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高校智慧党建工作创新研究①
2021-12-28杨振玲
杨振玲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的组织和管理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互联网+党建”的工作模式有助于改善传统党建,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智慧党建”方式,使“互联网+”融入党员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从而在党建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方面有所提高,积极探索出党建工作的创新路径。
一、“互联网+”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定义与特征
(一)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定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是党对社会主义教育使命的坚守与创新。
智慧党建是将党建工作内容与互联网运营方式充分融合的创新型党建工作。传统的党建工作需要面对面进行,前提是必须在同一场所、同一时间进行,因此容易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互联网+”给传统的党建工作形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有效地解决了党建工作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高校智慧党建工作可以最大限度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零散独立的信息优化整合,高校通过智慧党建可以实现高校党建信息的统一化、智能化和智慧化。
(二)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特征
1.动态监视与即时反应
智慧党建是依托于网络技术开展的实时传递党建信息技术的党建活动。该活动的特征是信息传递的即时性与学习方式的主动性,学习者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后,主动点击收听收看,同时主动参与。利用智慧党建的这一特征使学习者更容易强化记忆,主动参与学习,同时将党建工作融入学习者的日常生活中,有利于党员对政策更加准确的把握。
2.利用协同效应提高互动效率
传统的党建工作最大的难题来自于参与者互动的积极性不强,交流不够充分。智慧党建由于有平台的支持,互动方式更加多样性,更容易让参与者敞开心扉充分参与互动,同时智慧党建的方便性在于它的随时参与特征,参与者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时候参与到党建讨论或者发表意见环节。另外,智慧党建不需要固定场所和固定设备,因此参与者不但随时可以参加而且可以利用普通的手机等移动设备参加,降低了党建活动的参与门槛。
3.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的特征
智慧党建将党建的主要阵地由线下移至线上是对党建工作的重要尝试与创新。互联网将数以亿计终端联系在一起,这一创举是信息的同步共享成为可能。智慧党建利用这种信息共享的优势能够打破原有的信息不对称的弊端,可以将各种党建信息随时随地传送给党建参与者,同时参与者之间也可以互通有无不断进行信息交换和补充,使参与者在动态过程中了解党建理论与知识,并能迅速了解自身的知识欠缺,及时改进工作中的各项不足。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高校党建工作的意义
智慧党建是时代的要求和技术进步的必然,同时智慧党建也是党建工作自我完善需要,是顺应时代的创新发展。
(一)可以强化高校党建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作为高校党组织的基层堡垒,党支部的重要作用是成为联系普通党员与党组织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在高校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都是基层党员的核心工作,与党组织的联系和交流容易被忽视。高校党建需要不断地在桥梁与纽带作用上做文章。通过“互联网+”技术不断的探索创新,比如将党建工作自动汇总、生成清单,既方便及时统计,又方便逐一的落实;在评优评先中,可以自动生成每日的成绩列表等。类似的依托于“互联网+”的智慧党建工作细节,可以使党员与党组织在网络平台上时刻保持紧密联系,党员可以选择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同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交流。
(二)让高校的党建工作更有针对性
传统党建的特征是讲授形式,即一对多的讲授模式,然而有效的党建活动应该是一对一的模式,这是传统模式无法实现的。智慧党建的特征就是一对一的专属模式,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改变被动的学习模式,通过开放的交流平台使党建工作参与者更轻松地参加党建工作,使参与者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思考党建工作的必要性和参加党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从而使党建活动与自己关心的话题充分地结合在一起。
三、高校智慧党建工作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日常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从来备受高校各级党委的重视。做好党建工作不但有利于党组织的发展,更有利于传递党的声音,坚定党员的立场,推动高校日常工作的顺利展开,是事关全局的重要工作。
(一)对互联网应用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
依托于“互联网+”的智慧党建将成为未来党建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各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使党建工作做得更充分、更有效率。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由于党建工作者对“互联网+”技术还不够熟悉,对“互联网+”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无法进行预测,导致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设计、规划与新技术不匹配。因此,很多党建工作者依然是同时做线上线下两条线工作,导致工作量增加且工作重复,使智慧党建平台变成了摆设。另外,多数党建工作者并非信息技术或相关专业出身,对后台管理工作非常陌生。这些都对智慧党建工作的推进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互联网+”党建平台的设计并不完善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党建平台虽然是虚拟世界,但党建工作的意义在于使其要对参与者的真实世界产生指导作用。同时,参与者还应有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意识。这就需要党建平台的管理者和设计者有更加主动的规划与更加完善的服务。然而,多数高校党建平台创建以后都忽视了服务环节的建设,使得党建平台内容老化、形式呆板甚至无法登录。这都严重影响了党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没有实现智慧党建的最终目的。所以,提升服务质量是智慧党建工作的重要环节。
(三)内容与形式需进一步优化
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是智慧党建区别于传统党建的重要特征。智慧党建依托于“互联网+”技术,能够将互联网中大量的共享信息整合到智慧党建平台并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运用,但这需要党建工作人员在网络众多信息中进行甄别筛选。需要工作人员脱离传统的工作思维模式,将党建工作依托于网络技术,进而重建工作流程。由于受到包括人员素质等方面要求的诸多限制,目前的高校智慧党建工作仍然没有在内容与形式上完全摆脱传统的党建工作思维模式。
四、高校智慧党建工作的创新策略
(一)高校智慧党建应从被动到主动转变
智慧党建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党建工作,然而传统党建需要专门的会议室等,二者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硬件需求上有很大区别。首先,网络的建设方面要满足硬件条件,特别是高校智慧党建,由于参与者以教师和学生为主,平时对网络使用较为密集,需要特别对网络的硬件条件进行保障,这也是学校从智慧党建出发首先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同时,智慧党建作为新事物,原有的规章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开展智慧党建的需要,要在制度层面为智慧党建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也要在人员配备上进行重新的调整,党务干事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考虑到智慧党建是随时随地的党建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作为智慧党建的日常维护人员要更积极参与到党建工作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党建工作。智慧党建应该是全员的党建工作,不再是一两个人讲大家听的传统模式。
(二)通过加强管理,提高党建平台的效率和技术水平
网络世界不是无主之地,要想让网络技术真正地为党建工作服务,甚至成为党建工作的主体,就应该不断强化管理水平。这里的管理水平即指网络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指网络功能的开发与维护能力,同时也包括了智慧党建管理人员的服务智慧与服务热情。管理水平的提升是让智慧党建深入人心的关键,也是让智慧党建参与者能够更愿意、主动地参与到智慧党建活动中,因此衡量智慧党建是否成功的标志是参与者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决定了参与者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是智慧党建平台的服务水平。智慧党建的服务应该包括事前的筹划,事中的跟踪和事后的收集反馈意见等。让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同时得到强化,才能使软硬件水平得以充分的发挥,进而将平台的效率达到最大,效果实现最好。
(三)依托“互联网+”丰富党建内容与形式
智慧党建的特征是党建工作与“互联网+”技术的充分结合,而互联网的特征则是信息量的无限大与信息的充分共享。因此,依托“互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党建的关键是如何让党建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也就是如何将互联网中的内容引入党建工作,为党建工作所用,从而让海量党建知识占据基层党员的头脑。高校智慧党建的关键是让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党员更积极地接受党建活动,从听课人变成讨论人。这也对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党建工作是自上而下的布置任务与灌输任务。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党建活动参与者可以选择的信息媒介越来越丰富,这为传统党建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多媒体竞争的环境下,如何使智慧党建内容脱颖而出,更多的还是需要了解基层党员的关心与需求。因此丰富党建内容不能是主观地寻找相关内容,而是应该从党员的需求出发不断地丰富党建内容,同时也要不断地更新党建内容,从而提高智慧党建平台的竞争力与吸引力。
五、结语
党建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高校党建工作,不仅有利于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坚定广大党员的立场和信念,还有利于激发党组织活力,推动党组织创新发展,对高校教育教学和日常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具有积极作用。依托“互联网+”的智慧党建是党建工作的重要创新,也是党建工作的新探索。只有不断地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未来的党建工作才能更加有效率,基层党组织才能更加有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