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科技创新 推动茂名经济高质量发展
——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1-12-28舒俊

南方论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茂名市科技环境

舒俊

(中共茂名市委党校 广东茂名 525000)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我国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省。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中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尽管如此,广东省还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

那么,茂名市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城市,如何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广东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更大贡献呢?本文通过对茂名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条件及不足的分析,提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立足服务和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等战略机遇,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对茂名市科技创新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那么这是从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作出的判断,从国际形势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中美贸易战加剧。特朗普下台、拜登上台之后,拜登政府将中国定位为美国的头号竞争者,宣称要与中国展开“长期性、战略性竞争”。力图在经济、技术、安全、治理四大领域构建国际阵营,围绕应对“中国挑战”不断深化与盟友、伙伴国之间的协调。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扩大的严峻挑战。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从发展方式看,我国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处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在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茂名要加快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广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其中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的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先进材料产业集群中提到了茂名;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中提到茂名。科技创新也是茂名市委“1+4+6”工作布局中的要求,对于茂名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动力转换、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为此,茂名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面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牢牢把握广东省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产业实力雄厚的现代化滨海城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新增长极,为广东省在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作出茂名贡献。

二、茂名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现状、条件及不足

(一)茂名市科技创新的现状

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79.31亿元,同比增长1.5%,继续保持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首位。茂名高新区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化工园区20强”,获批国家级高新区。获省科技奖22项,连续五年排粤东粤西粤北第一,连续四年排全省前六位。获批建设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国家农业科技园等创新平台。与东华能源、霍尼韦尔UOP创建茂名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绿色化工和新材料中试基地。新建14个院士工作站及省级专家工作站。[1]

并根据国家、省科技创新重要会议和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需求,先后出台了《中共茂名市委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茂名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茂名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以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科技体制机制。

(二)茂名市科技创新的优势条件

1.产业优势

当前,茂名正培育形成“三个千亿级、八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是做强石化千亿级产业集群。茂名素以“南方油城”著称,石化产业基础雄厚,炼油能力达到22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到110万吨/年,跻身全国前列。目前正依托石化产业规模优势、先发优势及茂名国家高新区平台优势,打造石化精深加工产业链,形成基础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与专用化学品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二是培育临港千亿级产业集群。茂名博贺深水大港已于2019年开港,临港产业发展迎来大机遇。我市以总投资400亿元的丙烷脱氢项目为牵引,聚焦碳纤维、3D打印、氢能产业等,培育烷烃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三是培育滨海旅游康养千亿级产业集群。茂名海岸线长达182公里,是公认的达到国际A级水平的滨海资源,开发强度还不到5%。目前已经引进华侨城集团投资500亿元建设水东湾新城南海旅游岛,在数字旅游这一块,推动今典集团打造水东湾“海陆空”自动驾驶公园和未来城市度假村项目落地,全力打造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新IP。

“八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已成功打造了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特色轻纺等3个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正积极抢抓产业风口,发挥基础优势,培育打造海洋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等5个总产值超百亿元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2]

通过“三个千亿级、八个百亿级”产业集群逐步构建支撑茂名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

2.区位优势

茂名市位于广东西部、南海之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和北部湾经济区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是我省打造世界级沿海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当前围绕国家、省重大战略一是积极融入“双区”战略。积极参与“双区”和沿海经济带产业分工协作,形成互补共生关系的跨区域产业链条。二是加强区域协同。积极推动湛茂阳协同发展,加快推动沿海经济带西翼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茂名与北部湾城市群相向而行,在现代农业、滨海旅游等产业方面加强协作。

3.环境优势

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茂名市区空气质量常年稳居全省前三。茂名海岸线的海、岛、岸、湾、滩应有尽有,最大限度保留了岸线原生态、自然色,是国际公认达到A级水平的资源。二是营商环境。这几年,我市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茂名是全省第二个上线“粤省事”专版服务的城市,又是全省首个开通“跨省通办”的城市。以“二网一码”(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市民生活“一码惠民”)为重点,稳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目前,市直40多个单位近1600项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应进必进”,近九成事项实现综合受理;“粤省事”茂名专版共上线674项政务服务事项,其中601项实现“零跑动”。[3]三是社会文化环境。茂名强力推进“四城同创”,着力打造“好心茂名”文化品牌。2020年11月19日,茂名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2021年1月14日,茂名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2021年1月,据中央文明办通报,茂名市荣获新一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并且是本届广东省唯一新增的地级市。如今,“好心文化”已经在茂名落地生根。“好心茂名”徽章已成为了很多市民的日常饰物,“好心茂名”的LOGO(标识)印在了各种器皿之上,争做“好心茂名人”已成为了800万茂名人的共同追求。

(三)茂名市科技创新的不足

虽然我市近年来推动科技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还存在产业结构单一、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研发投入需进一步提高、缺乏高水平创新平台等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

2019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81.60亿元,增长3.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12.5%;第二产业增加值1124.89亿元,增长2.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0.7%;第三产业增加值1545.86亿元,增长5.9%,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7.9:34.6:47.5。与2019年广东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4.0:40.5:55.5相比,第一产业占比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产业结构单一,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对实体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支撑不足。另外,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988.87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60.65%,全市生产总值主要来源于中大型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活力有待激发。出口总额为170.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5.20%,海外贸易额相对较小,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提高。[4]

2.营商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在《2019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中,茂名在全国经济总量前100城市中营商环境指数排名99,营商环境指数22.70。[5]近年来,茂名市在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等硬环境方面进展较大,如市区空气质量常年稳居全省前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2015年200公里增加到360公里,深茂铁路江茂段通车运行,广湛高铁茂名段加快建设。同时城市公园建设扎实推进,并建成国内首条贯穿城市社区的生态休闲廊道“好心绿道”。但在政府研发投入力度、企业研发能力等技术创新环境,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和外资吸引力等金融环境,以及高端人才供给、大学数量等人才环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另外,对文化环境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存在学术氛围不浓、人才引进来留不住、民营经济活跃度低等现象。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城市在硬环境建设方面的水平在不断提升,但软环境建设仍有待进一步突破。

3.研发投入需进一步提高

2019年茂 名R&D经 费投入14.6亿 元,增长16.8%,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0.45%,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为275084元,相比于2019年广东省R&D经费投入强度2.88%、按R&D人员全时工作量计算的人均经费38.58万元,还有较大差距;在广东省排名仅高于河源、梅州、阳江、湛江、云浮等地。其中,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37030万元,比上年增加9.9%,占当年全市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81%,与2019年广东省财政科技拨款额为1168.79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重6.76%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广东省排名仅高于汕尾。[6]财政科技支出对企业、社会科技投入的示范、引导作用还不够强。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也较少,自主创新服务基础较为薄弱。以高新区内企业来分析,茂名高新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平均值是574万元,仅高于汕头、河源和中山,低于广东省平均值(1068万)。[7]2018年有科技经费支出的企业是123家,其中研发投入超4000万元的有四家(众和、新华粤、奥克、实华),研发投入超5000万元的仅有众和一家企业。[8]总体来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偏低,自主创新动力不足。

4.缺乏高水平创新平台

目前虽然高新区正在加快建设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中试基地群和大学科技园,引入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团队,已建立起“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育成体系;滨海新区与东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霍尼韦尔UOP打造广东茂名协同创新中心,加快形成“研发+中试+孵化”的化工新材料创新链,但茂名市目前拥有的省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83家、省实验室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开发中心还没有。从全省来看茂名目前创新平台的水平、层次还较低,创新平台的数量还较少。[9]

三、茂名市强化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立足服务和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等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茂名的产业、区位和环境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培育壮大六大主导产业,促进平台、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茂名积聚。

(一)深化体制改革打造创新发展良好生态

把改革开放作为茂名市高质量发展关键一招,聚焦影响茂名市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主动谋划一批创造性引领性改革,抓紧推进投资融资、营商环境等关键领域改革。

1.推进营商环境综合改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充分利用茂名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和海南自由贸易港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处,进一步提高我市市场化水平,积极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进一步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按照《广东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2021年工作要点》要求,在六大领域30项工作任务方面,进一步推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市域治理“一网统管”、市民生活“一码惠民”“二网一码”工程深入开展,推动数字政府与政务服务、市域治理、智慧生活深度融合,力争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夯实提升数字政府基础支撑能力和强化完善数字政府体制机制保障,整体性提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成效,全力开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新局面。

持续改善技术创新、金融、人才等环境。发达国家、地区的经验表明,在工业社会后期,相较于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环境等硬环境而言,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等软环境,是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好的金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人才环境、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的全面展开,否则会阻碍技术创新的深入开展。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不能止步于建设几个办事大厅以提高营商便利度,还有金融环境、人才环境、技术创新环境等方面的深层次改革,进而建设透明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法治环境。要提振资本和企业的投资信心,必须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方面入手,全面、长久地改善营商环境,避免短期形式主义,既要不断提高硬环境水平,也要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锻造廉洁高效的有为政府

抓好自身建设,进一步锻造廉洁高效的有为政府。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等不得”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松不得”的责任感,雷厉风行把市委“1+4+6”工作布局落实到位。

抓好土地、资金等重大项目要素保障。要抓好土地盘整工作,最大限度盘活土地资源,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高效率配置,为项目落地提供土地保障。学习佛山、东莞等地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的经验做法,通过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释放土地空间,为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腾出新空间,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我市财政科技经费投入,落实科技后补助等政策,通过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化效应,引导形成各类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加大创新投入。

金融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金融的发展大大缩短了企业的筹资周期,加快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进程,从而扩大了新技术企业的规模。茂名目前已成立由金融机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科技服务机构组成的茂名市科技金融联盟,来促进金融与科技、产业相融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鼓励金融创新和工具革新、完善金融制度等来促进金融发展,进而促进科技创新。

完善我市科技创新政策。紧跟国家、省科技创新新形势,推动落实省“科创12条”等政策文件在我市落地,并结合我市实际,完善相关科技创新配套政策,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政策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大力促进创新要素向我市集聚。

3.以人才引领创新发展

围绕产业需求,健全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引进高端人才,开展产业关键技术合作攻关;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开展人才活动周,鼓励行业协会、学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行业交流及跨界协作,及时掌握产业动态,有效应对产业变革;大力培育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政策,落实“扬帆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构筑更加开阔的引才格局,健全更加协同的育才方式,建立更具活力的用才机制,营造更为优越的留才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强化科技创新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创新研发平台。实施科技强市战略,聚焦特色产业、绿色化工、现代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全力布局科研攻关。着力建设茂名·东华能源UOP协同创新中心、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绿色化工研究院三大科研平台。强化对外创新合作,积极构建“大湾区研发+茂名制造”的技术合作共建模式。

1.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强市战略,聚焦特色产业、绿色化工、现代农业领域“卡脖子”问题,全力布局科研攻关,实施“揭榜挂帅”制度。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让市场真正在创新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建设。以“国家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为导向,强弱项、补短板,全力冲刺全国高新区百强。加快推进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中试基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大学科技园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组织园区创新型企业参与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推动产业链布局迈向中高端。强化高新区的公共服务与孵化功能,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孵化。

2.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快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进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广东省实验室茂名分中心、茂名绿色化工研究院、东华能源霍尼韦尔UOP茂名协同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抓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展先进农业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成果推广。引导科技服务机构、高校、大型企业、行业骨干,共建公益性、技术性、一站式的创新共享和服务平台,推进重大创新平台科技基础设施、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开放。

提升本地高校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二本四专”高等学校建设,发挥本地高校自身特色和资源优势,围绕茂名振兴发展战略,设置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技能培训、技术研发、区域文化传承等方面,培育学校品牌,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社会共享。支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扩宽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面,更好地服务茂名石化产业发展。

积极主动融入“双区”建设。立足茂名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探索“双区总部+茂名基地”“双区研发+茂名生产”等合作模式,加强与大湾区创新资源对接,打造大湾区科技项目的重要中试基地、孵化基地和生产基地。推动全市高校与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参与城市发展。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3.发挥企业家精神在全面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的创新也主要来自于企业家对市场的发现和资源配置能力。企业家能了解消费者最紧迫的需求,并成功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家试图预测未来,通过企业家的作用信息会被不断地、迅速地发现和应用。

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努力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创新活力,降低企业家创新活动风险。

猜你喜欢

茂名市科技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我的弟弟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茂名市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