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
2021-12-28林炜
林 炜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蹈厉奋发的光辉历程,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排除万难、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新时代,在建党百年的历史新起点上,解读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意蕴,有利于从中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魂、行动自觉、独特品质和朴素情怀,以获得有益精神滋养。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魂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2]的丰富内涵已内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历史已经雄辩地证明,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正确的方向保证和不竭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就一直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魂。
“坚持真理”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可以归结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探索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重视理论学习,重视对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探索;同时,通过创办刊物、开办学校等途径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革命队伍,为指导后来的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正反经验中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问题,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真理在中国的实践,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总结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与初期建设。在此时期形成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政治文献都是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引领着中国实践的发展。面对“文革”造成的思想僵化局面和经济窘境,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进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所发展的重要思想理论,指导着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多次组织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深刻认识到“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3]的重要性,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最为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中国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全方位成就。历史事实也在不断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2]“行”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坚持真理”就是“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4]只有在坚持真理中才能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理想”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5],这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与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才能使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不会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共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就明确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奋斗目标,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勇往直前,不断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主义在中国的现阶段目标,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个个伟大成就都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先进性,无不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而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又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基于对伟大真理的信仰。信仰因科学而更加坚定和崇高,科学因信仰而更具力量。“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理论动因,记录着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处于“两个大局”下的新时代中国,面临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渗透,必须始终坚持、发展、信仰马克思主义,铸牢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之魂,以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胜利。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行动自觉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是将理论认知、理想信念上升到行动层面,推动着伟大建党精神从理想走向现实,激励着共产党人奋勇前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记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贯穿我们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红线。”[6]通过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有利于从历史中校准奋斗前行的方向、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各项伟大事业之中。
践行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践行初心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个宏大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壮大的行动坐标。回顾百年党史,从1921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任务,完成了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从1949 年到1978 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土地改革到三大改造,从社会主义工业化到“两弹一星”,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极大地改变了国内面貌,极大地提高了国际地位,完成了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革,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江沿边城市,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福祉放在首位,始终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的提高作为经济工作的落脚点,不断推进翻天覆地的富国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体制活力和物质基础。从2012年到现在,不忘初心的中国共产党正在新的赶考路上不断前行。从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到抗疫斗争的伟大胜利,国内生产总值稳中有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我国正在推进惊天动地的强国大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不可逆转。“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8],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的重担,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仅是一句发人深省、振聋发聩的行动口号,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身先士卒、抓铁有痕的行动表达。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勇担历史使命,一路劈波斩浪,推动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回顾党的光辉历史,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作为使命型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他们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每一名党员都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共同担负起为民族求独立、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重任,将“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9]作为其民主革命纲领。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人率先垂范、以身许国,敢于担当、勇于担当,用他们的血肉筑牢反抗民族侵略和推翻封建专制的钢铁长城,带领四万万同胞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革命时期需要担当,建设与改革时期同样需要担当。面对新中国初期的一穷二白,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中国共产党人勇挑大梁,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不仅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制定大政方针,还身体力行、冲锋陷阵,把自身的使命担当融入世界浪潮之中,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彻底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并且为中国持续走向强盛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这其中涌现出了钱学森、张富清、钟南山等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他们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担当民族脊梁,使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能力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初心因践行而熠熠生辉,使命因担当而光辉灿烂。“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写照。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完成,中国共产党已经踏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在新的赶考路上,初心和使命将继续化为中国共产党前行的根本动力,擘画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的宏伟图景。中国共产党也将重新出发,“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10],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化图景为现实,引领中国在新发展阶段更加有所作为,推动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复兴提供典范。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的独特品质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昂扬振奋、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克服艰难险阻的良好风貌,是“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坚强意志体现。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遭受帝国主义势力、国民党反动派“围剿”。但共产党人始终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坚持自我革命,转危为安、化危为机,使得中国共产党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截至2021 年6 月5 日,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拥有9 500 多万名党员的百年大党,其规模前所未有,其成就令世界称叹,这与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独特品质是分不开的。
“不怕牺牲”是中国共产党为坚守理想、为践行初心使命而愿意付出代价甚至不惜牺牲的精神品质,产生于中国共产党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之中。在旧中国,为追求没有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新社会,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抛头颅、洒热血,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肆意滥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国处于白色恐怖的笼罩之中,而徐特立、叶剑英、贺龙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战士毅然决然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始终站在革命事业第一线;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集团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敌后抗日根据地受到了严重破坏,但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不怕牺牲,克服重重困难,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没有抛弃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继续奋斗、久久为功。面对当时恶劣的国内国际条件,中国共产党发扬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优秀革命传统,始终发挥着主心骨的作用,哪里最艰苦、哪里最紧急,哪里就有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一向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谋发展的。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提高而有所懈怠,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把提升人民的福祉作为自身职责继续践行。有一心为民、始终在脱贫攻坚路上的黄文秀,有抗击疫情、始终在最美逆行路上的李兰娟,有爱生如子、始终在行善助学路上的张桂梅,他们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现实缩影。中国共产党无论遭遇怎么样的挫折磨难,都始终保持着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不怕牺牲,励精图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百年党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风雨如晦中勇敢无畏的百年奋斗史,就是共产党人接续奋斗、不怕牺牲的英雄史诗。
中国共产党“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10],“英勇斗争”是在百年斗争史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英勇”是中国共产党解决问题的斗争姿态,“斗”是中国共产党敢于揭露错误和纠正缺点、敢于与敌人开展较量,“争”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转危为机,赢得最终胜利。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各族人民与敌对势力开展武装斗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进行了不同特点的英勇斗争,如持久战、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这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提供了重要法宝;同时,也勇于与党内外错误思想斗争,通过加强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手段,开展同机会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思想的斗争,这为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斗争的环境、对象彻底性转变。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挑衅,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国际斗争,奉行“另起炉灶”“一边倒”等外交方针,不畏强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恢复国民经济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面对党内外错误做法,中国共产党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同违法犯罪分子坚决斗争,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环境纷繁复杂,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反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斗争,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同西方国家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腐朽思想开展斗争、划清界限,筑牢党和国家的思想防线,实现了国家长期稳定;同时,开展生产斗争,通过对已有体制、落后观念进行斗争,释放改革活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反复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带领人民英勇斗争、执着进取的伟大政党,每一次斗争的胜利都将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时代的中国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时期,但同样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反腐败斗争正在推进,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国家利益的斗争一刻也没有停息。牺牲因无畏而崇高,斗争因英勇而伟大。“我们党正带领人民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0],中国共产党必须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向历史、向时代、向人民交上满意的答卷。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情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始终,是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高度凝练,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落脚点。短短八个字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朴素情怀,道出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的真谛。伴随着党的百年历史进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已经深深地融入党的伟大事业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最根本保证和最大赋能。
“对党忠诚”是党组织对党员个体的要求,表现为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地遵守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议。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将“对党忠诚老实”明确写入党章。革命时期,“对党忠诚”是要求党员坚守无产阶级立场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严守党的秘密,不怕牺牲,永不叛党。这是因为党在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武装夺取政权,敌我斗争异常残酷,这就要求共产党员即使面对酷刑也不能屈服,要严守秘密、忠诚于党。正如方志敏在狱中遗著中提及:“我加入了共产党……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11]正是由于革命年代千千万万的党员忠诚于党的事业,才能缔造出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党忠诚”是要求党员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对党和人民负责。这一时期是共产党兴国富国的阶段,需要党员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需要“一个对党忠诚,对人民群众忠诚的党员干部、革命干部,毫不计较个人的利害,无条件地服从党组织的调配,调到哪里就到哪里,要干什么就干什么。”[12]正是党员“对党忠诚”的朴素情怀和外化行动,才为国家的腾飞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虽已得到有效整治,但庸政懒政依然存在,损害了党的形象,危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因此,“对党忠诚”要求党员对党要绝对忠诚,要提高政治站位,将忠诚贯穿于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全方位,始终做到以党为先、以国为先、以人民为先。绝对忠诚不能掺杂任何杂质,这是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的先决条件,这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为坚强的组织保证。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2]是对“不负人民”的最好诠释。“不负人民”的朴素情怀充分蕴含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之中,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最深刻回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打江山。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还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打土豪分田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通过建立根据地带领人民群众从事生产活动,加强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满足了人民对基本温饱问题的需求,实现了人民对没有剥削压迫的新生活的期待,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人民战争、建立新中国凝聚了巨大的人民伟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保江山。中国共产党通过《共同纲领》、“五四宪法”等方式保障人民权利,让人民管理国家;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建设等方式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通过对国内外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巩固了人民政权。改革开放前夕,国家贫困人口达7.7 亿,党中央倾听人民群众呼声,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13]作为衡量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尺度,通过先富带后富,使人民逐步摆脱贫困落后,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日益紧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守江山。中国发展已经势不可挡,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反腐败斗争坚持“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原则,脱贫攻坚战坚持“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不漏一人”的原则……这无一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不负人民”的最好见证,人民情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情怀。正是因为人民的衷心拥护,党和国家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正是因为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党和国家的事业才会欣欣向荣。
“对党忠诚”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保证,“不负人民”是党永葆青春、不断强大的保证。任沧海桑田,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改其心、不移其志,在践行中坚守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朴素情怀。建党百年,重新出发,中国共产党将牢记历史承诺,不负人民期望,在接续奋斗中铸就辉煌璀璨。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进程,在夹缝中生存,在逆境中生长,在曲折中前行,在挫折中奋起。党之所以依然充满理想、富有活力,依然牢记使命、风华正茂,依然崇尚斗争、拼搏顽强,依然坚守初心、不负人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伟大建党精神。它蕴含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需要继续传承、弘扬、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