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的策略与路径探究

2021-12-28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专业评价

李 艳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

2006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这是国家首次在政策文件中提出“课程标准”这一说法,代替了以前的“教学大纲”,自此,课程标准的建设开始在高职教育领域得到重视,并逐渐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要求,制(修)订专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规范教学过程,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以上规定进一步明确了课程标准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课程标准是课程发挥其自身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有了课程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执行。加强课程标准的建设,对于提高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程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原则

课程标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具体规定课程的性质、目标、主要内容、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体现该课程期望学生达到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它是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学习和考核的重要依据,在课程教学中具有统领作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课程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融入课程教学中,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门课程要认真梳理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并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在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二)树立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因此,课程标准中应体现能力本位的理念,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来制定课程标准。国内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但职业核心能力在课程标准中体现的不充分,这有可能导致不同教师在教授同一门课程时,在预期达到的能力目标、实现的能力等级、职业能力的评价标准与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课程教学质量的不稳定和不均衡。因此,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必须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三)凸显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基本特点

课程内容要严谨准确、科学合理,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符合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课程标准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反映本课程及相关行业研究和发展的新动态,充分体现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时代性特点。

(四)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理念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之一就是课程标准是以“怎么学”,而不是以“怎么教”作为着眼点。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和学生学习提出具体建议。课程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习惯,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为学生顺利完成课程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二、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

课程标准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一)统一的课程名称与代码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名称必须与相应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相一致,课程代码由学校教务处按照一定规则统一编排。不同专业开设的同一门课程,名称与课程代码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的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中出现名称不同、代码不同的现象,从而造成混乱。

(二)明确的课程性质

在课程标准中要对课程类别属性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行准确界定和描述,说明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如果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有不同的类别属性和作用,要分别加以说明。

(三)合适的课程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要确定学习者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技能及工作态度或职业精神等方面应达到的能力程度、标准与学习要求,包括课程对应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或技能竞赛要求等。课程学习目标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配,如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学习目标有所区别,要分别加以说明。

(四)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课程标准中要体现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思路,要以先进的课程教学思想和设计理念为指导,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实际需要形成完整的设计思路。

(五)适当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课程内容选取要科学合理,繁简容量适当、难易适度,能较好地满足学习目标的需要,并与其它课程内容边界清晰。课程内容体量应与课程教学时数相适配,同时关注学习者终生学习需要。如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要分别加以说明。

(六)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

课程标准中要对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要尽量选用科学、易行的课程考核方式和方法,科学运用过程性评价考核、期末评价考核与终结性综合评价考核方法,明确考核内容范围要求、评分等标准。考核方式要充分体现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考核与评价。

(七)有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要求与建议

课程标准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针对专业与课程特点、学习者生源、学缘等实际情况,提出专业性学习要求及学习方法、进度等方面的建议,针对就业变化可能,提出学习内容增减、学习方向偏重要求及建议;针对信息化网络学习,提出线上线下学习资源选用要求及建议等。

(八)必要的课程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在课程标准中应提出教材及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选取与使用要求及建议,包括教材选用或自编教材,实训指导手册、习题、案例库及网络开放学习参考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九)必需的课程实施建议

课程标准中应针对学习目标与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提出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手段改革建议,教学场所设施选用、建设保障条件、主讲教师资质及教学团队建设要求等方面的建议。

(十)有效的课程评价建议

课程标准应结合学习目标实现及课程改革成效检测要求,提出课程质量监控及评估等建议,包括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毕业生课程评价、社会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建议。

三、课程标准的编制流程

为保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课程标准的编制应遵循科学严谨的编制流程。编制流程具体包括编制启动、组建团队、开展调研、拟定初稿、组织论证、提交审核、审议批准、颁布施行等环节。

(一)编制启动和组建编制团队

一般来说,课程标准编制可由专业建设团队或教研室负责人在研制完成专业教学标准并经学校批准实行后即行启动。多专业共同设置的课程或全校性人文素养公共课、选修课课程标准可由相关系部、二级学院或教务处指令启动。

课程负责人带领课程教学团队开展具体编制工作。必要时可聘请或提请启动者聘请相关实务单位业务骨干和课程专家加入编制团队。团队成员应有明确的任务分工,根据其专长确定任务要求及完成时间。

(二)开展就业岗位调研和现有课程调研

课程标准要准确反映行业人才需求和岗位知识技能要求,因此课程编制团队必须深入相关行业一线用人单位,全面掌握学生就业面向岗位职责任务要求和适岗胜任能力要求,系统分析课程内容及实施与学习目标达成和能力培养的关系,以及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要求,形成岗位人才课程需求分析报告。

此外,为保证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和时代性,还要准确掌握现有课程开设、教学实施情况及教学效果评价状况,因此课程编制团队还要深入相关院校及毕业生群体,全面掌握课程改革发展现状及趋势,系统分析课程建设质量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状况,形成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三) 拟定初稿和论证审核

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编制团队起草讨论稿,由启动者在拟使用范围内组织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人员讨论后形成征求意见稿,再送相关系部、职能部门及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征求意见,经整理形成论证稿。由启动者组织相关资深教师、课程专家和行业专家对标准初稿进行论证,提出意见和建议。编制团队根据论证意见和建议继续完善形成送审稿,提交启动者审定后送系部或二级学院和教务处审核,通过后形成标准草案。

(四)审议批准和颁布实行

教务处将标准草案提交学校教学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进行审议,通过后提请分管教学院领导批准。课程标准经批准后由学校颁布实施。

四、课程标准的实施与管理

如何保证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切实贯彻和执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再好的教学标准,如果在实践中不能被落实,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课程标准的实施与管理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程标准的选用和执行

课程标准首先有一个选用的问题,并非所有课程标准都要由本校自主开发和编制。一般来说,可以优先使用国家、省部和行业制定的课程标准,经学校批准或认定,也可以采用其他高等学校或社会组织编制的优质课程标准。如果没有以上合适的课程标准,学校就可按前述课程标准编制程序组织开发和编制。无论是选用已有的课程标准,还是自主编制开发课程标准,必须明确,同一课程必须使用同一课程标准。如不同专业开设同一课程,课程教学团队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及课程实施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及考核标准作出适当调整,并在课程标准中适当说明。课程教学团队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原则上不得随意更改。课程标准在执行过程中,如因特殊情况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方面有较大变动,须由任课教师提出变动意见,并经规定程序审核批准后执行。

(二)课程标准的执行督查

学校应对任课教师执行课程标准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标准的执行。检查可由二级学院、系部、教研室组织,可通过听课、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召开学生座谈会、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如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妥善处理。教务处应负责对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提出指导性意见,对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可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实施执行情况提出奖惩建议。

(三)课程标准的施行评价与修订完善

学校应定期组织或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相关课程标准执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课程标准修订完善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专业课程建设评审、教学质量评估及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重要依据。课程标准应随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变化和施行评价结果适时修订和完善,使课程标准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成长性,不断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和学习者学习需求。

五、课程标准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高度重视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中的统领作用

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课程考核等各教学环节改革中具有统领作用,学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标准的选用、编制、执行、评价等环节,以课程标准为统领,协同推进各项教学改革,真正把教学标准作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础和抓手,避免出现“编而不用”“用而不评”等管理失衡现象,久而久之课程标准就形同虚设、束之高阁。很多学校在课程标准的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以下现象:课程标准编制缺乏质量意识,粗制滥造;课程标准执行缺乏检查督查,实践中得不到落实,形同虚设;缺乏实施评价与标准完善环节,课程标准实施难以为继,半途而废,等等。课程标准的编制、执行、评价、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统一思想,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才能收到成效。

(二)把课程标准建设作为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课程标准是对课程性质、地位、作用、目标、内容等方面的全面描述,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有助于加深对课程本身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课程标准的建设,实质上是对课程内涵和作用的深入思考与准确把握,是对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方法、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因此,课程标准的建设过程,也是提高师资队伍教学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制度和机制,动员和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标准建设中来,并在教师中牢固树立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真正发挥课程标准在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和师资队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三)积极探索建立各地区或各省统一的专业课课程标准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主要由学校自己开发和制定,这会导致同一专业的学生所要求具备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有较大差异的现象。事实上,在各地区或各省内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本一致,各地区或各省完全可以探索建立统一的专业课课程标准,使同一专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逐渐达到一致。各省或地区的教育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课程标准制定与认证中的作用,逐步形成较为稳定的课程标准制定和认证模式,从而逐步建立各省或各地区统一的专业课程标准,这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专业评价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