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主题“浪子回头”

2021-12-28王爱娟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浪子伦勃朗大儿子

王爱娟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一、引言

“浪子回头”的典故来自于《路加福音·浪子的比喻》。大意为中世纪时,一位老人的小儿子,带着从父亲那里得到的财产,出外恣意挥霍,最终穷困潦倒,沦落为替人养猪为生。故事的结局是他充满了对回家、对新生活的渴望,虽然他的兄长也是老人的大儿子冷眼旁观,其父张开宽容的双臂拥抱“失而又得”的小儿子。

“浪子回头”的故事并不是刚刚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西方文化中相当古老的话题。对此主题的研究除了体现《圣经》深远的影响力之外,也说明了此故事能引起我们心中共鸣。后人对“浪子回头”的阐释不再仅仅局限于《圣经》中“道德说教式寓言”,而是在此基础上的主题超越。此故事和整个世界艺术创作、文学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作者认为“回头的浪子”也是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此文通过纵向研究“浪子回头”的主题及横向研究“浪子回头”的叙述模式来阐释这个观点。

二、纵向研究主题“浪子回头”

(一)美术作品《浪子回头》中的“浪子回头”主题

“浪子回头”早在16世纪就被应用到艺术作品中。最能体现此主题的创作莫过于17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代表作《浪子回头》,完成于1668-1669年,画作《浪子回头》以《圣经》故事“浪子回头”为原型,通过独特的色彩描绘了一幅“浪子回头”画面。慈祥的父亲,温柔地拥着衣衫褴褛的小儿子,旁边站着冷漠的大儿子及远处有两个模糊的女人身影,没有任何欢迎的表示,看上去他们沉浸在个人的打算中。画面上所展示的慈父无声胜有声的博爱令人感动不已。伦勃朗在此画中融入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灵魂,可以说《浪子回头》是他晚年最成功的名作。此画同时也展现了伦勃朗经历人生的苦旅后,对自身与世界的重新审视。王孔刚在他的文章“人性的回望——伦勃朗的《浪子回头》”中指出这幅画,旨在述说画家对人生的探寻。画面中老父亲那无言的爱令人神往(王孔刚, 2003:29-30)。

(二)文学作品中的“浪子回头”

1. 《驿站长》中的“浪子回头”主题

在文学领域,17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率先运用了“浪子回头”的典故。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89-1837)的小说《驿站长》运用了此故事原型。小说中的韦林是大约五十来岁的驿站长,他与相依为命的女儿杜妮亚无微不至的招待来往的客人。然而有一天,一个假装生病需要照顾的上尉明斯基骗取了杜妮娅的感情并带走了她。这位老父亲为了寻找一去不返的女儿奔波到了圣彼德堡,却被明斯基愤怒地从楼梯上推了下去。数年后,一个男孩对驿站最后一个客人说,曾有过一位美丽的夫人,带着三个孩子来过驿站长的坟墓,那位夫人还哭了很久。在此小说中,如果说杜尼娅是“迷途的羔羊”,韦林就是“浪子回头”中的父亲,希望能找回这个迷失自我的浪子并接纳她。王忠淇在文章“《驿站长》的思想和风格”中指出此小说深刻批判了社会中严格的等级制度。他认为作者之所以安排这种与“浪子回头”典故结局这么鲜明的对比是为了衬托老站长的结局更加凄凉和悲惨(王忠淇, 1999:87-90) 。笔者认为王忠淇的观点恰好反映了普希金时期宗教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有重大影响。

2.《浪子回头: 一个归家的故事》中“浪子回头”主题

荷兰籍作家 Henri J. M. Nouwen (卢云)在1994年出版的成名作《浪子回头: 一个归家的故事》中描写的 “浪子回头” 主题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卢云以《圣经》为题裁、以伦勃朗的画作《浪子回头》为思考对象,在这本书里对 “浪子回头” 有很精辟的见解。深深的凝望着伦勃朗的画作 《浪子回头》,作者认为画家伦勃朗既是典故中的 “小儿子” 又是 “大儿子” ,同时也是 “父亲”,因为伦勃朗出生于一个生活富裕的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年轻时的他就像上帝的宠儿,然而孤芳自赏的他随之遭遇了一言难尽的苦难,所以作者认为伦勃朗算得上是画中的小儿子。然而,一些批评家在出版伦勃朗的传记时都写到他是一个很难相处的人,自私、计较、玩人于股掌、记仇等,甚至不惜出卖亲友,也是这些性格导致他的破产。从这方面来讲,画家又是大儿子。作者换一个角度把伦勃朗看成画中的父亲,经历了人间悲欢离合,感悟过人世冷暖的伦勃朗,晚年宽容地接纳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画中所体现的不是伦勃朗的脸,而是他的心灵,是颗为父的心灵。从这个角度看伦勃朗也是《浪子回头》里的父亲。

作者同时认为自己也是画作《浪子回头》里的小儿子与父亲。卢云常年在外漂泊,没有归属感,就像迷茫的浪子,渴望回家。作者在书中后来也写到了“黎明之家”才算找到了真正的家。作者把自己描述为父亲是因为他到了黎明之家后发现那里需要一个亦父亦母的父亲,他们更需要人关爱。作者在此书中也写到 “成为父亲”后这个漫漫旅程才是完整的,才能诠释作者终此一生的使命。滕吉菊在“浪子回头”的故事一文中认为这画作《浪子回头》在书中所拥有的深义是上帝在他的永恒中等待人的回归, 这是一个接纳的爱(滕吉菊,2005: 6-7)。

3.《紫色》中的“浪子回头”主题

艾丽丝·沃克的著名小说《紫色》(2006)中也隐含了“浪子回头”的主题,家境一贫如洗的黑人姑娘西莉亚,出嫁后,遭到丈夫的百般虐待,最终意识到自由的可贵,摆脱家庭的束缚,冲出牢笼,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结局是他的丈夫主动承认其过失,请求妻子的原谅。西莉亚原谅了这个言归于好的丈夫,小说以大团圆结束。 郭继德在《中华读书报》中指出丈夫的回归就是一种浪子的回头,从此意义上讲,小说里的丈夫就是典故中迷失后又回头的浪子,女主人公西莉亚就成了迎接浪子的“慈爱的父亲”。

三、 横向研究主题“浪子回头”的叙述模式

“浪子回头”主题的叙述模式通常由四个代表情节组成: 离家、流浪、忏悔和回家。例如普希金作品《译站长》中杜尼娅的离家出走到悔恨,再到数年后的回归;艾丽斯·沃克的力作《紫色》中黑人姑娘西莉亚受不了丈夫的虐待,离家出走,到原谅丈夫回归家庭;以及丈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忏悔过去对妻子的不周,最终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虽然伦勃朗的画作《浪子回头》,卢云名作《浪子回头:一个归家的故事》叙述模式看上去比其他作品稍微复杂一些,然而这两个作品中 “浪子回头” 的“浪子”原型不但有小儿子,还有大儿子。典故中的老人才是“浪子” 的最后选择。小儿子、大儿子只是他们作品当中用来比喻 “浪子”心灵旅途中的两个过程以及所需要祛除的两个阴影,以最终变成父亲为目标。所以这些作品都以大致的模式叙述着一个人的心路历程,叙述着人性最终的回归。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人对典故“浪子回头”的应用及研究上存在着继承和发展。《浪子回头: 一个归家的故事》给了笔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中对典故的升华也让笔者想到每一个故事也许都是我们自己的缩影。不管每部作品的叙述模式如何变幻,我们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人也许都是回头的浪子。

猜你喜欢

浪子伦勃朗大儿子
小号
伦勃朗的“败笔”
伦勃朗的“败笔”
孔雀真丑
掰断筷子
掰断筷子
浪子心声
下期主题 和伦勃朗一起画自画像
穿靴子的猫
浴火重生的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