

(1)加强公共空间分布匀质性,提升可达性。针对缺少独立性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充分利用传统村落内闲置、存量资源,结合街巷可达性,对闲置土地进行活化为休闲活动空间,利用节日庆典、传统民俗活动作为触媒事件,植入一些有活力且能引起村民共同体意识的功能体;积极活力利用公共空间周边的传统建筑,作为村落发展和公共空间更新的催化剂,刺激公共空间活力,促进自发性活动形成。而对于衰落、无人问津的公共空间,适当做“减法”。

(2)提高公共空间可交往性,加强社群关系。村落公共空间离不开社会内部发生着的各种互动[28],随着“内生型权力主体”影响力孱弱和“外嵌型权力主体”动员力下降导致乡村公共活动的衰落[5],村民表达了强烈的社会性需求。一方面通过公共空间布局更新,提高空间可进入性和可交往性;另一方面,徽州传统村落具有深厚的徽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遗活动植入,以公共空间为物质载体,促进交往,唤起村民对文化认同、乡土记忆延续和家园的归属感。

(3)提升公共空间环境品质,增加公共空间吸引力,实施精准化的空间更新。按照IPA确定的公共空间改进优先次序,首先,提高公共空间安全性,保障场地内无汽车停车、物品堆积等障碍和增加夜间照明设施,确保村民能够安全在场地内进行休闲活动;其次,因具有较强的太阳辐射和酷暑,公共空间应增加高大乔木以提供绿荫空间或布置亭、廊等遮荫休憩空间;最后,提升公共空间景观审美性和文化性。在不改变传统风貌、尺度、建筑外墙真实性前提下,適当添加植被、休憩设施和景观小品,提升景观丰富性。挖掘传统村落文化元素和空间基因,并将其融入公共空间景观小品和休憩设施中,增强村民文化认同,增加公共空间吸引力。

本研究从村民行为需求的视角出发,将重要性-满意度评价模型(IPA分析)应用于建筑规划领域探求公共空间改进优先次序,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更新和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结合相关研究提出22个需求指标仅针对传统村落这特定地区,虽然指标较好地反映了村民休闲行为需求,但需求评价本身仍有一定的主观性,后续将扩大研究样本和加强定量分析,借助现代数字技术获取集体活动时空特征,探讨不同村落和不同属性的公共空间行为需求的差异性,为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提供精细化更新。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2013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5.21.

[2]袁青,王翼飞,于婷婷.公共健康导向的乡村空间基因提取与优化研究——以严寒地区乡村为例[J].城市规划,2020,44(10):51-62.

[3]马永强.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意义与实现途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1,(3):179-183.

[4]余斌,卢燕,曾菊新,等.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17,37(3):375-385.

[5]郭明.虚拟型公共空间与乡村共同体再造[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6):130-138.

[6]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以苏北窑村为例考察村庄秩序重构的一项经验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5,(6):61-73.

[7]王春光,孙兆霞,罗布龙,等.村民自治的社会基础和文化网络——对贵州省安顺市J村农村公共空间的社会学研究[J].浙江学刊,2004,(1):138-147.

[8]薛颖,权东计,张园林,等.农村社区重构过程中公共空间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以关中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4,(5):117-124.

[9]张健.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更新与重构——以番禺大岭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2,30(7):144-148.

[10]王益.徽州古村落水口空间环境预防功能及安全启示[J].城市规划,2020,44(3):93-101.

[11]王葆华,王洋.太原赤桥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构的策略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5):9-12,22.

[12]贺一松,王小雄,贺雨昕,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传统公共文化空间的复兴与重构——基于江西莲花县村落祠堂的调研[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18(6):822-828.

[13]梁晨,曾橙.基于环境行为分析的城中村公共空间更新——以华侨大学厦门校区兑山村为例[J].新建筑,2018,(6):108-111.

[14]王钦安,彭建,孙根年.基于IPA法的传统型景区游客满意度评价——以琅琊山景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7,36(4):110-115.

[15]董楠,张红,张春晖.陕西省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满意度——以太白山、太平和王顺山森林公园为例[J].林业科学,2020,56(3):156-163.

[16]于冰沁,谢长坤,杨硕冰,等.上海城市社区公园居民游憩感知满意度与重要性的对应分析[J].中国园林,2014,30(9):75-78.

[17]李斌.环境行为学的环境行为理论及其拓展[J].建筑学报,2008,(2):30-33.

[18]申洁,淳涛,牛强,等.城市住区建成环境步行性需求评价及差异分析——以武汉市五类住区为例[J].规划师,2020,36(12):38-44.

[19]Wahba M A, Bridwell L G. Maslow reconsider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need hierarchy theory[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1976, 15(2): 212-240.

[20]李宝勇,杨梅,刘华斌,等.城市户外景观设施安全性评价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5):69-73.

[21]徐磊青,康琦.商业街的空间与界面特 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3):104-111.

[22]亚伯拉罕·马斯洛,许金声.动机与人格[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25.

[23]Brownson R C, Hoehner C M, Day K, et al.. Measur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physical activity: state of the science[J].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09, (4): S99-S123.

[24]盧宁,李俊英,闫红伟,等.城市公园绿 地可达性分析——以沈阳市铁西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4,(10):2951-2958.

[25]Insch A. Managing residentssatisfaction with city life: application of importance-satisfac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own & City Management, 2010, 1(2): 164-174.

[26]Martilla J A, James J C.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J]. Journal of Marketing, 1977, (1): 77-79.

[27]Hillier B, Penn A. Rejoinder to carlo ratti[J]. Environment & Planning B Planning & Design, 2004, 31(4): 501-511.

[28]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李康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238-239.

猜你喜欢

江村公共空间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江村新夏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两个女人的战争
《江村即事》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