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育教学之创新路径
2021-12-28廖敏晴
廖敏晴
(茂名开放大学 广东茂名 525000)
在当今中国,创新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鲜明主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新时代的中国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各个学科无论是在教育内容、教学模式上还是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都实现了深化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在这方面,语文教育教学的确也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创新语文教育教学之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紧迫。笔者结合个人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的体会与看法。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是创新语文教育教学的前提所依
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的高度概括。“传道”,要求教师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良好品质与精神气质去感化学生,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中国的古代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是把“传道”放在首位的。“授业”,即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要采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吸收与利用。“解惑”,要有效地解决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的疑惑,进而发掘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而掌握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证明,无论是“传道”还是“授业”抑或“解惑”,要取得成效就都有一个创新的问题,而要有效创新,其重要前提就在于教师。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提升自身三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第一,要树立创新的理念。理念决定方向,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所谓创新,是指人们为了某种需要或满足社会需求,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运用已知的知识、信息和条件,在特定的环境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世界上不同民族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创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创新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要创新语文教育教学,首先就要树立创新的理念。
第二,要培养创新的思维。有了创新的理念,就要付诸实践。这个实践过程,关键在于创新思维。所谓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人们用这种思维去想问题、办事情,就能打破常规从而产生新颖的不同于别人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本质在于用新的角度、新的思考方法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这种创新思维不是天生的、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要在实践特别是“竞争”中培养的。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既要有创新精神和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敢于标新立异;同时,又要有敏锐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善于大胆设想,敢想会想,逐步培养起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动态思维的习惯。
第三,要筑牢创新的基础。任何创新,无一例外地都是以已有的知识、信息和条件为基础的,都是对已知的知识、信息和条件创造性运用的结果。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的发明与创造,无一例外都是在人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产生的。作为教师来说,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没有一定的知识准备及其创造性运用,任何创新都无从谈起,甚至连“纸上谈兵”都不可能。语文教师不应是照本宣科的教书匠,要创新语文教育教学,就要有扎实的、不断更新的知识基础,注重学习和运用语文教育教学资源,筑牢创新的基础。同时,要强化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语文课程的建设者。这本身就是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与方法,是创新语文教育教学的关键所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抓好这个环节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创新,至关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已逐步摒弃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各种各样的教学流派、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异彩纷呈,并且以其诸多的优势与长处,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无论是这流派还是那思想 ,落实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新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关键所在。
首先,要重新审视语文教学模式。教学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体,是教师与学生两者结合、互动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动态过程中,教师绝对不能是高高在上的“灌输者”,而应当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要转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与学生“亲密接触”,直至融入学生的学习、情感之中,成为学生“知心人”。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资格做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引导者、辅导者。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时,教材作为阅读的范例,在形式上有结构美、语言美和节奏美,在内容上则有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和社会美。教师是逐篇教会学生阅读、理解其中的“诗情画意”,还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地去阅读、发现其中的“诗情画意”,从而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呢?笔者认为,前者是“授人以鱼”的传统教法,其后果是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泯灭了学生创新思维,束缚了学生的发展;而后者则是“授人以渔”的创新教法,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注重创设语文教学氛围。任何教学都是在特定的课堂氛围下进行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课堂氛围,其教育教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要创设好的教学氛围,关键要抓住三个环节:一是要创造宽松的环境。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启迪智慧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的主体,作为一条辅助线的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要使课堂气氛变得民主和谐、轻松活跃,让学生拥有充分动口、动脑和动手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启迪浓厚的兴趣。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极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那种“想求明白”而跃跃欲试的精神状态,那他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就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要创设新颖的问题。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问题是最好的导向。教学问题的创设,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因为大家知道只要有问题就会有探索,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既要善于自己创设问题,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疑难设计要科学严密而又兴趣盎然,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同时,课堂一定要设计启发学生提问的环境,使他们敢问、想问和善问,从而充分地把他们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来。
三、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是创新语文教育教学的落脚所处
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效果,最终都要由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来衡量,要体现在和落脚到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上。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其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居于主体地位。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不能因为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教”,更不能因为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毕竟语文教育教学的落脚点就在学生。
第一,要抓好“授业”这个中心环节。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习掌握知识的多与少、质与量以及结构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长远发展。因此,要切实抓好“授业”这个语文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科学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要抓好“主体”这个作用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对教师所授知识以及其中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真正动起脑、动起口和动起手来,才能达到。因此,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自觉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最大努力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身、提高业务水平、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他的发散思维得到了开发,提的问题自然就多了,面也广了,只有完善自身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三,要抓好“自能”这个作文教学。作文是语文教育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的最大特点,也是最能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作文教学必须以学生自己能写作文为目标,构建“自能作文”教学模式,尽可能地使作文教学过程与作文过程接近,使训练过程与实用过程一致,使学生懂得作文必须有感而发、作而有物,引导学生不断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注重从阅读及视听媒体中汲取营养。同时,要充分利用阅读教学来实现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要把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取出来,结合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讲明写作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运用。例如,叙述事物,引导学生在把握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倒叙的技巧使作文生动,如何运用插叙的技巧,把事物的重点叙述得具体丰满。又如描写人物,引导学生把不同课文中的人物环境、神态、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记录下来加以比较,不同人物应用不同的写作技巧,把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防止人物刻板,没有特点。
总之,语文教育教学创新的路径很多,要注重的因素很多,只要我们能够树立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和新的质量观,按照教育教学规律精准施教,就能把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向深入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