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
2021-12-28崔华静
崔华静
(吕梁教育学院,山西 吕梁 033000)
在目前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容易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能力与情感的培养,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对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自我认识是随着生命周期的推展而持续进行的,青少年阶段被认为是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1]。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该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应该重视对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自我感知、情感体验、意志品质、行为认识四大方面说明初中生自我认识的现状,从教学内容、教学互动、教学管理、实践活动四大方面说明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优化培养措施,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提供方法和经验支持。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阵地
初中思想政治课程主要内容设置有五大方面,即处理与自我的关系,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处理与社会的关系,处理与国家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处理与自我的关系是其他的基础,在处理与自我的关系上,突出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三课《发现自己》,除此之外七上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七下第一单元《青春时光》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都是直接围绕初中生自身特点展开,为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提供有效理论指导,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阵地,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思想品德课培养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
二、初中学生的自我认识现状
(一)自我感知还不成熟
首先,初中生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渴望独立,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存在,初中生更愿意积极地去表现自我,获得关注,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其次,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还具有幼稚型,在自我认知上不够全面和客观,表现为比原来更加关注自己的外形优势、学习成绩优势、特长优势等优点,以及这些优势带来的在班级中的影响力,没有发现自身优势容易自卑,相反,过度放大自身优势容易自负,初中生普遍存在自卑或自负心理,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
再者,初中生特别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容易重视他人评价而忽视自我评价。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在这个年龄阶段渴望得到爱与关注,对友谊、爱情及隶属关系有着较强烈的需求,他们在意自己的名声、成就与地位,希望得到更多认可[2]。
(二) 情感体验不够深刻
布鲁姆将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程度分为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个性化五个等级。初中生情感认识多在接受、反应、评价等浅层目标上,缺乏在组织、个性化等深层目标上的落实。也就是说,初中生情感认识缺乏深刻的感悟,没有内化为本身的价值观,出现情感的冷漠和缺失。在道德感的体验中,爱国主义情感、对集体的责任感、对生命的敬畏感等情感体验多停留在课上的事例中,没有做到情感的内化。在外在的情绪反应上,初中生情绪不够稳定,容易波动和极端化,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能合理调控情绪。
(三)意志品质缺乏自觉
初中生有了一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监督的能力,能够根据目的监管和调整行为,但这一过程缺乏持续性,不能坚持,更多时候需要外界的约束和引导,对老师、同学、家长有很大的依赖性。
(四)行为认识缺乏判断
初中生对行为和行为后果缺乏独立、客观的判断,容易盲目跟风。在交往中,容易不分是非对错只讲哥们义气。初中生更容易受到外界新潮事物的影响,盲目追求时尚,如在偶像明星、美颜相机、化妆盛行等多种因素的催化下,初中生也部分出现容貌焦虑。
三、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途径
(一)在教学内容中端正自我感知认识
1.合理利用教材内部资源
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挖掘课本知识,了解知识相互之间的联系,利用好课本上的情境和案例进行教学。教材内容上,在“认识自我”的主题教育中,围绕“感受青春、调控情绪、客观评价”三个核心内容展开[3]。通过课本知识学习,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学会调控情绪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在“客观评价”主题教育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尽管他人评价对自我认识的形成有重要意义,但若过于依赖他人评价而不能形成独立的自我评价,就会使自我的认识偏差, 甚至形成一味迎合他人评价的消极性格[4]。学生在课堂中学到自我认识的一些知识,为更好地认识自己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2.积极拓展外部教学资源
教材资源单一容易使学生丧失课堂参与兴趣,不利于学生自我认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外的一些教学资源。可以将当下的时事热点、社会事例、身边的案例等新鲜素材引入课堂,学生发表评价,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同时可以多引入学生喜欢的明星素材,发掘明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以此作为正面榜样或反面示例,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己,也可以适度纠正学生的盲目追星行为。
(二)在教学交往中深化自我情感体验
1.师生互动方面
(1)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
师生互动是学生认识自己的重要途径,同时良好的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品质。初中生对老师的评价特别关注和在意,老师评价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对学生要多正面的引导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要多肯定少否定,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师生互动不仅仅是语言的互动,还包括表情、动作等无声的交流,教师要善于运用无声语言去和学生交流,多传递积极的信息,学会用动作和表情去肯定和鼓励学生。相比于否定和批评,肯定和鼓励更容易使学生参与课堂,获得自信,激发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
(2)教师要提高课堂参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感体验不够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是学生提高自我认识能力的基础,现在思想品德课堂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度低的问题,部分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枯燥无味,说教明显,没有吸引力,学生找不到参与感,听课也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难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出现情感的冷漠和缺失。所以教师首先要给与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不要重视教师讲授忽视学生表达,要给学生课堂思考问题、表达看法留有充足的时间,不要为了得出自己的预设而走过场式的提问。教师要善于综合应用多种互动方式,避免提问走形式,避免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而出现无效提问,避免只针对某一部分同学提问而忽略班级其他学生的不均衡提问,使学生能够广泛地、深入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师生互动方式也不仅仅是提问一种,还可以是一对多的启发指导,游戏互动、看视频互动等,可以是语言互动、动作互动等等,教师要灵活应用互动方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师生互动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学生课堂的情感体验,避免学生课堂情感的缺失。
(3)教师要营造轻松氛围,触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课堂教学中依然普遍存在以老师为中心、师生地位不平等的现象,长此以往,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抑,真正的自我得不到展现,不利于学生认识自己,同时使学生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焦躁、忧郁等不良情绪。所以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注意师生平等对话,多应用多媒体视频、游戏、故事等学生喜欢的方式以及教师自身的个人魅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这样的课堂氛围更容易消除学生的紧张和紧绷感,展现真实自我,触发学生的积极情绪。
2.生生互动方面
(1)学生要利用多种形式,展现立体自我
生生互动不同于师生互动,它是同龄人之间的互动,所以学生在生生互动中多了自觉和自然,少了拘谨和刻意,因此,生生互动比师生互动更容易体现出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生生互动形式多样,如交流习得、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小组竞赛、小组表演、自主互评。在与同龄人学习交往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表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展现立体自我;加上同龄人在认识和经验水平的相似性,更容易激发认知和情感的共鸣,有利于学生通过他人认识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学生要通过分工合作,培养责任意识
生生互动不仅仅是学生展现自我个性的过程,也是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学习探究的过程。通过分工,个人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合作,学生共同完成任务,体验到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所以分工合作,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情感体验。
(三) 在课堂管理中磨砺学生自我意志
意志品质上初中生缺乏自觉性易受暗示,缺乏坚持性,自制性差,这需要老师在课堂管理中遵循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对学生提出合理的、坚定的要求,又要尊重学生,严慈相济,引导和约束并举。教师可以在给出学生学习任务之后,规定学习时长、学习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奖惩机制,帮助学生提高自制能力和坚持程度。同时也可以学生之间互相监督和互相鼓励,从内外两个方面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我行为认识
1.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加深行为体验
实践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衔接思想政治理论和基础知识与实践活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提升生活经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5]。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活动,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实践锻炼,为此,学校教育应转变观念,尽可能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区劳动、社会宣传等活动走向社会,去感触社会生活,相比于课堂封闭的环境,实践更加直观,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加深行为体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2.注意活动的反思总结,提高行为认识
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自我反思总结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我行为的认识。对实践活动进行反思总结,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对自身行为和他人行为进行反思,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鉴别行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抵制不良诱惑,不盲从一些不良社会行为,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培养自我认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