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析①
2021-12-28张红玲
张红玲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基于当前时代的背景下,立德树人对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提出全新的要求,指明人才培养,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高职教育为了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亟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高职院校积极地注入工匠精神,是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是企业和职业院校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词首先是在2016年3月出现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显示其已经能够发展为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它也是从古流传至今的精神特质。在具体的制作产品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工匠反复斟酌制作、打磨、设计、选材等各个环节,追求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力求能够达到精美的境界,体现出劳动者职业品德,以及劳动者的高超技能。在具备了扎实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基础上,“工匠精神”作为劳动者立足其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追求产品的精准,通过专业职业态度要求自己的一种职业精神。
二、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一)是学生就业的根本需求
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全新要求,就是要怀揣工匠精神,同时满足选人用人的新标准。高职院校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可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受益,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开展工匠精神教育的作用显而易见。
(二)是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当前社会中企业招不到满意员工,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很多职业院校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渐深入化发展,逐渐意识到追求卓越、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专注严谨等职业素养的重要性。我国在当前社会中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阵地,积极加强对工匠精神方面的培养作用显著。
(三)是学校发展内在需求
提升高职学生素养水平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应当积极加强对其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深层内涵,提升职业意识,内化为学生意识层面,积极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当前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载体缺失
在日常培育工匠精神中,高职学生并未明确主体,造成相应的工作进展缓慢,资源应用不太充分。特别是当前处于关键的社会转型的时期,积极加强人才培育载体有效性,能够促进其符合社会和国家发展趋势,历史对工匠精神的标准和要求,促进中国制造向创造的过渡。然而对于工匠精神的重视程度,当前的社会依旧较低,造成教学手段和方式较落后,培养模式未能够把工匠精神作为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职业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存在培育力度不足的问题,未能有效实现和企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会有一定的短板存在于设备、场地和资金等的资源建设中。
(二)培育环境缺失
当前工匠精神培育受限制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学校并未创设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并未意识到基于立德树人的视角对学校、社会和学生培育的重要意义,未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存在忽视实践技能教学、重视理论知识教学等的问题。
(三)培育效能较低
尽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但是因教师对工匠精神内涵认知的不足等,造成培育效能较低等情况的出现。市场调研工作等情况,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并未做好,使得当前市场需求和教学工作严重脱节,培育方向出现严重的偏差。另外,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途径,就是专业课程,应当致力于促进相应体系的逐渐优化,以当前行业趋势和专业发展特点作为依据。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强化能力培养
1.通过以赛促学。高职院校可开设多种技能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赛前经专任教师辅导,赛后详细讲解技能竞赛机制,赛中请师生共同参与,实现以赛促学。学生也可自发组织多个专业社团,在学院的支持和号召下,以及资金、设备上提供必要条件,每年学院都投入专项经费,安排骨干教师指导社团活动。其中一些社团在实践中获得锻炼,承接施工项目,发挥出专业的特长。
2.教学改革突出技能培养。各专业基于工学结合、强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积极深化教学改革,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以及课程标准制定中,把职业标准积极地融入其中,实现职业标准和课程内容的对接;搬运技能培训课程于施工现场,实现生产和教学过程等的对接;在学生毕业时,实施毕业生双证书制,实现职业资格和学历证书的对接。高职院校积极加大过程性的考核力度,以实际工程为载体实施项目化教学,突出其创新意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实施过关式技能考核。
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当设置一些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创新教育教研室,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构建“四融入三推进”教育体系,组建专兼结合双创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开展各项专业技能大赛,坚持举办科技创新节,在“互联网+”创新创业和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创效大赛中获得最佳的成绩。
4.实践教学强调技能训练。高职院校应当在实践教学中突出实效,狠抓实训条件的内涵挖掘和硬件建设。首先,应当强化学生结构检算、计算机应用、测量、试验检测、制图等方面的能力,突出能力培养;其次,共建实训基地,持续加大投入,开展交通运输和土建等所有实训项目。在其中积极地融入企业文化、6S管理理念、职业岗位从业标准,提升其管理和运行水平;最后,强化顶岗实习,实现共育人才、校企共管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多部门统筹协调管理机制,指导教师可以在线发布任务,开发习讯云顶岗实习管理系统,提升顶岗实习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实现其网络的全面和常态化。
(二)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高职院校应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纲领,以及“立德树人”的思政背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工匠精神”的结合,凸显出其时代特性。首先,实现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的深入挖掘,且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时代下,充分应用网络信息平台,发挥出影响力和说服力,多渠道展开“工匠精神”的传播。有效应用高职院校微信公众号、校方官方微博等工具,主动迎合学生的偏好,探索出青年学生话语方式,通过榜样的力量,及时在学生中传播优秀工匠形象,激发学生对其追求和认同。其次,在思政课堂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发展过程、科学内涵、理念,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工具和理性价值间的关系,选择关注技术和规则的社会效益案例,引导学生寻求背后真善美价值追求,引领时代进步和发展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院校中,把“工匠精神”的职业精神和技能等重要性彰显出来。
(三)夯实工匠精神培育底蕴
1.突出职业精神培养。高职院校应当通过营造工匠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环境布局,创建相应的专业文化体系,夯实学生立业之基、培育特色技能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把工匠精神积极地融入其中,打造出“德技双修、匠心筑梦”专业文化品牌,落实在师生的行动上,以期取得丰硕的成果。
2.校企文化融通,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着力培养勇于拼搏、乐于奉献、敢于吃苦的精神品质,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明确企业精神教育和其文化的要求,融入德育工作计划和培养方案,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德育工作的内容;积极凝练学校的校训,以校徽和校歌彰显企业特色;把校友风采和文化长廊等设置在教学楼里,激励广大学生向先进学习等;加强学生对企业精神和相应文化的系统认知。
(四)打造工匠精神培育引擎
1.德技双修双师教师团队的建设。通过依托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高职教师坚持“内培外引”交流机制,进一步将明确其认定标准,并把信息技术应用和现场锻炼的能力作为职称评审条件,规范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式。除此之外,应当选派教师参与国内交流培训,坚持教师轮训制度、研修学习等。
2.技能大师传承工匠精神精髓。高职院校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组建起由高级工程师、专任博士教师、国家技能大师、教授级高工等全国性的技术能手领衔的工作团队,经导师带徒的形式,以及制订《技能大师工作室岗位职责》等,积极地传承工匠精神。
3.助推广大学生成长成才。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开展院内技能大赛,选拔优秀学生等参与其中,在学生中评出甘于奉献、助人为乐、刻苦学习、孝老敬亲等青春榜样。同时要开展先进事迹报告,邀请各级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向全院师生讲述青春榜样的先进事迹,深入班级巡回演讲,形成积极的学习热潮。
五、结论
立德树人是职业院校的根本性任务,且日常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关键性任务之一,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肩负着的重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工匠精神”的培育,将能够积极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就出忠诚敬业、定向深耕、精益求精、执着坚持等技术技能人才。另外,通过工匠精神的培育,促进学生自身成长,增强其综合素质,满足当前社会的用人需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