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邻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发挥的作用
2021-12-28吴潇强
吴潇强
(中共福州市长乐区委党校 福建福州 350204)
基层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前线,是社会治理的重心,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要领导基层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因此,如何加强基层治理便成为新时代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长乐区探索实行以近邻党建引领基层社区治理的模式,以此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深入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建设,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
一、近邻党建的发展背景
(一)近邻党建的提出
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生活期间,居住在思明区深田社区图强小区,大力倡导践行“远亲不如近邻”的理念,与居民结下了深厚的邻里情。2014年11月,总书记视察福州时,充分肯定了鼓楼区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做法,并作出“三个如何”的重要指示。2020年7月,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健全党组织工作体系,为城乡社会治理提供坚强保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福建省委着力打造近邻党建品牌,努力构筑“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邻里一家亲”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近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展[1]。
(二)近邻党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近邻党建是广义的“大党建”,是以组织与组织共建、组织与居民守护、居民与居民互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开展的。旨在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健全基层民主协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基层治理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基层党建的引领力,推动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最终打造出一个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是从抓街道社区延伸到抓小区、街巷、楼栋,更加注重把党的工作覆盖到户到人。推动近邻党建覆盖到户到人,把党组织直接建在小区、街巷、楼栋上,实现全面覆盖,使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
二是从行政管理转向基层治理。社区治理的主体可以是多元的,通过推行近邻党建工作,促进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把城市各领域的党组织组织起来,把各类资源整合起来,把蕴藏基层的各种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是从一般化服务转向精细化服务。近邻党建就是精准对接居民服务需求,变社区能提供什么为群众需要社区提供什么,从而解决居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
二、长乐区近邻党建的发展现状
(一)落实各级责任,推动工作开展
为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长乐区出台近邻党建相关文件,自上而下细化分解任务,明确各级责任。各乡镇街道分别制定近邻党建工作方案,召开周例会常态化跟踪推进,健全完善镇街党(工)委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吸纳驻区单位、辖区社区、合作社工机构、物业服务企业等成员,定期协调解决基层治理难题。自工作开展以来,分别为民办实事85件、116件。制定“红色业委会”“红色物业”培育计划,推动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双向培养、交叉任职”15人。
(二)加强组织建设,建强红色堡垒
加强组织建设,将党组织工作触角延伸到小区、街巷、楼栋,构建起全面覆盖的党建体系。长乐全区共有153个小区,目前已组建的小区党组织有69个。按照“方便管理、就近响应、即时服务”的原则划分网格858个,配备党小组长、楼栋长、民情联络员、网格处置员共计807名。选派35名在职党员、22名在册党员、25名离退休党员,担任小区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党建指导员。
开展“机关党员进社区 服务群众零距离”活动,机关党员进社区报到率达99.13%,参与服务3928人次。发挥老干部政治、经验、威望等优势,开展“红色领航 银发助邻”主题系列活动6场。摸排小区能人、专家、居民,组建各类邻里服务队伍13支,带动邻里互帮互助。
按照“地域相邻、优化功能、便于管理”的原则,以社区党组织为中心,吸纳驻区(共建)单位、两新组织等组建区域性党建联盟4个,同时推行“六联”工作模式,促进条块力量向基层集聚。
(三)建立健全各项机制,引导多元主体融入
建立健全基层治理应急机制、服务群众响应机制和督促问效机制等,引导多元主体融入近邻党建。例如建立民情收集处理机制,设置区、镇街、社区三级民情收集处理点,动态收集日常社情民意,并针对民情诉求进行即办清单、阶段性事项清单、谅解清单“三单管理”,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当事人,并在社区党务公开栏公示。今年以来,各级民情收集处理站共回复群众质询1343件,受理便民服务2539件,办结率达100%,有效解决困扰基层群众的烦心事。
(四)以需求为导向,提供精细化服务
以居民需求为中心,提供精细化服务。将镇街党建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纳入“近邻服务圈”,面向居民开放使用。利用小区配套用房、楼栋架空层等公共空间,打造调解室、议事厅、服务点、文化廊等党建活动阵地20个,提供“四点半”学校、老年康养、文体活动、党群议事等多样化服务。
根据不同人群需求,推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精细化服务,形成“党员日”“爱邻日”“睦邻日”等做法。通过对接居民服务需求和志愿服务意愿,确定服务项目、科学设置岗位。今年以来,社区、小区开展公益集市、免费义诊、法律援助、儿童早教、清洗地毯等各类活动292场、服务159项。
三、长乐近邻党建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社区干部对于近邻党建认识不到位
有的社区、小区党组织书记对近邻党建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近邻党建工作要求、内涵、机制等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推动工作“等靠要”,规定动作从拖、自选动作从无,仅停留在小区党支部是否成立和氛围布置层面,甚至存在个别在职党员到居住的社区小区主动亮身份被拒绝的情况,占走访社区、小区总数的10%。
(二)社区、小区办事组织不够有力
一些社区党组织对本辖区内开展“办实事”活动组织力度不够,只是把一些简单的事情当作“实事”,活动的内容大都是节日慰问、清洁环境等常规工作。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分类不清、工作思路不够开阔,工作存在畏难情绪。
(三)近邻党建宣传氛围不够浓厚
社区工作场所所在小区营造近邻党建氛围较为浓厚,但周边小区氛围布置不够,部分小区宣传栏至今未见近邻党建元素。群众对近邻党建工作知晓率较低、参与意识较弱,很多群众没有听说过近邻党建,不知道小区有成立党支部,未参与民主协商不理解社区筹资办事的难处。
(四)机关事业单位融入近邻党建还不够
部分机关近邻党建工作传达落实不到位,有在职党员反映未听说过近邻党建,对近邻党建工作要求、内涵、机制等了解不深不透,参与近邻党建工作停留在参与社区文娱活动,未充分发挥单位职能作用;部分机关单位落实“五微”服务不到位,“资源清单”简单写、“需求清单”未对接、“项目清单”未落实,导致共享脱节。
(五)在职党员发挥作用不够明显
在职党员在参加社区、小区活动时存在“为报到而报到”的问题,甚至存在“拍照留念”“签到打卡”等流于形式的“套路”,衍生出“见表不见人”“签名不签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现象,有任务需要就到社区、小区帮忙开展活动、拍拍照。
有的在职党员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社区摸排党员情况时选择“隐身”,配合、参与、协助社区小区治理工作主动性差。对群众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没有进行有效收集和整理分类,导致有的在职党员进社区、小区报到服务流于形式,未真正发挥作用。
四、如何完善近邻党建发展模式
(一)加强学习培训
通过分批分类对社区、小区干部进行全面轮训,通过典型示范、实地观摩、案例教学等方式,提升社区、小区干部的业务水平,引导他们分析解决问题,促进互相交流。结合发放《近邻党建应知应会》《致小区广大党员的一封信》,加强社区干部、基层党务工作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互相交流,真正了解示范点“打造什么、怎么打造”,从而推动全区近邻党建工作水平整体提升、均衡发展。
(二)广泛发动宣传
在做好小区近邻党建氛围布置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确保一封信、倡议书发放到每个党员、每个群众手上,同时在线上、线下广泛宣传近邻党建工作,营造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支持的良好氛围。
认真梳理各社区、小区近邻党建工作中涌现出的感人故事,好传统媒体、新媒体等网络平台,多角度报道基层干部、居民群众在小区治理中的风采。大力宣传示范社区、小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促成以点带面的推广效果,推动近邻党建工作的全面进步,让近邻党建工作形成家喻户晓的局面,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参与面。
(三)推进阵地建设
在规范社区挂牌工作的基础上,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一站式”服务阵地。推动辖区内民生“高频事项”下放到中心、就近办理,让居民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便利服务。推动小区采取资源整合、自筹自建、上级党组织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物业用房、公共活动区域等空间,按标准建设好小区党群活动场所。
(四)强化培育精品
坚持抓点带面、提质扩面。按照“党建强、治理优、机制活、环境美”的标准,力争2021年底前,建成群众认同、效果明显、特色鲜明的精品示范社区。特别是在小区里,物业管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重要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要坚持把党的领导融入物业管理的各环节,把党的组织有效嵌入业委会、物业企业。
(五)提供智能化服务
数字赋能,提供智能化服务。在有条件的镇街、社区试点建设“智慧社区”项目,可涵盖社区党建、治理、服务、邻里等范畴,汇集购物、家政、养老等功能,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通过安装智能门禁、智能车辆管理、人脸识别、云端可视对讲等系统,完善智慧预警、智慧研判、智慧派单、智慧监督制度,提升社区、小区治理信息化、现代化水平。
(六)建立在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
通过建立在职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和在职党员报到、回执制度。社区党组织根据在职党员的服务意向,结合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来设置岗位,比如政治宣传、帮困扶贫、日常义务服务等多个社区公益岗位,充分发挥在职党员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中的带动作用,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小区报到服务浮于表面的问题。
(七)建立部门与社区联动机制
将部门、镇街服务社区、小区情况纳入单位评优评先考察内容,由社区、小区党组织出具评价并作为考察重要依据。年初由社区、小区党组织梳理需要部门、镇街介入办理的事项,提交至各镇街党(工)委汇总,由区“智慧长乐”管理中心整合形成清单,明确事项责任单位、办结时限等,分解到各职能部门限时办结,临期未处理的由区“智慧长乐”管理中心及时催办,超期未办结的转区效能办处理。
建立社区与机关单位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在社区每季度召开的协商议事会上,邀请与社区结对共建的区直机关单位出席,为社区、小区出谋划策。
(八)建立督促问责机制
将近邻党建工作纳入综治考评、文明创建、绩效考核、干部评优评先等考评考核指标体系,下文规范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在职党员“双报到双融入”,同时不定期下沉督导、暗访,针对共性问题,由区委组织部召集碰头会研究解决,在实践中形成可复制经验做法进行推广;针对个性问题,制发督办清单,明确目标任务及责任单位,确保责任单位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对近邻党建工作传达落实不到位的机关单位、乡镇(街道)、社区,在年度综治考评、文明创建、绩效考核时扣除相应的分数。对于工作开展、落实不到位的社区党组织书记,扣除当年度相应的年度津贴。对于社区摸排党员情况时选择“隐身”的干部,一经发现,当年度不予评优评先,树立鲜明的工作导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