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研究

2021-12-28

关键词:高质量职业大学生

黄 安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期,并通过优化配置现有的社会资源,全面提升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功能,从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扩张经济规模,提升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在新经济常态下,高校大学生毕业面临着新挑战与新机遇,同时也必将面临更加艰难的就业选择。从社会人才供给角度来说,就业总量与结构面临着巨大压力,展现出供求矛盾特性。而从人才需求角度来说,企业发布的人才信息或数量无法满足庞大的就业群体,信息的不对称特性也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站在社会经济发展动力角度,新行业、新岗位、新模式与新业态为大学生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

一、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外国对于高质量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就内涵角度来说,高质量就业包括生活质量、工作质量、体面劳动等方面,随即高质量就业形式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中体面劳动在20年后被具体提出,对高质量就业做了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就业质量为体面劳动的一种评价方式。就业质量概念提出后,高质量就业也被挖掘出来。具体来说,高质量就业是个人能够获得满足感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所处于综合环境中应需工资的基本能力,虽然收入并不是评价高质量就业的唯一标准,但也确是一项重要标准。社会保障部与人力资源部共同提出,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均衡、就业结构的合理化与就业环境的公平性发展是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内容。需要强调的是,更高质量就业能够为广大劳动者带来更多的机会、权利、安全、条件、环境、稳定岗位、体面收入等保障,同时也能够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对此,从就业角度评价高质量发展水平,应从工作安全、就业属性、劳动市场结构、劳动关系、收入保障角度进行实证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也非常重要,坚持系统、全面、综合原则,也就是在统一编制体系内评价就业质量,也可通过多角度、跨时期与动态化角度突出就业质量的整体性评价。

二、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自身限制因素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力是影响自身就业的关键因素。大学生的认知程度、专业门类、知识理论掌握程度与应用实践能力等因素,与能否胜任企业所提供的岗位有直接关系。很多大学生没有客观认识或规划未来自己的就业方向,进而表现出在学习过程中,仅仅将学习成绩作为最终目标,自然不会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当开始毕业择业时,常常会表现得很茫然,更加难以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都不能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或者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一部分学生对未来行业人事、职业价值理念,以及自身的交往能力等存在一定的盲区,缺乏对自己的专业认同或未来职业认同,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因素。

(二)高校主体因素

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知识理论、知识结构与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开展日常教学工作不能够很好地根据社会发展现状与人才市场关系进行课程调整,表现为课程不能紧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重知识逻辑轻实践应用问题也较为严重,为大学生更好就业埋下了隐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与专业知识理论应放在同等地位上,虽然各地区高校对其有所认识,但是要想真正做好课程改革,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进而表现为职业教育远远落后于专业知识教育。以上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在面对毕业选择时,不能客观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专长、技能,也不能正确进行职业规划设计。

(三)政府影响因素

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体制机制或法律法规相对较少,更没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相关劳动合同中也没有对工资结算、劳务条款等标准做出明确解释说明。用人单位处理人事关系容易出现一些违法行为,没有切实遵循“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律原则,法律效力明显减弱。

三、新时代加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路径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首先应该客观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职业技能、自身发展条件、职业兴趣等,通过综合衡量,找到心仪的行业或岗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与目标,不断向目标迈进并为之努力,缩小预期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差距,避免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其次,对于应用型高校主体来说,应该狠抓知识理论与专业技能两方面教育工作,通过教育理论的创新改革,为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奠定教育基础。高校应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调整课堂结构,并不断鼓励学生提升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同感,使得自我期待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目标。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软实力”,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用良好的心理心态面对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再次,大学生自身也应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岗位实践技能,将所需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积极参加招聘会、就业指导活动,了解目标行业的招聘要求,并以此为标准进行自我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

高校教育质量是影响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高校教育主体为实现大学生更高就业目标,应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自我评价等指导工作。与此同时,政府主体应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基层建设中实现大学生的更高质量就业发展。高校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教育工作,应创新优化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改革力度,为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奠定坚实的教育基础。高校主体还要重视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教学工作,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联合教学等模式,帮助大学生获得职业技能,学会知识理论的社会实践路径,帮助大学生提升社会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学生也应该按照教育指导要求,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目标,采取积极主动的心态适应社会,能够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通过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增强自己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高校主体应该切实遵循“立德树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想,突出办学特色,切实通过社会实践与育人理念,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就业指导力量,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市场发展现状,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订单式”培养计划,切实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要求。高校教育主体也应该重视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分段式就业指导,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自我认识能力,了解自己所要从事的行业或职位,提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做好奋斗准备。同时树立就业自信心也非常重要,这些都是提升大学生更好质量就业的路径。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相关的法律条例,用来约束用人单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保障。政府也可以推行一些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医疗保险、职业安全、医疗保健等社会公共服务,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认同感,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相关部门也应从政策角度上进行说明,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创新创业机会与政策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创业中,或通过精准扶贫,帮助更多大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

(四)按照用人单位需求进行职业技能培养

高校教育主体在开展课程教育时,理论知识、技能课程与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或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对此,应该建立从学校到企业,再到大学生自身的“三位一体”教育纽带,立足于企业需求,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高校师生与企业人员进行互通,通过协调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大学生创建更多的实训基地与机会。使得大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到社会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高校与企业积极合作,向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实习机会,并促进企业对大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大学生也能通过了解职业要求完善自己的就业能力,汲取社会资源,全面提升自身的职业胜任能力。

猜你喜欢

高质量职业大学生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