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2021-12-28岑朝阳武文豪

理论建设 2021年4期
关键词: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岑朝阳,武文豪

(1.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伟大建党精神,缘起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肇端于革命先驱们对于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发展于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阶段、凝练于新时代回望建党百年奋斗征程的检视总结。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开启了中国历史崭新的宏伟篇章。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1]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战胜了不计其数的艰难险阻,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有学者指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原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革命品格[3],以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员在伟大建党精神中重温初心、叩问初心、回归初心[4]。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局良好,风头正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凝练而成的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真理,必将在中国共产党人未来的奋斗征途上继续焕发耀眼光芒。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

首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科学、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手握真理、胸怀理想的伟大革命品格,发端于建党之时,体现于百年征程,熔铸于精神血脉[5]。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作为引领思想、指导实践的真理性准则。马克思主义作为经过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检验的科学理论,是有关人类社会发展总体形态相关规律的客观真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实用主义性质的工具,而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科学家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研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正确反映与客观总结,是不以任何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历史性与发展性。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理论内核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并不“悬设”在半空中,而是建立在人能动改造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价值向度上,标志着人类认识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度符合,昭示着其内容上的理论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的有机统一。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建党百年的重大节点、在党的历史全新起点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具体实际,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客观真理具有具体性,是一系列具体而富有应用性的理论,而非抽象的、迂腐的、肤浅的单一化教条。马克思早就指出,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问题,其实质就是实践的问题,我们应当“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6]55,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的重大理论武器,指导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毛泽东同志也指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7]284,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中国共产党人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象、问题及其规律,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理解真理是绝对与相对统一这一特性,就要承认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历史的、具体的,要真正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置于历史的、发展的、实践的场域之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以此为基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及其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个过程。因此,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时代化。

最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展望未来,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昭示着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有其局限性,在其现实性上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大胆试点、推进建设、深化改革,坚持以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试点、试验与改革,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方案。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昭示着从现实通往未来的道路具有无限的可能,人的思维及其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并没有所谓不可被认识的事物。依照客观真理与科学理想的指引,将理论付诸实践,其结果必然会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这昭示着尽管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纷繁复杂,中国的发展要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中国共产党人要以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充满信心地展望未来、趁势前进、敢创新路,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伟大建党精神驰而不息、迎难而进,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努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首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实践是一种主体之于客体的富有能动性的活动,这一活动也正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8]。若将这一过程简要概括,可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持自1921年建党以来就已有的初心与使命,并以此为思想指引,贯穿引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全过程,更贯穿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换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准则,以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规律为依托,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自觉的、具有目的性的活动。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还认为,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不论国际国内环境如何变化,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是始终不渝、持久不变的。中国人民将责任郑重地、历史性地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人,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更为广阔、光明的未来。

其次,“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站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引领性、总揽性高度系统而全面地把握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发展的全局,从“五位一体”的战略性角度全面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第一,要紧抓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这是推动包括社会主义社会在内的各种社会形态不断发展、进步、完善的必要条件与经济基础,通过发展生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才能得到保障。第二,要紧抓社会政治实践,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社会文明,为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提供基本准则、交往平台与基本遵循,从而使得人类的社会交往关系通过地域传导、代际传播得以延续与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要紧抓科学文化实践,人们的需求粗略可被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文化需求。在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高质量、广范围、多种类的精神文化产品的消费,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成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最后,“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实践中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与发展性。中国共产党对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始终持守,亦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在历史场域、实践向度和科学维度上的深刻理解与创新。马克思曾指出:“全部社会生产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56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在第一层次上表现为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的肯定,“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9],只有在科学、客观、准确调查基础上,才能获知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并予以分析,从而加以处理。实事求是的第二层次表现为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10],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使得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在其现实性上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相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创新与多点突破,扬鞭奋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的第三层次主要表现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人不仅是感性的、自我精神世界的主体,更是此岸的、现实的物质世界的主体,具有无穷的能动性。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是发挥了人的主体性,并在这一过程中把握着世界发展的历史性与规律性,真正实现了人的主体存在。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马克思主义矛盾观

首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政治革命从兴起、发展直至高潮最终引发变革的过程是必然存在、不可避免的。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革命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那样,“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7]17,革命的实质,就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处于相对先进地位的阶级动用一定的手段与处于相对落后地位的阶级进行斗争,从而使得历史的进步力量压倒、击败反动的守旧派力量,达到解放生产力并以先进的新制度取代落后腐朽的旧制度的目的。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6]46。自党成立以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有了伟大的革命品格、伟大的斗争勇气、伟大的英雄气概,才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唯有继续秉持“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秉持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革命勇气,进行艰苦卓绝、劈波斩浪的英勇斗争,才能继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胜利。

其次,“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勇于斗争、善于斗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对立统一即矛盾的规律首先揭示了事物内部各方面的相互关系,其次也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为事物未来发展提供了基本动力。蕴含这一观点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承认客观矛盾的存在,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基本立场,对于侵蚀、损害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事、物,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要和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动摇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破坏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进行坚决地、彻底地斗争。当然,坚持斗争的观点并不是将斗争等同于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在矛盾发展的过程中起着维系矛盾双方、使得事物总体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状态的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矛盾双方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吸取、相互贯通,以此维持着系统整体的存在与发展,这一基本原理意味着中国共产党要积极与社会各方面民主协商、共商国是、求同存异、听取民意,在其现实性上积极推动社会矛盾的相对缓和与妥善解决。中流击水,不进则退。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其现实性上坚持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观点,勇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客观、科学地分析、研判并把握矛盾的基础上促使矛盾向着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方向转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创新的辉煌。

最后,“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善于分析与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并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基本矛盾也是客观存在、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仍然存在着基本矛盾。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在其现实性上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社会基本矛盾是不可孤立或割裂的有机组合体,中国共产党人需要用一分为二的、联系的观点分析与研判矛盾。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对立面之间在其现实性上存在着相互贯通的趋向。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各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包含,存在着由此达彼、彼此通达的融贯性。要注重分析与把握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矛盾,并抓住各个层面的主要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整体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效地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子维度和深化改革等各个战略领域,既具有全面性,又兼具重点性地统揽全局,把握着当下社会的前进方向。还要注重区分社会主义社会在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矛盾。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把握并妥善处理当下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心骨和指挥棒作用。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凸显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首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组建一支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党员队伍,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百年历史征程中始终保持其先进性,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党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革命、敢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是以人民利益至上的无产阶级政党,要保持党对人民群众的引领作用,关键是要建设好党。第一,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员队伍是新时代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需要。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从战略全局高度巩固治党治国的理论与思想根基,紧抓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必要的思想政治基础。第二,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员队伍是新时代坚持党为人民服务的迫切需要。有一支听党话、跟党走、肯实干的高质量党员队伍是党服务人民的组织与人才基础。当前,党的全面领导已经深入国家制度体系与社会运行体系的方方面面,在各行业、各领域内建设党员队伍,提高党员比例,提升党员素质,成为新时代加强与改进党服务人民的质量与效率的重要保证。第三,建设一支对党忠诚、勇于自我革命的党员队伍是新时代维护党的纯洁性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继续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1]。广大党员需要坚定政治信仰,在生活中遵规守纪,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工作中密切联系群众。历史是最广大人民的历史,人民是社会历史创造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精神财富的主要来源,更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发展以及历史性跃升的决定性力量。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要求革命政党广泛发动人民群众进行革命,以与反动的、逆历史发展潮流的力量进行不懈斗争。中国共产党则创新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与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并发展、传承了群众路线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从根本上逆转了以往革命活动主观上忽视群众、排斥群众,客观上脱离群众、阻碍群众的错误做法,始终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以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工作的根本路线,善于从群众利益出发制定政策、规划方案,积极将密切联系群众的观点拓展到党治国理政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各个维度,将党对于人民的深切关怀扎根到社会基层、扎根到人民群众之中,谱写了一部党与人民手牵手、心连心的壮丽史诗。正是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与踊跃参与,才使得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一片光明[11]。

最后,“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为人民服务,以人民利益为原则,开展工作。“我将无我,不负人民”[12],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谈话时的回答,这八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建党以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优良革命品质与忠实品格。第一,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历史过程的整体性来把握“人民”的主体范畴。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起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变革具有决定性作用。正因于此,人民指向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始终坚守的价值旨归[1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品格与工作中心。第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需要“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14],接续实现国家、政党、人民三要素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有机结合与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15]。因此,党积极为广大人民创造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以推动社会的发展,除此以外,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坚持在实地调查中倾听民声,在实际工作中了解民情,在田间地头体会民愿,使得党的各类方针政策反映民意,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以广泛集中民智,这些无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人民群众创造力的相关原理。

五、结束语

行程万里,初心不忘。伟大建党精神,是自党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鲜明革命品格的高度凝练与时代表达。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坚持传承并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场域内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创新,力求实现其良性互动,一方面明证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科学性与真理性,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练中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引领国家发展的磅礴伟力。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船行稳致远,全体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坚持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细照笃行、常抓不懈,深入理解并贯彻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为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为时代责任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时代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矛盾观、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时代指向的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思想指引与哲学依据,并坚持在中国道路上推动中国共产党引领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断发展。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百年风霜雨雪,百年沧海桑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唯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发展这艘航船才能继续扬帆远航。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必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16],在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砥砺前行、阔步前进!

猜你喜欢

建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