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升路径
2021-12-28肖舒丹陈富国
肖舒丹 陈富国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4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与经济建设相提并论,足以凸显意识形态建设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中坚地位和长效影响。学术界已经充分意识到网络舆论引导、监管和提升的必要性,并在思想意识领域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对网络环境下舆论的本质特征认识还有待加深。本文从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特征出发,探究网络主流意识形态下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特征
网络舆论是指“网民对出现在网络上或社会现实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具有共同性的观点、态度、信念和情绪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影响力和持续性,并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2]。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3],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必须深刻认知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新特征。
(一)网络舆论是思想引领与文化导向的隐性默化
网络舆论是网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大致相同的意见表示,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人形成的对世界和社会成系统的看法和见解。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网络理论宣传、知识传播、舆论斗争等文化印记,在高效快捷的传输方式下持续对网民的思想动态输出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信息时代掌握了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畅通的话语渠道,即抢占了网络舆论的主动权。我们尊重网络舆论形式的创新性、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多元性,这些新元素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意识更为丰满立体;同时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也赋予网民以更理性、更从容、更自信的姿态参与到网络公共舆论生活的共商共建共治共享中。
(二)网络舆论是社会思潮与网民心态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网络舆论作为社会思潮与网民心态的集中体现,侧面反映了当前社会思潮发展的态势苗头,错误思潮使网民的社会心态表现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 利己主义等不利于实现个人价值的形式主义。只有当网民的价值选择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善于发现并勇于批判错误思潮,网民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仰方能更加坚定。
(三)网络舆论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表象
意识形态作为抽象的、系统的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的总和必须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网络舆论场域观点的集合和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的交锋体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到,“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这点明了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它紧跟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同时也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当前我国正处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期,利益纷争引起的社会摩擦急剧增加。赋予网络舆论工作足够的思想重视和制度护航,走好网络舆论的群众路线,就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最佳途径。
二、当前网络舆论空间面临的挑战
中国是一个拥有9亿网民的互联网基数大国,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环境对于人民价值引导、行为选择、意识形态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党和国家的不懈努力下,网络新媒体对于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经济成就、文化信仰认识不断深入,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对其进行诠释,但仍有可待提升发展的空间。
(一)舆论引领能力有待加强
网络舆论是“广大民众在平等、开放的平台上进行的公开表达,它是一种‘看得见的声音’,自古以来一直被‘代言’而处于长期沉默的民意突然变得高度可见”[5]。网络的开放性使得民众拥有了广泛的话语权,利益表达渠道更为通畅直接;同时舆论主体的增加也使政府舆论监管难度提升,难以精准把握其映射的社会诉求,致使网络舆论缺乏明确的方向性。
(二)多元社会思潮裹挟舆论
建党以来,中国社会思潮历经百年流变,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何去何从值得深思。周莹莹认为“网络思潮中的意识形态个性更趋明显,主要分为三种:一是与主流意识形态对立的社会思潮;二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近或属于从属关系的网络社会思潮,三是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的思潮”[6]。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多元社会思潮和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网民作为舆论的参与者为社会思潮表象所迷惑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受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负面影响曲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客观认识。
(三)舆论格局中人民使命尚未完全凸显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互联网舆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逐渐成为人民群众思想动态反映的主要渠道之一。事实上,政府决策离不开群众的建言献策,群众的社会参与也离不开政府的广纳良言,本质上是双向互动的动态反馈机制,假若转换成政府对人民意识的单向灌输和人民对政府管理的单向反馈,彼此的交互包容性都将大大降低。
三、网络舆论空间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升路径
针对自媒体时代网络舆论面临的挑战,基于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最大化动员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到网络舆论环境的治理之中,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精神普及至互联网舆论场域的角角落落,在每一位网民心中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和拥护。
(一)以党政为主体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
明确党和政府网络舆论建设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是党和政府无可推卸的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7]。无论面临何种舆论危机,党媒姓党的根本原则不能变。塑造网络舆论场域的政治生态和谐,要立足掌握热点事件和公共舆论的话语权,要借助网络话语的传播向国内国际两个舞台同时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和优势。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媒介生态结构,对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影响深远”[8];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有效引导网络意识形态,必须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作用。第一,要从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对网络舆论进行高标准、严要求的审核把关,助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话语则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公共平台。第二,要主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资源占有率,规避其成为民众意识层面的孤岛。充分利用现有宣传平台,在学习强国、人民日报等APP上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推广频率和内容占有率,加深网民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了解度、亲切感和信服力;设计相关文创产品,鼓励不同的创作者采用音乐、影视、漫画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时代的创造性诠释。第三,要创建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社会主义。在话语体系上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话语体系,风格上使其富有诙谐性,增强网民的意识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政治目标。
(二)以国家为旨归坚决抵制错误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信息化时代网络社会思潮是国家必须予以极度重视的关键领域。防范网络社会思潮危机,就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稳定。当前网络社会思潮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根据《人民论坛》特别策划推出的《2019年十大社会思潮》[9],政治思潮是网络空间最为活跃的思潮领域。倘若任由网络社会思潮成为政府管辖缺失的自由空间,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将大大削弱,因而必须以国家为旨归坚决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渗入。“如果在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减弱,或者丧失,那么社会的稳定和向心力也将减弱,由此必然引起人们对政治权力合法性的怀疑,产生信仰危机”[10]。为此,我国必须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抵制错误思潮的不良影响。第一,在法律层面上,不断提高网络空间治理的法治化水平,在全社会树立网络法治的标杆,推动“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不是无的放矢”的理念浸润人心。第二,有意识地培养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只有广大人民群众自觉生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的认可,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共识,才能在自我清醒的前提下时刻警醒身边人对社会思潮的审慎对待。第三,有关部门加大网络平台社会思潮监管力度,提高信息发布准入门槛,保障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信息的安全和绿色。
(三)以人民为中心完善网络舆情机制
1844年,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到,“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一百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阐述,再一次肯定了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立足当下,我国在网络舆情处理上已经取得了飞跃进步,尤以社会民生领域表现突出。新冠疫情作为2020年席卷全世界的可传染性病毒,其危害无人不晓,中国在展示面对新冠病毒应急处理能力的“中国速度”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在网络舆情领域向人民担当的坚强后盾作用。凸显人民在舆论格局中的使命意义,让群众更理性地参与到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中,可以从以下几点作出努力。第一,关注网络舆情背后人民群众的社会现实诉求。社会整体治理环境的和谐对我国网络环境的清朗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影响,我们必须要主动倾听人民的声音。网络舆情本质上是人民对于政党对现实作出改变的期待和渴望,同样也是国家征集社情民意的良好契机。第二,建立网络舆情反馈回应机制。借鉴政府网站政务咨询等形式,在主流社交平台上建立专门的问询通道,并设立专业的舆情信息员答复网民的问题,充分保障人民群众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对话权利。第三,构筑党和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信任桥梁。要在全社会提倡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为主导的激浊扬清风气,鼓励人民在网络空间拿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武器,对网谣网暴行为做到据理力争依法举报。党和政府要对网络政治正确的先行者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促使更多的网民加入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觉维护行动中,营造意识形态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